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霜打后的紅薯葉好吃呢?我也說不出個道道,反正紅薯葉經(jīng)寒霜之后,就像是殺青一般,整個葉片都萎蔫了,經(jīng)太陽一曬,整片葉子都變黑焦枯,這又像是用開水焯野菜一樣,經(jīng)過這道程序,那種土腥味兒就沒了,野菜本身所具有的新鮮都能激發(fā)出來。 霜打的紅薯葉,經(jīng)過太陽曬干之后,既新鮮又干凈,這時候采摘了,留到冬天煮羊肉面條,甭提多美味了,那種黏糊糊滑溜溜的感覺,絕對讓人食欲大開欲罷不能。” 提及自家的紅薯葉,種植戶劉大叔忍不住打開話匣子,空氣里仿佛全是紅薯葉羊肉面條的香味兒。 可惜的是,他家的紅薯就要收獲,這些紅薯葉連同紅薯藤,即將被機器打碎在田間,如今還是滿地的美味,不大一會兒,就要變成田間的綠肥了,如此“暴殄天物”,真是讓人無比惋惜。 對此,有人疑惑地問道:“這曬干的霜打紅薯葉,在城里干貨店至少賣十幾元一斤,你這整整6畝紅薯葉,采集完了,等到冬季賣掉,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呀!干嘛非要毀掉呢?” 對此,劉大叔解釋說:人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做任何事情仿佛都要經(jīng)歷一番糾結(jié)的抉擇,就拿我家紅薯來講,我當然知道紅薯葉是好東西,但我哪里有功夫去采摘呢? 相比于紅薯葉,地下面的紅薯才是重中之重,眼瞅著就要入冬,再不抓緊收獲紅薯,就要耽誤種植冬小麥了。 聽罷劉大叔的介紹,同行的老趙直呼太浪費了,征得老人家同意,他干脆跑到車上,拿了兩只塑料袋,二話不說,跑到紅薯田里就采摘起來。 對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他來說,對紅薯葉的感情,一點也不比劉大叔少,在他的記憶中,兒時的農(nóng)村,糧食雖然匱乏,但紅薯一直不缺,雖然那時紅薯葉還只是喂豬喂羊的飼料,還沒成為如今流行一時的特色蔬菜,但霜打后的紅薯葉,在那時就已經(jīng)非常受歡迎了。 每到這個時候,家里的老人,都會拿著編織袋,到田里去摘一些霜打后的紅薯葉,留到冬天煮面條,即使里面不放肉,也不妨礙它的美味。 奇怪的是,如今新鮮紅薯葉作為流行起來了,霜打的紅薯葉反而沒人感興趣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導(dǎo)致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無外乎和時代變化有關(guān)。 一、霜打后的紅薯葉吃法比較單一,貌似除了煮面條,就沒有別的吃法了,而且煮得黏糊糊的面條,本身就存在爭議,愛吃的人永遠也吃不夠,不愛吃的人避而遠之。 二、時代感較強,以前農(nóng)村物質(zhì)匱乏,特別是冬季,吃蔬菜就成了問題,而像紅薯葉這樣既豐富又能儲存的干菜類蔬菜,就成了農(nóng)村人的最愛,如今生活富裕了,干菜逐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偶爾吃一頓還覺得新鮮,經(jīng)常吃就不行了,不像新鮮紅薯葉可以變著法兒吃。 三、采摘成本制約,霜打后的紅薯葉,質(zhì)量是極輕的,采摘半天,好不容易搜集一編織袋,回家一秤,才幾斤的重量,拿城里換二三十元,感覺特別不值得,況且紅薯葉屬冷門蔬菜,找不對市場,還有可能無人問津。 所以,有時間的農(nóng)村老人,都會選擇比較穩(wěn)妥的掙錢方式。 而新鮮紅薯葉采摘了就能賣掉,畢竟有市場才能拉動需求。 對于紅薯種植戶來說,紅薯葉可吃可不吃,但田間的紅薯和迅速騰茬種植小麥,才是當下重中之重,和這些相比,這些如同雞肋似的紅薯葉,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即便如此,霜打紅薯葉依然成為這個季節(jié)的寵兒,雖然不受種植戶和年輕人的待見,但不妨部分人群對它的熱愛,趁著霜后和收獲前的這段間隙,每天都能見到前來田間采摘紅薯葉的人們,因此,說霜打后的紅薯葉是這個階段的搶手貨,應(yīng)該并不夸張。 對于霜打的紅薯葉,你吃過嗎?除了煮面條,還有其它吃法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
|
來自: 佰秀農(nóng)業(y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