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是臨床常見疾病,屬中醫(yī)“腰痛”“腎著”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腰痛反復發(fā)作,屈伸活動不利?!督饏T要略心典》指出:“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寒濕之邪凝結于腰府,氣血運行失調,脈絡攣急,導致腰部冷痛、重著,活動不利,每因受冷、陰雨天、居住地濕冷等導致疼痛加重。甘姜苓術湯治療腎著效果顯著,是治療腎著的代表方。將息法出自《傷寒論》,是古人因人因病加減藥物劑量治療方法的體現(xiàn)。本研究采用甘姜苓術湯將息法治療腰肌勞損性腰痛(寒濕型),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腰肌勞損性腰痛(寒濕型)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齡(39.32±7.08)歲;平均病程(2.62±1.21)年。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肌勞損(寒濕型)的診療標準制定: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或中度壓痛,或腰部活動不利,雙下肢活動無明顯障礙;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fā)作;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24~5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嚴重腰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雙下肢活動受限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胰腺炎、潰瘍、結核、泌尿生殖器病變、妊娠期、嚴重感染、意識不清、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jīng)痛者。 治療方法 采用甘姜苓術湯將息法治療。甘姜苓術湯組成:干姜60g,茯苓60g,甘草片30g,白術30g,均為顆粒劑(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水沖400mL,早午飯前服。劑量從每日1劑開始,逐漸加量,每日在前1日服藥劑量的基礎上增服1劑,至服后腰熱,并維持腰熱劑量口服。若腰痛消失減量為每日1劑,治療14d。 服藥期間腰部及腰以下部位覆蓋衣被30min,促進腰部轉熱。服藥過程中5d檢測1次肝腎功能,如有異常立即停藥。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 好轉: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 未愈:癥狀未改善。 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結果 討論 腰肌勞損性腰痛(寒濕型)是腰背部肌肉在長時間慢性勞損的基礎上感受寒邪、濕邪導致?,F(xiàn)代病理學機制為肌肉筋膜發(fā)生無菌性炎癥水腫、滲出,久則繼發(fā)纖維變性或形成瘢痕和粘連。中醫(yī)認為,寒邪侵襲、陽氣痹阻,導致局部氣血凝滯、經(jīng)絡不通,形成寒濕腰痛,病機多屬不通則痛,發(fā)病后也可表現(xiàn)為急性疼痛。 甘姜苓術湯出自《金匱要略》?!督饏T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第16條指出:“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由干姜、茯苓四兩,甘草、白術二兩組成。干姜辛熱,逐風濕痹,治腰腎冷痛;白術治風寒濕痹,利腰臍間血;茯苓健脾利水;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中甘草黃酮能抑制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合成與釋放,具有抗炎、解痙、鎮(zhèn)痛作用。干姜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沒藥烯等,干姜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緩解臨床局部炎癥反應引起的疼痛。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聚糖、膽堿、茯苓酸、麥角固醇等,有增強免疫、利尿、抗腫瘤、抗菌等作用。白術主要成分為蒼術酮、蒼術醇、白術內酯和芹子烯等,有增強免疫功能、利尿、抗氧化、抗菌等作用。但是《金匱要略》在甘姜苓術湯方后注中提到“腰中即溫”,提示服用甘姜苓術湯過程中要使腰部感覺溫熱,否則不能達到治療目標,說明服用劑量不足則治療效果欠佳。 中醫(yī)治病遵循辨證論治,因人制宜。同一病證,運用同一方藥治療,但個體對藥物劑量的耐受程度不一,按照常規(guī)劑量治療常影響療效,因此臨床服藥劑量應因人而異,因病而變。將息法是古人靈活用方變量的體現(xiàn),出自《傷寒論》桂枝湯方后注,是中醫(yī)提高臨床療效的有效途徑之一。“將息”就是圍繞目標(即得效指征)行進與停止的意思,若不達目標,要“將”,即不斷行進、加量;若已達目標,要“息”,即得效后停止服藥,中病即止。 運用甘姜苓術湯將息法治療腰肌勞損性腰痛(寒濕型),根據(jù)療效隨時調整服藥劑量,可以充分、有效、較大程度地發(fā)揮甘姜苓術湯的功效,促進腰部轉熱,緩解腰痛癥狀。但是,本研究觀察時間有限,長遠臨床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另外在服藥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注意“中病即止”,以防攻伐太過傷津耗液,若出現(xiàn)口干口渴、胃中灼痛、大便稀溏、肛門灼熱等不良反應,應及時減量或停藥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