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是江東政權真正的奠基人,孫堅在世時,沒有打下江東一寸土地,孫堅去世后,孫策接過孫堅的班,以自己的實力讓袁術歸還了孫堅的舊部,然后率領父親的舊部打下了江東六郡的基業(yè),才有了后來東吳的版圖,沒有孫策打下江東,就不會有后來的孫權建立東吳政權。 孫策的勇武與其父親孫堅不相上下,但也因為殺人太多而結(jié)下了不少仇怨,在公元200年時,孫權在丹徒山打獵遇到了三個刺客,這三人被孫策害死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他們殺傷了孫策,隨后被孫策手下殺死,也就是這次刺殺,讓孫策獻出了生命。 當孫策重傷時,他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張昭推舉孫策的三弟孫翊接班,因為孫翊的性格、形象、作風都與孫策最為接近,當時孫翊年僅17歲,但被孫策拒絕,孫策之所以拒絕,是因為他在臨死前覺得自己打下江東六郡的作風太過殘暴,他只想讓他的繼承者守住這一片打下來的基業(yè)就行了,而不是再像他一樣拼命去打地盤,如果還繼續(xù)打地盤,可能會像他一樣被人刺殺。 最終,孫策力排眾議選擇孫權為自己的接班人,并對孫權說了一句話,他說:率領江東士兵和百姓,打仗與爭霸天下,弟弟你不如我,但是舉薦賢能,安撫百姓,守住江東,哥哥我不如你。所以很明顯,孫策傳位孫權的目的就是讓孫權守江東,因為他認為孫權能守住江東,但開拓江東就不太可能了。 就這樣,孫權成為江東之主,其實孫策的眼光真的不錯,他沒有看錯孫權,在他傳位給孫權的29年后,孫權就建立了東吳政權并稱帝,同時江東六郡之地擴大了三倍不止,已經(jīng)成為了江東三州之地,橫跨揚州、荊州、交州,已經(jīng)擴充到23個郡,地盤擴大了近四倍。 可以說,孫權能有這樣的作為,離開不孫策的提攜,孫權肯定對孫策抱有感激之情,那么孫權是如何報答孫策的呢?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子孫后代的呢? 孫權在稱帝后,追封孫堅為東吳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其母親吳夫人被追封為武烈皇后,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舉個例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后,不僅追封自己父親司馬昭為晉文帝,而且還追封自己的大伯司馬師為晉景帝,還追封了自己的爺爺司馬懿為晉宣帝,連曹睿都追封自己的宦官爺爺曹騰為高皇帝,那么問題來了,孫權的權力是繼承孫策的,為什么孫權封他們的父親孫堅為皇帝,而不封孫策為皇帝呢,要知道皇帝與王還是差了一級的。 一般來說,開國之君建立帝業(yè)后,都會追封自己的上一輩到祖一輩的先人為皇帝,這個只是追封,只是個形象,人都死了,并不會對后來的政權造成什么影響,但是孫權出于幾個方面的原因考慮,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 1、擔心引發(fā)權力斗爭。 孫權的位置是兄終弟及繼承而來,但是按照封建傳統(tǒng)繼承制度則是父死子繼,孫權現(xiàn)在建立了政權,他死了之后一定是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在歷史上,帝位由哥哥傳給弟弟,然后又被哥哥的兒子搶走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氏政權就是如此,公孫康去世后,因為兒子年幼,所以遼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后來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不服了,于是逼迫公孫恭退位并囚禁了公孫恭,又把父親的位子給搶了回來。 這事就發(fā)生在孫權活著的時候,孫權當然不希望這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沒有封孫策為帝,也沒有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王。 2、有意降低孫策這一支在東吳政權的影響力。 孫權剛接手江東時,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是一百分,因為江東就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人員也基本上孫策一手安排的,所有人都對孫策懷有敬畏之心,孫策在當時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孫策去世后,影響力就開始衰弱,直到孫權稱帝時,孫策已經(jīng)去世29年了。 但是孫策的影響力還在,雖然很微弱了,但人人都知道江東政權是孫策開創(chuàng)的,雖然孫權才是那個發(fā)揚光大的人,孫權如果再去追封孫策為帝,那不是再次抬高了孫策的影響力,又讓人想起孫策來了嗎,本來都快忘記了,另外,封王和封帝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如果封帝就是表明孫權的政權是繼承了孫策,但從孫權的行為來看,他顯然不是這樣想的。 孫權封孫堅為帝,孫策為王,就是想表明自己的帝位是自己打拼出來的,而不是繼承孫策的,封孫堅為帝那是封建禮制,行孝,劉邦都封自己父親為帝呢,何況孫權,不封孫策為帝就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消除孫策的影響力,這是定位政權的行為,代表了孫權的政權來源。 對于孫策的兒子孫紹,孫權只是封了孫紹為吳侯,后來又改封為上虞侯,吳侯原來是孫權在稱吳王前自己的爵位,一般來說,自己的爵位是傳給自己兒子的,而不是侄子的,盡管孫權有一個優(yōu)待孫紹的行為,但很快糾正了,吳侯和上虞侯是有區(qū)別的,吳侯的爵位含金量更高,要知道孫權的政權基礎就是吳郡四大家族,吳侯和上虞侯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孫權后來也把吳侯的爵位給了自己兒子。 3、擔心被別有用心的權臣所利用。 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孫紹也有兒子孫奉,所以孫策這一支并沒有絕后,仍然存在東吳政權內(nèi)部,孫策傳位給孫權后,他的兒子在東吳的地位就很特殊,存在一個被人利用的風險,雖然孫紹并沒有野心,但是如果有掌控了東吳政權的權臣,把孫紹拉出來搶了孫權后代的帝位,這種事并非沒有可能,事實上東吳就存在這事。 比如孫權親自選定的繼承人孫亮,也就是東吳第二任皇帝,后來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孫綝迎立孫權兒子孫休為帝,孫休后來又殺了孫綝,孫休臨死前托丞相濮陽興及左將軍張布立自己兒子為帝,結(jié)果這兩位權臣沒有聽從孫休意愿,而是迎來了孫休的侄子孫皓為帝,雖然沒有迎立孫策這一支的宗室,但是也有這個風險,權臣擁立皇帝,完全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如果權臣擁立孫策之后為帝,那對孫權來說是不是一種傷害? 所以孫權刻意降低孫策這一支的影響力,同時也避免他們陷入權力斗爭,對于孫策的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顧邵,顧邵去世后改嫁給陸遜,次女嫁給了朱治次子朱紀,顧邵、陸遜、朱紀都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是吳郡最有地位的大家族,這說孫權對待孫策的女兒還是不錯的,至于孫策的兒子,孫權也算善待,只是出于避免權力斗爭的風險,才沒有封孫策為帝,封孫紹為王,可以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