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5個字,讀字感悟(第270天) “之”字 之(zhī)字,從丶一,從辶,一點一橫為玄字頭,從辶,下為走字底,中間是幺即一的轉(zhuǎn)折,反轉(zhuǎn)走之。玄下之幺,本應(yīng)滋生成物,開物成務(wù),有所結(jié)果,但是之字則不同,一不夭折而亡,二不滋生成物,而是反轉(zhuǎn)一個彎,一走了之。之字在漢語里用途也很廣,當“的”字用,如光榮的家,可叫光榮之家;當人稱代詞用,如愛之;“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當“這個”用,如之子于歸,汝將何之;指示代詞,“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介詞,比如鐘鼓之聲等等。文言助詞,之乎者也。 有言道“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之乎者也雖然是文言虛詞,但就和今天的“的”字一樣,其實是不可或缺的。要是能把這些詞用得巧妙,文章文從字順,才稱得上好秀才。 之的本義有兩種說法,《爾雅》:之“往也”,認為是去往某地,之初誼;《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中,枝葉漸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笔遣莩龅孛娴臉幼印<坠俏牡闹中?,象草生于地,向上伸展之形。鐘鼎文(毛公鼎)上的“之”則酷似“止”。從止從一,上面的止像足形,表示腳,下面一橫代表某地,人的腳站在地上,腳向前方,表示離開此地去往他處?!爸北玖x是指往,到……去。草的生長確實是一個由此及彼的移動過程,所以之的本義是至或止于某處。“至”與“止”是草在進行空間移動時所遵循的原則,草永遠不背叛當止則止的原則。原因在于,草(延伸至禾苗、稻谷)長到一定程度就結(jié)穗,曰谷穗、稻穗。之亦稱為“到”,取稻之諧音,意在揭示這樣一個道理:成長不是沒有止境的,行進也不是一往無前的,人類必須解決到何處去以及何時啟程與何時止步的問題。古人造“之”這個字時充分考慮到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事物不是沿著直線發(fā)展,而是呈現(xiàn)出周期性。在周期的交接點事物要停止,并準備返回新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才能收獲稻子。這是自然法則,人為不可改變,非要改變一定會產(chǎn)生惡果。 書圣王羲之,最有名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蘭亭序》中最有名的字,是“之”。共有二十個“之”,但每個“之”的點橫折捺都不一樣,各有體態(tài),各含風(fēng)韻,無一雷同。古人說王羲之的行草,是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這二十個“之”,也的確不負其盛名,自然灑脫而靈動萬分,每一筆,都呈現(xiàn)出書法家那一刻的飽滿情緒,成為人們視線的焦點。 而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玄之、王凝之、王煥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名字中都含有“之”字。事實上,整個南北朝的歷史,名字最后一個字是“之”的人很多,如祖沖之、顧愷之、裴松之……陳寅恪先生認為,六朝天師道(道教早期流派)的信奉者常常以“之”字為名,“之”在名字之中,代表的是其宗教信仰。 清人彭端淑《為學(xué)》:蜀之鄙有二僧,其中貧者言“吾欲之南?!?,富者認為自己幾年來都想買舟而下卻沒能成功,貧者只帶一瓶一缽怎么能成。但第二年,貧者從南?;貋砹恕!疤煜率掠须y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之音通直,曲折不直。直,目且瞄十,一條直線。直就是不彎。而之字則是音直形彎,形成了與直相反的概念。錢塘江潮,折疊回蕩,曲浪翻滾,所以稱為浙江,亦叫之江,之者意在不直。是故,之字通音以直。之:之乃草本能,人類愧無之;故而設(shè)文教,習(xí)得知與止。 之,玄下幺折,反轉(zhuǎn)走之。之音通直,曲折不直。 意項:①相當于“的”,人之常情;②代詞,取之不盡,聽之任之;③助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④當這個用,之子于歸;⑤姓,姓苑,《千家姓》云;雁門族。 (來源:微信公眾號《木子藝術(shù)工作室》)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