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烏臺詩案”,43歲的蘇軾被傳喚進京。那時的他既不豁達,也不樂觀,差點跳湖自殺。他從沒想到自己會落到這種境地。被關在監(jiān)獄中時,他常常被審問,受侮辱,日日掙扎在生死邊緣。后來,在多方勢力營救之下,蘇軾免于一死,卻被貶到了偏遠的黃州,做了一個小小的團練副使。 至此,轟動天下的“烏臺詩案”終于銷結(jié)了。然而,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所寫,通篇都是千古名句,驚艷千年。其水平之高,后世難以企及。當時,作者已經(jīng)45歲了,距離“烏臺詩案”結(jié)束已過去兩年有余。在偏遠的黃州,多數(shù)人都不敢理他。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有一天,詞人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眼前壯麗的風景讓他感觸良多,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宋詞的不朽經(jīng)典。 此時, 一場“烏臺詩案”,讓詞人閱盡人情冷暖。在此時的他看來,所有人都會隨時間消逝,無論高貴,還是卑劣。與昨天相比,今天才是最重要的。當詞人領悟到這一點時,他好像又活了一次。他沒有了之前的牢騷不平,而是娓娓道來自己對歷史的感悟:“ 一句“人道是”,說明詞人自己也不確定,也更加印證了歷史的無常。 這正是詞人經(jīng)過了大劫難才能看到的。然而,蘇軾的文人情懷依舊存在。詞作下片,詞人又轉(zhuǎn)到了柔情一面?!?/p> “ “ 最后,詞人寫道:“ 在黃州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蘇軾一生最難過、最辛苦、最悲慘的時候。因為此前的他,活得那么閃耀,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贊揚。然而此時,他卻獨自一人走在一片泥濘之中,周圍是漫無邊際的黑暗。但也 可以說,整首詞不僅僅是一首千古名作,更是詞人生命的一種領悟、一種超越、一種升華。之后的詞人浴火重生,把自己放到普通大眾之中,去掉了知識分子的驕傲之氣,變得無比豁達超然。他之后的詞作,意境也變得無比開闊,經(jīng)典頻出。由此看來,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