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橋梁欣賞”收集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橋梁70座(以建成時間為序)。這些橋梁在建成之初:或者技術有上創(chuàng)新突破,或者對社會經濟產生較大影響,或者造型功能獨特,或者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聯(lián)。觀看這些橋梁圖片及相關文字,可以感覺它們所反應的不只是兩千年中外橋梁發(fā)展歷史,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人類社會、科技發(fā)展歷史。 1法國尼姆加爾水道橋 兩千年前建造的加爾水道橋,在今天看來格外讓人感到震撼 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羅馬引水渠,如今每年吸引了超過百萬的游客前往觀光 1法國尼姆加爾水道橋(加爾橋、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公元前20年?) 是古羅馬帝國的建筑,位于尼姆市附近,全長 275米,50米高,完全是用巨石建成,它是全長50公里輸水渠跨越那爾河的一座橋。這項引水工程將山上的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噴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羅馬人為文明和衛(wèi)生的生活條件所作的一項重要貢獻。奇特的是這個橋上下有三層,每層由數(shù)目不等的圓形橋拱構成,水在橋的頂部通過,下層可供游人行走,觀賞加爾登(Gardon)河兩邊的風光。 由于整條水渠完全靠重力作用流動,50公里長的水渠全程總落差為12.27米,渠橋兩端落差約為一厘米。為減少水的蒸發(fā),水渠全程為封閉狀態(tài),建成時渠水流量為每天4萬立方米,水從起點到達終點耗時一整天,后因水垢堵塞,每天的流量只剩下1萬立方米。 加爾橋下層中間25米長的橋拱跨度保證了河水的流暢及來往船只的通行無阻,為了抵御洪水,橋身呈現(xiàn)輕度曲線,橋墩底部設計了分水角。加爾橋是古羅馬時期高度發(fā)達的水利工程技術的一個絕好例證,是從公元一世紀至今保留完好的古羅馬引水渠。1985年,加爾橋被列為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文化遺產。由于這座橋非同一般,成為法國十大游客最多的景點之一,每年有過百萬的游人到此一游。 2西班牙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 聯(lián)合國1985年將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看上如此單薄的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歷經近兩千的風霜仍在導水引流堪稱奇跡 2西班牙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羅馬大渡槽、 Roman aqueduct of Segovia)(公元53~117年) 西班牙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渡槽)建于古羅馬圖拉真大帝(公元53~117年)時代。羅馬人建造這座渡槽的目的,是將18公里外的弗利奧河水引入城內飲用,這其中必須架設一座渡槽跨越克拉莫爾河。渡槽用土黃色花崗巖干砌(不用灰漿)而成,堅固異常,至今完好還在引導流水。渡槽全長813米,分上下兩層,距地面最高高度為29米。原有167道連環(huán)拱門,其中36道在1072年被托雷多的阿拉伯王破壞,至15 世紀改建為尖方形的拱門。1929-1930年,頂部改建為水泥槽,原物遭到很大破壞。 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這座令人驚嘆的雙拱建筑鑲嵌在壯麗的古城之中,成為塞哥維亞驕傲的象征,1974年6月25日西班牙郵政發(fā)行《古羅馬和西班牙之間的相互關系》郵票一套8枚,其一為塞哥維亞水道橋。1985聯(lián)合國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10月6日聯(lián)合國發(fā)行《西班牙世界遺產》郵票一套6枚,其一為塞哥維亞古羅馬水道橋。 3河北石家莊市趙縣趙州橋 趙州橋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敝肩式”石拱橋 3河北石家莊市趙縣趙州橋(安濟橋、大石橋),(公元581-618年) 建于隋開皇末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隋代杰出工匠李春和眾多石匠共同建造,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所謂“敝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1991年10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建有標志。 4蘇州寶帶橋 寶帶橋采用的“多絞拱”形式,在古代建橋史上極為罕見 過去運河行船主要靠纖夫背纖,寶帶橋是唐代專為大運河纖道連接而建 4蘇州寶帶橋(長橋)(公元816-819年) 位于距蘇城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是當時的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駁建纖道而造,并帶頭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由此得名。它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年-819年),橋建成后,屢經興廢,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則徐主持維修過一次)。 寶帶橋全長317米 ,寬4.1米,共53孔。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出碑亭和五級八面石塔各一。在 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設塔一座。寶帶橋不僅為行人纖夫提供了方便,還為江南水鄉(xiāng)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這樣,可防止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於趙州橋的單拱并合,也不同於蘆溝橋的條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結合兩者之優(yōu)的(多絞拱)。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是極罕見的,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現(xiàn)在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5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先鋪石再筑橋墩的方式成為現(xiàn)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 5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1053-1059年),位于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現(xiàn)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于(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巖石砌筑,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余年以來,先后修復十七次?,F(xiàn)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于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為此,采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筑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xiàn)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采用。 6晉祠十字橋 山西晉祠十字橋以其獨特的四個方向通行構造聞名于世 6晉祠十字橋(1102) 十字橋位于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7浙江省泰順廊橋 三魁薛宅橋橋面 泗溪姐妹橋中的北澗橋 永慶橋 毓文橋 7浙江省泰順廊橋(蜈蚣橋)(1137-)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在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泰順民間橋梁數(shù)量眾多,結構類型多樣。 泰順現(xiàn)存橋梁958座,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別壓穿插,搭接而成。這種結構,不用釘鉚,構件之間越壓越緊。其構思之巧妙,令人驚嘆!泰順廊橋與趙縣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 “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采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qū)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梁發(fā)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fā)現(xiàn)。2006年5月,泰順廊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福建晉江安平橋 福建晉江安平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 8福建晉江安平橋(1138-1152年) 安平橋位于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和南安市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zhèn)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安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 (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橋面用 5~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者重25噸。橋上曾筑憩亭5座,周圍有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筑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1座白塔。 近年政府撥巨款重修巳傾圯塌斷的橋墩橋板,修復三座橋亭、橋塔和橋欄。掘除橋兩側淤積,恢復水映長橋美景,橋下游處今辟了公路和閘橋,交通更加方便了。 9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又以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地而載于史冊 盧溝橋是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其欄桿上精心雕刻的485個石獅很有特色 9北京盧溝橋(蘆溝橋)(1189-1192年),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與永定河的交匯處,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該橋全長265米,寬約8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氨R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又以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地而載于史冊。 10福建省漳州江東橋 漳州江東橋上重達200噸的石梁當年是如何架設的至今仍是個謎 10福建省漳州江東橋(虎渡橋)(1190-1194年) 位于福建漳州龍文區(qū)與龍海市交界處,橫跨于九龍江北溪下游。始建于宋紹熙年間(1190年),是一座十五孔梁式石橋,長1000米,寬6.6米,高30米,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其建筑技術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有顯著地位,尤其是橋上的梁石最長達26.6米,寬、厚各1.6米,最重的近200噸,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后的條件下是如何開采、搬運、架設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民國十七年(1928年)因開拓漳嵩公路,在石橋上方加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抗戰(zhàn)期間公路橋被毀,1972年又加以重建。今在靠西岸公路橋下,尚存古橋的五座完整橋墩、兩跨橋面及殘墩基9座和東西金剛墻,殘長100.35米。此橋雖殘損嚴重,但具有重要的文物與科學價值。2001年06月25日,江東橋作為宋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