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焦慮。 如今,在彼此對照和攀比的風氣下,父母身上背負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大行其道,哪個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成為起跑線前的落敗者。 可是,孩子的心智不健全,思想很幼稚,在成長路上肯定會不斷遇到困難和阻礙,誰又能保證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海洋中,能夠波瀾不驚、一帆風順地到達理想彼岸呢? 孩子是否能擁有積極健全的人格,堅持學習的生活態(tài)度和適合自己的工作職位,關鍵在于從幼兒、童年和青春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不難想象,中國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孩子的母親。 大多數(shù)家庭的組織形式,都是父親更加努力地工作,負擔著養(yǎng)老、教育和生活大部分的開支,而母親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成才。 然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相對較低的母親,作為女性,在求職就業(yè)中天生就需要面對用人單位的偏見、阻礙,甚至是輕視,發(fā)展空間有限。也有許多女性選擇做一名“家庭主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準備一日三餐,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到了晚上收拾完鍋碗瓢盆,還要打著哈欠陪著孩子寫作業(yè)。 隨著孩子長大,母親與日俱增的教育焦慮,往往會影響到孩子。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煩心事,從懵懂無知的3歲被父母強行送進幼兒園,在陌生和不安中逐漸熟悉,沒過幾年,卻要和親密無間的老師同學分離,感受到第一次刻骨銘心的痛苦。在小學,孩子 得以清晰地感受到,和老師同學從陌生、熟悉到親密的過程。從童年到少年,再到脆弱敏感的青春期,生活就像是一條流淌的河流,來不及伸手,青春已經(jīng)倉促離去。 十六歲是花季,十七歲是雨季,青春期的孩子只是看看書、說說話、聽聽歌,眼淚都會隨著憂愁淌下來。作為孩子的母親,即便是經(jīng)濟地位低、生活壓力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調(diào)整好情緒和心態(tài),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郁。 如果母親的情緒總是焦慮、煩躁,對撫養(yǎng)孩子缺乏耐心,疏于和孩子溝通交流,遇到棘手的教育問題動輒大吼大叫,甚至抄起棍棒對孩子打罵責罰。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和焦慮母親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會自卑怯懦、不善交流或抑郁脆弱。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孩子。 家庭條件優(yōu)越,經(jīng)濟地位高度的母親,因為生活壓力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她們往往擁有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陪伴孩子,也會嘗試尊重和理解孩子。這些“少焦慮”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更加自信積極,性格也比較活潑開朗。 誠然,每個父母和家庭,都會把能力范圍內(nèi)最好的衣食住行留給孩子,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花錢越來越容易,賺錢卻越來越難,想要立刻改善家庭的經(jīng)濟生活環(huán)境肯定不現(xiàn)實,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依然可以給孩子更加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尊重、理解和寬容。 只有父母尊重孩子,才會懂得去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父母理解孩子,才能體會青春期孩子的煩惱和痛苦;只有父母學會寬容,孩子才不會整天生活在畏懼、惶恐和擔憂中,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寡言。 可見,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事情,對于母親來說尤其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