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五):奧斯曼(3)奧斯曼奧斯曼·本·阿凡(阿拉伯文:????? ?? ????? , 574年—656年6月17日),為伊斯蘭教歷史上的四大哈里發(fā)之中的第三代哈里發(fā)(644年—656年在位)。 四大哈里發(fā),即正統(tǒng)哈里發(fā)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遜尼派認為奧斯曼是四位“正統(tǒng)哈里發(fā)”中的一位;而什葉派則認為奧斯曼與前兩位哈里發(fā)一樣都是篡權者。 奧斯曼出身于麥加古來氏族中的倭馬亞家族,年紀比先知穆罕默德略小。在以兄長阿布·蘇富揚為代表的大部分倭馬亞家族成員激烈反對穆罕默德傳布伊斯蘭教時,奧斯曼卻是穆罕默德最初的信徒和最親密的戰(zhàn)友之一。奧斯曼迎娶了穆罕默德的兩個女兒。當穆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后,奧斯曼和妻子參加了穆斯林向埃塞俄比亞的移民(當時移民的穆斯林家庭共有十五個),以及后來向麥地那的移民。 644年11月3日第二任哈里發(fā)歐瑪爾被一名波斯釋奴刺殺身亡之后,奧斯曼則被推舉為第三代哈里發(fā)。他的執(zhí)政時期的特點是,大量任用倭馬亞家族成員擔任要職。奧斯曼的堂侄、大馬士革總督穆阿威葉在奧斯曼任哈里發(fā)時成為整個敘利亞的總督。在奧斯曼統(tǒng)治時期,最后編訂了伊斯蘭教的圣典《古蘭經(jīng)》。然而,什葉派一直否認奧斯曼對《古蘭經(jīng)》定型的功績。什葉派認為,《古蘭經(jīng)》中原有的許多關于先知穆圣的堂弟兼女婿、也是什葉派的第一代伊瑪目阿里的篇章由于奧斯曼的偏見而被刪改了。 在奧斯曼執(zhí)政時代,阿拉伯游騎兵仍然所向無敵。據(jù)守伊朗的薩珊王朝被消滅了;在歐瑪爾時代征服北非的將領阿邁爾·伊本·阿斯挫敗了東羅馬帝國奪回埃及的計劃。高加索地區(qū)和塞浦路斯也在軍事壓力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 雖然奧斯曼任內消滅了據(jù)守波斯的薩珊王朝,將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大為擴張,并且編纂成伊斯蘭教的圣典《古蘭經(jīng)》而有不小的貢獻,但是奧斯曼也因為用人唯親而引發(fā)周遭人士的不滿。656年,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宗教激進分子組成的刺客集團于麥地那包圍了奧斯曼的住所。6月17日,奧斯曼被一群破門而入的刺客殺死。當奧斯曼被刺時,他正在閱讀《古蘭經(jīng)》。 在奧斯曼遇刺后,其堂侄穆阿威葉反對先知的堂弟阿里成為新一任哈里發(fā);他公開展示奧斯曼的血衣,暗示奧斯曼實被阿里所害。奧斯曼的遺體則被安放在麥地那。 (4)阿里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阿拉伯語:?????????????,約600年或602年—661年),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第四任哈里發(fā)(656年—661年在位)。他是遜尼派所承認的最后一位“純潔的哈里發(fā)”,也是什葉派唯一承認為合法的哈里發(fā)。 ①生平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公元601年前后生于麥加古來氏族哈希姆家族,其父艾布·塔利卜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伯父。因此從血緣上講,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他很小被在麥加經(jīng)商的穆罕默德收為養(yǎng)子,穆罕默德成為先知時,他年方10歲,即與赫蒂徹、艾布·伯克爾、宰德等人首批信奉伊斯蘭教,并成為艾爾蓋姆會成員。相傳,公元622年9月,為防止麥加貴族陰謀殺害先知、掩護他安全遷徙麥地那,阿里曾冒生命危險睡在先知床上充當替身。后來,先知將其女兒法蒂瑪嫁予阿里,生下哈桑·伊本·阿里和侯賽因·伊本·阿里。 阿里是穆斯林社群組織重要領導成員、先知的錄事,曾負責記載古蘭啟示和先知遺訓。他聰穎好學,通曉教法,酷愛文學,擅長軍事韜略和武藝。在先知領導的白德爾之戰(zhàn)、吳侯德之戰(zhàn)、壕溝之戰(zhàn)等歷次重大戰(zhàn)役中,阿里沖鋒陷陣,屢建戰(zhàn)功,被先知譽為“安拉的雄獅”。公元630年光復麥加后,阿里奉命率眾搗毀克爾白殿內多神偶像。公元631年隨艾布·伯克爾赴麥加朝覲,并奉命宣布麥加為禁地,非穆斯林不得入克爾白神殿。 公元632年先知去世后,艾布·伯克爾被推舉為哈里發(fā)。有段時間,阿里對艾布·伯克爾有所不服,其追隨者也慫恿他爭奪取哈里發(fā)地位,但他不想讓穆斯林社群陷入戰(zhàn)爭血海,因此拒絕了其權力要求。這期間,阿里深居簡出,負責古蘭啟示和先知遺訓的收集與整理工作。歐麥爾·伊本·哈塔卜去世時,阿里被任命為確定下屆哈里發(fā)人選的六人小組委員會成員。 公元656年6月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伊本·阿凡被叛軍殺害后,阿里被推舉為第四任哈里發(fā)。執(zhí)政期間,穆斯林社群組織內部離心力增長,各派權爭激烈。為整頓內部、維護先知和前三任哈里發(fā)所開拓的疆土,實現(xiàn)伊斯蘭教公平、正義理想,阿里將首都從麥地那遷至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庫法,并重新任命了一批地方總督,撤換了與奧斯曼有血親關系的軍政要員,削弱了伍麥葉家族成員的權力,從而遭到各派政治勢力的反對。新老貴族不滿他的政策,為使他難堪,他們以給“奧斯曼復仇”為由,要他懲辦殺害奧斯曼的兇手和事件的幕后支持者。遭到拒絕后,他們要挾阿里退位,先后爆發(fā)三次內戰(zhàn)。公元656年10月,祖拜爾、泰勒哈聯(lián)合先知遺孀阿伊莎在巴士拉附近舉兵反叛阿里,史稱駱駝之戰(zhàn)。次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舉兵反抗阿里,雙方爆發(fā)隋芬之戰(zhàn)。接下來,就在阿里軍事上占據(jù)優(yōu)勢,即將結束戰(zhàn)事的情況下,穆阿維葉巧施詭計,阿里被迫接受以《古蘭經(jīng)》裁決分歧的停戰(zhàn)建議,結果招致阿里在政治上重大失利,穆斯林陣營出現(xiàn)嚴重分裂。公元660年分裂出走的哈瓦利吉派的反叛被擊敗后,穆阿維葉乘機出兵占領埃及和希賈茲,阿里勢力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661年1月24日清晨,阿里在返回庫法清真寺途中被人用帶毒的軍刀刺殺身亡。阿里死后被葬在庫法附近一個叫納賈夫的地方,那里原本荒無人煙,后成為什葉派圣地之一。11世紀,什葉派學者阿里·本·侯賽因·謝里夫·穆爾塔達將阿里生前言論、書札、禱辭及相關資料整理匯編成書,取名《辭章之道》(Nahj al-Balaghah),后被什葉派奉為僅次于《古蘭經(jīng)》的伊斯蘭經(jīng)典。 ②評價在阿里的追隨者什葉派看來,第四位哈里發(fā)是伊斯蘭教最杰出的圣徒、真主的外理(Wali,朋友和代理人),一如穆罕默德是伊斯蘭先知和真主的使者一樣。而事實上,死了的阿里遠比活著的阿里更具號召力。作為公認的圣徒和殉道者,他在死后所贏得的尊重彌補了生前的所有不足,而且有所增加。 作為領袖和政治家,阿里缺乏機警、遠慮、果敢、韜略等特征,因此他在政治上的失敗不可避免。他在戰(zhàn)場上是勇敢的,在勸慰他人時是聰明的,在講壇上是雄辯的,對朋友是真誠的,對敵人是豁達大度的。事實上,他是穆斯林世界一切高貴和豪俠(futūwah)的化身,猶如蘇萊曼(所羅門)是阿拉伯英雄的化身一樣。在他死后的千余年里,有數(shù)不清的詩歌、格言、訓誨和軼事環(huán)繞著他的大名而結實累累。 相傳,他有黧黑的皮膚、大而黑的眼睛、光禿的腦袋、密而長的胡須、肥壯而中等的身材。他的寶劍曾被稱作脊柱劍,是先知在值得記憶的伯德爾戰(zhàn)役中所使用過的。 這把寶劍因下面的這句詩而永垂不朽: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里外無豪杰。 在中世紀,阿拉伯寶劍上有許多都鐫刻著這句詩。后來的菲特彥青年運動曾將阿里當做他們的導師和行為典范。 事實上,整個伊斯蘭教世界都認為阿里是英明的、英勇的、無可非議的。而在什葉派心目中,他是不會犯錯誤的完人,更有極端派認為,他就是真主的化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