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荷包蛋和煮雞蛋,營養(yǎng)有區(qū)別嗎?煮雞蛋,帶皮和不帶皮呢?A:加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破壞性"行為。給食物加熱,就像給那些原本牢牢捆在一起的原子松了綁。 結果,食物中的營養(yǎng)更容易被腸胃吸收;或者說,更容易流失。 對雞蛋來說,一方面,加熱讓蛋白質變性,對人來說更容易消化了; 但另一方面對蛋黃來說,少一點熱會更好,因為高溫會影響蛋黃中的脂肪和很多營養(yǎng)素。 蛋白中11%是蛋白質,其他基本是水;雞蛋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比如DHA、膽堿、膽固醇,維生素A、B、E等,幾乎都在蛋黃中。#不吃可太浪費了# 雞蛋所含的脂肪和膽固醇,也都在蛋黃中:一個蛋黃大約有5g脂肪,其中60%左右為不飽和脂肪酸。 大家知道,不飽和脂肪酸不穩(wěn)定。所以一些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比如亞麻籽油、芝麻油適合涼拌吃,保存在陰涼處,蓋子蓋嚴,避免混入空氣。 否則,脂肪氧化,不僅會失去原有的益處,還會變得有害。目前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 膽固醇氧化產物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比如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誘導基因突變甚至致癌等。 完整的雞蛋,有蛋殼保護,不容易受到氧化;但受熱后,脂肪和膽固醇的氧化程度上升;而且,加熱時間越久,氧化越嚴重,維生素E的損失也會更大。 蛋殼敲破后,雞蛋裸奔,跟氧氣接觸多,氧化程度也會明顯上升; 如果把蛋黃打散,在高溫熱油下直接翻炒,那氧化程度會更高。 所以,帶殼的嫩煮蛋——蛋黃軟嫩、蛋白Q彈的那種,營養(yǎng)保存最完整;油越多、火越大、加熱時間越長,營養(yǎng)損失越大,也會產生更多有害物質。 像這樣,蛋黃外層變綠、蛋白干巴巴的,都說明煮得時間太久了。 蛋白中大部分是水,加熱后,蛋白質凝結,水分從蛋白質網(wǎng)絡中被擠掉。因此,煮蛋、煎蛋的過程中會散失水分。 煮/煎越久,水分丟失越多,蛋白口感也會變更硬,雞蛋就"老"了。有些人就會覺得不好吃,吃著腸胃也不舒服。 但肯定也有人喜歡這種口感。 雞蛋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同時也是廚房的驚奇,為人類貢獻了很多變化多端的料理,你肯定不愿意錯過吧。 在我看來,強烈而不貪婪的食欲,是最好的狀態(tài)。煮蛋也好、煎蛋也好,一天一個蛋,吃得舒心才好~ ▲ #附上幾個雞蛋料理的簡單食譜# 戳圖可達 Q:如果說烹飪方式真的那么重要,那豈不是生吃最好? A:并不是這樣的。 上一個問題,我們也提到,加熱讓雞蛋的蛋白質更好消化。 另外,還可以舉出很多好處,比如殺菌、降低食物中天然毒素的毒性,讓食物變得更安全等等。 而在人類學家看來,加熱(烹飪),是人類進化的利器。 ▲ 理查德·蘭厄姆的書 :how cooking made us human人類學家理查德·蘭厄姆,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說。他認為,人類能夠從熟食中獲取更多的能量,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才能進化并滋養(yǎng)出與身體尺寸相比,體積過分龐大的大腦。 黑猩猩每天要花八九個小時吃東西,而人類,掌握了火,靠一日三餐就能獲取大腦發(fā)展需要的能量; 其他時間可以勞作、思考、創(chuàng)造藝術,進一步開發(fā)大腦。 烹飪會造成營養(yǎng)素的流失,但并不意味著,生食就能以吸收更多營養(yǎng)。不好的,是不合理的烹飪方式。 編輯 | 山楂設計 | 柚子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