青青蓮子家庭教育話題探討 專欄內容 或許在我們看來,不過是大學里的輔導員說了幾句重話,怎么就導致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終結? 但有可能,那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的話,給了我放棄自己的理由。 本期指導老師:仁和老師 讓我們心痛和不解的是: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怎么會因為旁人的幾句難聽話就結束掉自己年輕又寶貴的生命呢? 武漢八十幾所高校,一百多萬在校大學生。 老實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矛盾紛爭。更何況,剛進入大學的孩子,多是已成年但三觀尚未成熟的「心理未成年人」。 面對著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的諸多問題,孩子內心的糾結和痛苦無處排解,往往會促使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看著這些年輕的生命游走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煎熬里,脆弱卻不敢與人示,那份孤獨無助的縱身一躍,實在讓人心痛至極。 若這份遺書是真的,從其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任同學的自畫像是這樣的: 1、對未來的擔心、恐懼(到社會上混不下去)。 2、自卑、脆弱(一無是處的人)。 3、自我否定(一大堆缺點,沒有未來)。 4、有自殺傾向(還不如死了算了,猶豫要不要去死)。 5、敏感(自動將輔導員的話與自己進行對號入座)。 6、逃避現(xiàn)實(未來壓力那么大,我受不了壓力)。 這樣的他,使得老師的觀點和言論,成為了他情緒崩潰的催化劑。 年滿18,還處在大學一年級新生階段的任同學,我們不了解他背后的成長環(huán)境。 但從這些“自畫相”的判讀來看,這樣的性格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也不是一個多學期的大學生活造成的。 這一性格特點其實在現(xiàn)今的年輕人中,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更讓人憂慮的是,在當今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普遍且高度的焦慮環(huán)境下,我們還在繼續(xù)“培養(yǎng)”著這樣的下一代。 站在心理專業(yè)的角度,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首先是第2、5特質:敏感,脆弱,自卑。 不難判斷,他的內在自我力量非常不足,因為敏感,內心很容易生成各種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的不斷疊加,給了他很多的壓力。 本來他的自我力量就不足,再外加這些壓力,自然就容易脆弱了。 由此我們推測,從小到大,應該是沒有人教會他如何疏導自己的情緒,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與事實之間的關系——于是他一直自己兜著、扛著,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里。 ?從他的第3和第4個特質,可以看到這時的他,內在已經(jīng)脆弱到不堪一擊,萬念俱灰,開始有抑郁輕生的念頭滋生。 抑郁情緒的發(fā)展是有一個“病程”的,少則幾個月,多則多年。 那么長的時間里,身邊的同學、老師甚至家人也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苗頭”,自己更是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自己的危險處境,繼而深陷其中。 ?再來看看特質1和6,對未來的恐懼和現(xiàn)在的逃避。 他既沒有面對現(xiàn)實的能力,也沒有面對未來的能力,只是困在過往的情緒之中,無力自拔,連求救的能力都被淹沒了。 如果我們還原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可以推測到: 一個從小敏感內向的孩子,可能家庭里給予的愛并不充足,孩子一直是膽怯內向的,遇事退縮,沒有人在情商方面給予指導和疏導。 加上他天生的自我力量薄弱,考上大學之前也許還有家人的雞湯鼓勵,但在大學里學習要靠自覺,凡事要靠自己獨自面對和努力的時候 ——內在的沖突與矛盾就日益尖銳,最終走向崩潰和自我放棄。 一個在成長中內耗這么大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已經(jīng)是相當費力了。 結果獨自來到大學之后,新的環(huán)境,新的同學,新的人際沖突和學業(yè)壓力,以及離家人的支持越來越遠,再遇到一個指責、說教型的老師…… 這些都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殺行為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
性格的形成、個人的經(jīng)歷絕不是純粹的個人因素。 把人孤立于社會關系之外去思考,只會讓每一次自殺成為一個心理分析的案例,被用來充實支撐那一個個冷漠愚蠢的理論。 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已經(jīng)不復存在,存在的只有本質相同的商品而已。 人不再稱為人,而是一個個人力資源,依靠在市場交換中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來確定自己的等級。 人們修飾自己的外貌、充實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技能,目的只有一個:能夠在市場上把自己成功推銷出去,以便能讓先前對自身的投資有所回報,換來更多的利潤。 倘若不成功,人就失去生存的價值。
在現(xiàn)行的制度下,人的天職就是為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做貢獻,就是集聚資本。 當然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幸福和拯救,而只是為了經(jīng)濟利益本身。 個人就像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一樣,其重要性決定于他的資本的多寡。 資本多的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齒輪,資本少的就無足輕重了——但是不管怎么樣,人總是服務于它自身之外的目標的齒輪。 在弗洛姆看來,人已經(jīng)成為換取經(jīng)濟利益的工具,這正是由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運轉方式?jīng)Q定的。 現(xiàn)代人的痛苦,已經(jīng)不是主要來源于對貧困生活的失望; 更多的是因為人成為社會這臺大機器中的一個渺小的齒輪。 “十九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 而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 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異化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友好的,但掩蓋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不信任。 由于私利的作用,即便是愛的關系,也會變成相互利用的關系。 現(xiàn)代社會中,那種人與人之間如同同胞的關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競爭。 人被異化,從而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一書中談到, 自殺的根源在于生存理由的消失、生活的意義被剝奪。 這是無法忍受的, 人不能夠無意義地存在。 那么再回到我們的家庭里來,在我們身邊,內向、敏感、脆弱的孩子并不少見,社調表明他們在人群中有25%左右的比例。 面對這類孩子,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長,避免10年之后的慘劇重演呢? ?第一步,教會孩子疏導自己的情緒。 這是所有情商啟蒙的第一步。 因為即便孩子的自我力量不太足,至少他不會因為放大的情緒而繼續(xù)增加心理壓力,能處理自己的情緒,學會更好地照顧自己。 ?第二步,審視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系。 我們是否在成長過程中不僅沒有能力幫助孩子,還繼續(xù)高期待、高壓制孩子? 或者說我們本身就是在給孩子做著脆弱、敏感、自卑的示范? 我們需要增進親子間的了解,學會與孩子溝通,提升親子相處的能力。 ?第三步,幫助孩子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校園里有好友,有同學,有老師……不同的人際間交往的分寸如何把握,對不同的人如何進行客觀的解讀,從而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我們青青蓮子李萌老師的新課體系中,跟以往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我們特意分成了家長助力營和青少年成長營兩部分。 當然,也是分開授課分開管理的。 孩子在青少年成長營里可以擺脫父母的“管教“,跟老師和同學訴說自己的情緒。 特別是「爸媽吐槽群」這個環(huán)節(jié),真的讓很多父母哭笑不得——我們從未得知孩子對我們有這么多不滿,也從不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愛的方式。 通過這樣一個情緒外化的過程,我們旨在幫助孩子充分認識自己的情緒并做出相應的疏導方式。當孩子學會跟自己的情緒相處,TA才邁出了人格獨立的第一步。 (想要具體了解【青少年成長營】請點擊下面小程序??) 我們的家庭教育有如在原野上播種,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有如園丁和幼苗。 10年之后、20年之后,我們會收獲一個怎樣的教育結果,取決于今天我們是如何去呵護這顆種子的生根、發(fā)芽和生長的。 這個過程,是育苗的過程,也是考驗園丁自我修煉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