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的話,我們用「連連看」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新版乳腺WHO分類中乳頭狀腫瘤部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如下圖所示。 備注:除列表中的病變外,大汗腺化生、普通型導管增生也可能出現(xiàn)乳頭狀結構,但病理報告中并不使用術語「乳頭狀/Papillary」,原因是避免臨床混淆。 接下來我們結合新舊兩版內容,將乳腺的乳頭狀病變做一個簡要匯總。 病變各論 1、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疾病概述:
腫瘤分類:
診斷要點: 臨床:
病理:
免疫:
圖1: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腫瘤呈指狀或乳頭狀生長,中央可見纖維血管軸心,乳頭表面襯覆兩層細胞,包括靠近軸心的肌上皮細胞(胞漿略透明)以及遠離軸心的管腔上皮。 特殊改變:
圖2:導管內乳頭狀瘤伴大汗腺化生,胞漿豐富嗜酸性。 圖3:導管內乳頭狀瘤伴UDH和肌上皮增生,導管內上皮細胞再生,排列雜亂,右上角可見較多增生的肌上皮細胞,呈梭形,填充在上皮空隙周圍。(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乳頭狀瘤伴局灶ADH或DCIS診斷要點: ①局灶出現(xiàn)結構和細胞單一的細胞群; ②通常具有低級別細胞核; ③上皮細胞高分子角蛋白缺失; ④上皮細胞ER彌漫陽性; ⑤肌上皮細胞缺失或不存在; ⑥細胞巢<3mm,診斷乳頭狀瘤伴ADH; ⑦細胞巢≧3mm,診斷乳頭狀瘤伴DCIS; ⑧當出現(xiàn)中/高級別細胞核,無論范圍,均診斷乳頭狀瘤伴DCIS。 圖4:導管內乳頭狀瘤伴DCIS,左側是導管內乳頭狀瘤,右側出現(xiàn)細胞單一的細胞群,內部具有明顯篩孔結構,符合低級別DCIS形態(tài)。(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2、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 疾病概述:
診斷要點: 臨床:
病理:
免疫:
圖5:乳頭狀DCIS,腫瘤呈乳頭狀、篩狀,結構相對復雜,間質常缺乏或稀少。(圖片來自www.webpathology.com) 圖6:乳頭狀DCIS,乳頭表面襯覆的細胞形態(tài)單一,無明顯肌上皮細胞。(圖片來自www.webpathology.com) 特殊改變:
圖7:乳頭狀DCIS(雙相型),乳頭表面襯覆兩種細胞,層次分明,一種細胞胞漿粉染,另一種細胞胞漿透明;兩種細胞本質上均為腫瘤上皮細胞,可用免疫組化證實。(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3、乳腺包裹型乳頭狀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EPC) 疾病概述:
腫瘤分類:
診斷要點: 臨床:
病理:
免疫:
圖8:包裹型乳頭狀癌,腫瘤界限清楚,周圍有一層厚的纖維包膜,其內可見腫瘤細胞呈乳頭狀生長。(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圖9:包裹型乳頭狀癌,乳頭表面襯覆單層或復層腫瘤細胞,形態(tài)單一,具有低-中級別細胞核。 EPC伴浸潤的診斷要點: ①纖維包膜內有時可見內陷上皮,這并非浸潤; ②穿刺活檢可能引起上皮的移位,這并非浸潤; ②真正的浸潤是指不規(guī)則腫瘤巢出現(xiàn)在包膜外; ③浸潤癌最常見的成分是非特殊類型乳腺癌。 圖10:包裹型乳頭狀癌伴浸潤,腫瘤包膜外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細胞巢,呈浸潤性生長。(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