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蒙特勒海峽公約》(《關于(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的制定,讓土耳其掌握了土耳其海峽控制權,允許土耳其將海峽再度軍事化,同時對沒有和土耳其交戰(zhàn)的國家保證商業(yè)貨輪無限通行海峽的權利。這項公約,持續(xù)約束著土耳其海峽這條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道。
伊斯坦布爾仍是土耳其的經(jīng)濟中心,橫跨歐亞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與密集的人口,是首都安卡拉所遠遠不及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布爾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是隔開歐亞兩地、地中海與黑海的兩座狹窄海峽,中間有馬爾馬拉海相連。
幾個世紀以來,土耳其海峽這幾處地方,在全球一直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這座大城市建于博斯普魯斯之后。君士坦丁堡現(xiàn)在叫作伊斯坦布爾。
壹
從希臘殖民地拜占庭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紅色為希臘殖民地城邦
特洛伊戰(zhàn)爭據(jù)說發(fā)生在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兩部古典希臘文學中最偉大作品荷馬史詩《奧德賽》及《伊里亞德》的部分主題。戰(zhàn)爭的焦點是特洛伊城,可能坐落在亞洲端的達達尼爾一帶。如此看來,特洛伊戰(zhàn)爭算得上是土耳其海峽發(fā)生的諸多戰(zhàn)爭之首。
特洛伊
公元前7世紀,希臘殖民者在博斯普魯斯建立2處聚落,位于歐洲這一邊叫拜占庭,位于亞洲那一邊叫迦克敦。公元前5世紀希臘與波斯對戰(zhàn)中,控制拜占庭對希臘人來說極其重要,拜占庭也因此成為重要的貿(mào)易城市。
落入羅馬統(tǒng)治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選擇拜占庭作為新的帝國首都及王室所在地。新的帝都在330年時以新羅馬之名君士坦丁堡正式啟用,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名稱是伊斯坦堡。
拜占庭全景圖,可以看到攔在金角灣上的鐵索
隨著羅馬帝國權力中心東移,西側帝國領土被入侵的部族攻占,君士坦丁堡逐漸壯大,規(guī)模、富裕程度及重要性都遠遠超過了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東側行省的延續(xù),6世紀初達到巔峰時期,也曾統(tǒng)治意大利多數(shù)地區(qū)、北非和西班牙南部。
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君士坦丁堡東面有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屏障,西面容易遭遇來自陸地的侵略,直到5世紀初期才逐步建立起堅固的防御工事。盡管如此,君士坦丁堡仍舊面臨外國勢力的不斷侵擾。625年時,多瑙河以北的游牧族群阿瓦爾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后裔)從西邊陸地進軍,波斯帝國(伊朗)自海路入侵,兩邊聯(lián)合夾擊,均被君士坦丁堡擊退。677年和717-718年,阿拉伯帝國兩次嘗試進攻,也被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燒夷彈的先驅)擊退。
941年,發(fā)源自現(xiàn)在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一帶的羅斯人從黑海入侵時,同樣也遭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驅離。最后,1204年一支天主教十字軍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導致拜占庭帝國的分裂。
到了此時,塞爾柱帝國已占據(jù)拜占庭帝國在中東和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地區(qū)的大半領土,拜占庭帝國在這樣的壓力下勢力早已萎縮。1261年,拜占庭諸王重新攻下君士坦丁堡,不過勢力已經(jīng)世風日下,命運逐漸被另一個新勢力掌控,這個新帝國就是奧斯曼帝國。
貳
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之都
奧斯曼人是伊斯蘭土耳其民族,名字來源于其王朝創(chuàng)始者、統(tǒng)治安納托利亞一個小王國的奧斯曼一世。統(tǒng)一整個安納托利亞地區(qū)后,奧斯曼人勢力擴張越過土耳其海峽,打算從希臘和巴爾干地區(qū)獲得領土。
盡管他們從1390年到1402年封鎖君士坦丁堡,又在1411年和1422年兩次圍城,卻一直無法攻破。
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在位時,奧斯曼人帶著16萬大軍4次來襲,君士坦丁堡僅能召集7000人趕鴨子上架。穆罕默德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援軍和后勤補給,再用火藥武器炸毀城墻,讓奧斯曼士兵得以順利進城。拜占庭最后一位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1405-1453)在交戰(zhàn)中殞命。
穆罕默德將君士坦丁堡重新命名為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新政權的象征,首先是將圣索菲亞大教堂轉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其后200年,奧斯曼帝國領土進一步四處擴張,勢力遠至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qū)。
圣索菲亞大教堂
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國力衰退,規(guī)模及影響力大幅削弱,敵人與帝國各省的分離運動,迫使帝國勢力更加捉急。1908年,一群改革派官員青年土耳其黨人在一次行動中奪得奧斯曼帝國控制權,強迫蘇丹建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青年土耳其黨人無法阻擋意土戰(zhàn)爭(1911-1912)或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1912-1913)帶來的失敗,使奧斯曼帝國更多的領土被瓜分。
1832年希臘從奧斯曼人手上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為了抵抗希臘的海軍勢力,并鞏固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海峽一帶的地位,奧斯曼向英國購買2艘現(xiàn)代戰(zhàn)艦。特別是2艘戰(zhàn)艦的部分價款是由奧斯曼帝國各地人民認購,卻從未成為奧斯曼艦隊的一份子。
叁
2艘現(xiàn)代戰(zhàn)艦: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土耳其海峽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數(shù)日,2艘戰(zhàn)艦被英國政府征用,導致奧斯曼帝國人民群起激憤,迫使奧斯曼向德國靠攏。8月2日,德國與奧斯曼簽署協(xié)議,德軍提供軍事協(xié)助,換取他們在奧斯曼境內(nèi)行動的權利。8月10日,2艘德國戰(zhàn)艦抵達達達尼爾海峽,獲準穿越土耳其海峽,之后加入奧斯曼海軍行列。
俄羅斯航母駛向敘利亞。
10月29日,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艘德艦在黑海攻擊俄國港口。俄國、英國及法國因此在次月向奧斯曼宣戰(zhàn)。奧斯曼從德國獲得了極大的援助,包括金援、物資補給和軍事能力。德籍工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布署新炮臺、強力探照燈、攔截潛水艇的海底捕網(wǎng),以及協(xié)調防御用的無線電報系統(tǒng)。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周圍地區(qū)軍力增強,布下了更多地雷。
1915年2-3月,一批英法艦隊攻擊土耳其海峽,打算打通前往黑海的路權,這樣能更容易補給俄國。同盟國這次的行動失敗了,因為他們遇到了奧斯曼的大炮和地雷。隨著海軍作戰(zhàn)一塌糊涂,同盟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發(fā)動兩棲登陸,集結一批7.5萬名兵力的跨國部隊,士兵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以及非洲的法屬殖民地。
第一次登陸發(fā)生在4月25日,同盟國在加里波利半島(位于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筑起2座灘頭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緬懷兩國軍人的犧牲奉獻。崎嶇的地形給來者帶來艱苦的壕溝戰(zhàn)。到了年末,同盟國開始從加里波利撤退,奇跡的是在撤軍中無人傷亡,最后一批同盟國軍人在1916年1月9日離開。這次行動總共有14.25萬名士兵喪生,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土耳其人。
奧斯曼軍隊持續(xù)在巴爾干、高加索和中東地區(qū)奮戰(zhàn),同時繼續(xù)種族清理運動,將面對國家暴力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敘利亞人殺害并驅逐出境。奧斯曼終于在1918年10月30日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同意同盟國軍隊通過土耳其海峽。11月13日,42艘同盟國軍艦駛進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伊斯坦布爾,隨后將其占領。
肆
《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土耳其保有控制權
根據(jù)色佛爾條約,協(xié)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1920年,奧斯曼帝國簽署《色佛爾條約》,讓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領土得以獨立。同盟國軍隊留在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海峽由一國際委員會管轄,奧斯曼帝國唯有得到國際聯(lián)盟首肯才能加入委員會。軍官凱末爾(1881-1938)率領武裝起義作為回應,拒絕《色佛爾條約》的條款。
這場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導致奧斯曼帝國覆滅,并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依據(jù)《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的疆界受到同盟各國承認?!堵迳l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由土耳其人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掌管。土耳其海峽也是非軍事區(qū),除了伊斯坦布爾有一小型軍隊駐防。
凱末爾
凱末爾成為總統(tǒng)后,直到1938年逝世為止。他通過一系列現(xiàn)代化改革,獲得阿塔圖爾克這個姓氏,意思是“土耳其人之父”。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19世紀衰退,對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土耳其海峽卻保有控制權。然而,奧斯曼卻在1833年與俄國簽訂《互助條約》,同意只要俄國要求就禁止外國戰(zhàn)艦通過海峽。俄國可能支配從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線,這讓其他強權國家感到不安,導致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簽訂。
此舉恢復了奧斯曼的勢力,和平時期,所有外國軍隊均不得進入海峽,戰(zhàn)時僅允許奧斯曼的同盟國使用。
伊斯坦布爾,正因為經(jīng)歷了這么多帝國和帝國首都的存在,盡管現(xiàn)在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是依然稱得上是“世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