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張羹梅臨床慣用驗方

 光年中醫(yī)骨傷科 2020-10-17

1.健脾湯治療慢性胃炎

黨參12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白芍、半夏各9克,陳皮6克,川楝子3克,吳茱萸8克,瓦楞子30克(先煎)。

學習和運用體會

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ㄆ谔摵撸?。證見:脾胃虛弱,中脘疼痛,嘔惡泛酸,神疲乏力,納食減少,舌淡苔薄白或膩,脈濡細無力。將上藥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取汁,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健脾湯是用于臨床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方,是在六君子湯、芍藥甘草湯、左金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方中黨參、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健脾益氣,黃連、吳茱萸平肝制木降逆止嘔。芍藥、甘草緩急止痛;瓦楞子散結(jié)制酸。臨證如見納呆,便溏,口黏,苔厚膩,可加用蒼術(shù)、厚樸燥濕;如濕盛不化,加肉桂丸;如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可加用阿膠、仙鶴草止血;如有嘔惡,泛酸,噯氣腹脹,則加旋覆花、代赭石、枳殼等理氣降逆。

病例:徐某,女,42歲。1979年4月29日診。中脘疼痛,腹脹,泛酸作惡,噯氣頻作,脈細弦,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胃鏡檢查提示:胃竇炎。于上方加減調(diào)治半年,胃鏡復查示:胃及十二指腸無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自覺癥狀完全消失。又治徐某,男,27歲。入院日期:1958年7月25日。出院日期:1958年11月11日。共住院109天。病史:1952年起反復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反酸水,進食后緩解。長期服用止酸藥。至今年9月,右上腹部疼痛劇烈,噯氣反酸,腹部脹悶,多次出現(xiàn)柏油樣大便,我院胃腸鋇劑檢查,示胃和十二指腸各發(fā)現(xiàn)一個壁龕,胃小彎在髂嵴線下12厘米。診斷:胃和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下垂(重度)。證乃脘脅疼痛,腹部作脹,食后更甚,噯氣頻作,大便色黑。脈沉細,苔白膩。肝氣橫逆,損傷脾胃,以致脾不統(tǒng)血。調(diào)理之法,應(yīng)疏肝以理氣,培脾以統(tǒng)血。潞黨參、炙黃芪各12克,焦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炒白芍18克,姜半夏9克,廣陳皮、廣木香各4.5克。西砂仁3克(后下),瓦楞子30克,姜黃連1.2克,吳茱萸3克。療效:以上方加減,共服109帖。大便隱血由強陽性轉(zhuǎn)為陰性。體重由48公斤增加至54公斤。在住院期間共作3次胃腸鋇劑復查,1個月后復查,胃及十二指腸壁龕已愈合,胃小彎在髂嵴線下12厘米。2個月后復查,胃小彎在髂嵴線下8厘米,上消化道未見器質(zhì)性病變。3月后復查,胃小彎在髂嵴線下4厘米,好轉(zhuǎn)后出院。

2.養(yǎng)胃湯治療慢性胃炎

川石斛12克,太子參15克,川楝子、延胡索、芍藥各9克,黃連8克,吳茱萸1克,生甘草6克,谷芽、麥芽各12克,佛手9克,瓦楞子18克。

學習和運用體會

養(yǎng)胃湯是自擬驗方。方中用太子參、石斛益氣養(yǎng)陰;川楝子、延胡索理氣化痰;甘草緩急止痛,黃連、吳茱萸平肝抑木,瓦楞子制酸;谷芽、麥芽、佛手理氣消積和胃。治藥同用,共安養(yǎng)胃益陰之效。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兩脅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質(zhì)紅繹,可加焦梔子、丹皮、茅根、藕節(jié)等養(yǎng)陰清肝之品;如脘腹脹悶,加用枳殼、柴胡;如舌紅苔光,口干甚,加沙參、麥冬、玉竹生津養(yǎng)陰。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偏于胃熱者),證見:胃脘疼痛,嘔惡泛酸,或有口干而苦,胃脘灼熱,脈弦細數(shù),苔薄白或黃,舌質(zhì)紅絳或偏紅。將上藥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取汁,每劑煎2次。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病例:朱某,女,38歲。1986年4月9日診。胃脘疼痛、脹悶、泛惡,吸氣,口干且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鋇餐攝片檢查示:淺表性胃炎,胃下垂。以上方加減服藥200余劑。于1987年2月13日鋇餐攝片復查:上消化道未見明顯病變,外形均正常。自覺癥狀完全消失。

3.潰瘍散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新鮮胎盤1個,烏賊骨、地骨皮、浙貝母各120克,甘草90克。

學習和運用體會

此方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經(jīng)驗方。癥見進食后不久胃脘疼痛,噯氣,吐酸水,胃脘嘈雜,嚴重者甚至嘔血,便下黑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弦。先將胎盤洗凈血污,置火邊焙干,然后和方中其他藥物共研細面,過篩備用。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以愈為度。引起該證的原因很多,如肝胃不和、脾胃虛寒、陰虛胃熱、血瘀阻絡(luò)等。

本方適用于脾胃虛寒,血瘀阻絡(luò)證。方中烏賊骨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浙貝母清熱散結(jié),療瘡癰腫痛;地骨皮治上膈吐血,清虛熱,療金瘡;胎盤大補氣血,甘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可制酸止痛,收斂止血,促使創(chuàng)面盡快愈合。

病例:王某,男,40歲。胃脘疼痛1年余,每于食后2小時發(fā)作,伴有噯腐吞酸,體質(zhì)消瘦,鋇餐透視診斷為胃小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用潰瘍散2月余,胃脘疼痛消失,飲食增加,又服1月余,復查潰瘍?nèi)坑稀?/span>

4.蠟礬雞蛋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黃蠟30克,白礬8克,雞蛋4個,香油60克。

學習和運用體會

本方系民間驗方。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見胃脘疼痛,吐酸,或兼便下黑血。先將白礬研成細面,雞蛋打開與之和合,另將黃蠟和香油置鐵鍋內(nèi)熔化,再把白礬雞蛋汁加入炒熟即成。方中藥物如法加工炒熟食之,每天1次,癥狀消失后即可停用。內(nèi)服取其緩急止痛,收斂止血之功。白礬酸斂,止血止瀉;黃蠟甘溫,生肌止痛;香油甘涼,補中益氣,消癰止痛;雞蛋甘平,鎮(zhèn)心安五臟。諸藥合用,療效顯著?;寄懝?、膽石癥者慎用。

病例:張某,男,50歲?;嘉鸽渫?年余,經(jīng)常燒心,吐酸,消化力弱,有時大便潛血,經(jīng)鋇餐透視,確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合并胃大彎部潰瘍。服用此方1月后,癥狀明顯減輕,又服1月余,諸癥消失。半年后復查,潰瘍病痊愈,現(xiàn)已10余年未再發(fā)作。

5.健胃散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烏賊骨(或雞子殼)80克,浙貝母、佛手片各20克,枳實10克,甘草20克。

學習和運用體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癥見胃脘痛,嘔酸,進食緩解,饑則病重、病有定處,或灼熱嘈雜,脘悶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吞酸,甚或嘔血便黑,或時泛清水,神倦肢涼。烏賊骨刷洗干凈,砸成小塊,用文火微炒。如用雞子殼,將其洗凈、烤干。枳實放熱鐵上拌炒至微黃色。同他藥共研成細極,放入瓶中貯存。每日3次,飯后1小時開水調(diào)服4克。

胃、十二指腸潰瘍多由肝胃不和,氣機阻滯,以致邪郁胃脘而發(fā)病。健胃散功能理氣解郁,舒肝健胃。方中烏賊骨除濕制酸,止血斂瘡;甘草和中護胃,緩急止痛。據(jù)藥理研究,前者含碳酸鈣(雞子殼亦同)有制酸作用,后者能使胃酸高者降、低者升而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其浸膏對消化性潰瘍有抑制作用。二者相偕,更增強制酸和保護黏膜而斂瘡的作用。合浙貝母辛散苦泄、開郁散結(jié);佛手、枳實理氣解郁,升清降濁,合為治療脘痛泛酸之通用方。

臨證當辨虛實、寒熱、氣血而隨癥加減:若痛而喜暖,肢涼乏力,舌淡苔白,為虛寒痛,可加黃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若疼痛勢急,心煩易怒,嘈雜口苦,舌紅苔黃燥,為熱郁,可加石膏20克,大黃15克,蘆根20克,川楝子15克;若痛處固定拒按,舌紫脈澀,為夾有血瘀,可加丹參30克,郁金、三七、桃仁各15克;兼有便黑或便血,加大黃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地榆炭各20克,延胡索15克。此方系經(jīng)驗方,臨床應(yīng)用數(shù)十年,療效稱著。

病例:柳某,男,40歲。脘部隱痛已2年余。經(jīng)鋇透診斷為十二指腸潰瘍。胃病多于空腹時發(fā)作,痛時有燒灼感,噯氣吞酸,得食暫緩,大便溏,舌苔薄白微膩,脈弦。此肝胃不和,濕阻氣滯之證。治用本方加薏苡仁50克。服1劑而痛止,繼服1劑未再犯。

6.萎縮性胃炎慣用方

(1)脾胃氣虛,明火初起: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半夏9克,陳皮6克,川連3克,吳茱萸1克,白芍、川石斛各15克,蒲公英20克,谷芽、麥芽各12克,瓜蔞仁13克,瓦楞子(打碎)30克。

癥見中脘部有燒灼感,口干發(fā)苦,納少,神疲,喛氣,腹脹,氣短懶言,舌苔黃,脈弦細滑。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胃液分析無胃酸。辨證屬脾胃氣虛,明火初起型,治宜補益脾胃,兼固脾胃之陰。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用瓦楞子,為張老獨特經(jīng)驗。張老認為,如胃酸缺乏,加瓦楞子、烏賊骨等,可促其胃酸自生,若加酸性藥物,只能暫安(引自《名醫(yī)經(jīng)驗精華》)。

病例:徐某,女,42歲,在某醫(yī)院鋇劑造影呈十二指腸球部激惹象,又某醫(yī)院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胃液分析無胃酸。用上方半年,復查:自覺癥狀消失,纖維胃鏡和胃酸檢查均正常。

(2)脾虛失運,中陽不振:太子參30克,白術(shù)10克,炙黃芪15克,谷芽、麥芽各30克,桂枝6克,瓦楞子15克,吳茱萸3克,川連1克,木香10克。服完7劑左右癥即減,又服7劑后可去瓦楞子繼服。癥見胃脘脹悶,食后更甚,消瘦乏力,肢冷,大便時溏。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擬益氣健脾,溫中助運。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老認為,萎縮性胃炎臨床以虛證為多見,治療中應(yīng)以補虛為主,遵脾以守為補、胃以通為補、肝以散為補的原則。在辨證用藥的基礎(chǔ)上,張老常酌加制酸劑,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是治本之法。臨床運用確有其效。

病例:陳某,男,42歲。1993年2月16日初診患慢性萎縮性胃炎5年,近3月加重,在某醫(yī)院化驗提示胃酸偏低。癥狀如上,其以上方加減共服藥3月余,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3)脾虛氣滯胃熱:太子參、石斛各15克,黃連5克,佛手、枳殼、白術(shù)各10克,赤芍、白芍、木香、桃仁各10克,服1周左右癥狀可減,繼服以鞏療效。癥見胃脘隱痛,食入不舒,納谷不馨,噯氣,口干不欲飲,便干。舌質(zhì)紅,苔薄,脈小弦。治宜健脾清胃理氣。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老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中一般常加1~2味活血行氣藥。認為萎縮性胃炎其病理多為久病入絡(luò),病久必瘀,用一般氣藥往往效果不明顯,酌加活血通絡(luò)之品能提高療效。其中尤善用桃仁。此藥祛瘀潤腸,無辛通過度之慮。在藥物的配伍上宜以補為主,兼以辛通、散中有收,忌過用開破、辛通,防耗傷正氣。

病例:葛某,男,56歲。經(jīng)某醫(yī)院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竇交界處為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胃竇黏膜為萎縮性胃炎。曾服中藥百余劑,效果不理想。用本方一周癥即減,其后病情又有反復,仍從前藥方治療近半年。復查胃鏡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示胃竇后壁、前壁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已獲愈。

(4)脾胃陰虛,濕熱蘊結(jié)而肝有余:黃連9克,藿根、佛手、太子參各10克,麥芽、谷芽各15克,綠萼梅、白芍各10克,甘草6克,懷山藥15克。癥見胃部隱痛,灼熱感,納呆,脹滿,神疲乏力,消瘦,煩躁易怒,便溏。舌紅、苔薄膩,脈濡細。治宜清化濕熱為先,柔肝養(yǎng)陰輔之。

學習和運用體會

肝胃同病,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常見?;嘉覆∪站?,反復而作,情志或郁或躁,必致肝失疏泄,治療時除進行必要的情志疏導外,尚可選用佛手、緣萼梅、生麥芽等疏肝理氣之品,久服也不傷肝陰。

病例:錢某,女,62歲,1994年4月20日初診患慢性萎縮性胃炎12年。近來常藥用上方,服藥同時囑其調(diào)養(yǎng)情志。14劑后胃痛已大減,精神見振,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濡。原方去藿根,川連減為3克,繼續(xù)調(diào)治2月有余,諸證告失。形體漸豐。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7.胃潰瘍慣用方

川石斛12克,生地、黨參各9克,黃芪12克,山藥15克,煅瓦楞18克,川連9克,吳茱萸0.9克,白芍18克,甘草3克,當歸9克,海貝粉18克(分3次吞服)。

癥見反復嘔血,上腹部疼痛可由規(guī)律性發(fā)展持續(xù)性,由進食后緩解亦可發(fā)展為進食后反劇增。神疲形瘦,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補中、益陰、止血。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羹梅先生認為,此病多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陰火內(nèi)灼,迫血妄行,灼傷脾胃之陰。在上方中,張羹梅先生以甘淡之品平補氣陰,輔以苦寒降火之品以達涼血止血之功。

曾治毛某,男,53歲,胃腸鋇劑檢查示胃小彎穿透性潰瘍,與鄰近器官粘連,膈下無游離氣體。1959年11月6日開始用上方治療加減服用至1960年2月17日,復查提示穿透性潰瘍已愈合,自覺癥狀消失。

8.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慣用方

黨參30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白蜜6克,瓜蔞仁(打碎)18克,半夏12克,陳皮4.5克,當歸12克,白芍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癥見上腹部疼痛時作,病初,每于飲食后三四小時發(fā)作,數(shù)年后轉(zhuǎn)為疼痛連綿,噯氣頻頻,納差,甚則數(shù)月不思飲食,大便秘結(jié),舌苔白膩,脈虛無力。證屬脾胃氣虛,胃失和降。治擬補氣,潤下和胃。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羹梅先生療胃失和降之患,頗擅“潤下”法取效。嘗謂:“大腸者,胃之臣也?!蔽笟獠唤怠⑽笟馍夏嬲?,多由飲食、情志、勞倦內(nèi)傷所致,其來也漸,胃氣多虛,但若下法峻猛,恐有虛虛之弊,方中瓜蔞仁乃甘平潤滑之品,既使大腸傳導通暢,承順胃氣,達到“胃和”的佳境,又不致?lián)p傷胃氣。

病例:陶某,女,43歲。初診:1958年10月15日。主癥如上,作胃腸鋇劑造影,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上方8劑后,大便通暢,噯氣隨之減少。再以上方加減調(diào)理,至1959年5月6日作胃腸鋇劑造影復查,潰瘍消失,自覺癥狀消失。

9.乳糜尿慣用方

乳糜尿見于絲蟲病的慢性期。癥見牛乳樣小便,且時時出現(xiàn)塊狀物如脂如膏。伴溲時刺痛感,舌質(zhì)紅,脈弦細。尿檢:乳糜試驗陽性,多伴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陽性。

處方組成:大青葉、板藍根、草河車各18克,車前草20克,生地黃15克,川黃柏12克,肥知母10克,威喜丸6~10克,生龜板、六一散各10~30克,苦參片24克。

一般以兩個星期為1療程,經(jīng)1個療程治療,癥狀尚未全好,尿檢尚未完全轉(zhuǎn)陰者再繼續(xù)第二療程。腰痛、乏力時,加杜仲、枸杞子;伴有遺精、帶下清稀等癥時,加金櫻子、芡實、覆盆子;若尿檢紅細胞上升加大薊、小薊、白茅根;尿檢白細胞上升加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土茯苓;蛋白尿明顯時,加黃芪、黨參、烏梅肉。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羹梅先生認為乳糜尿?qū)儆谥嗅t(yī)學尿濁、膏淋的范疇,是虛實交錯之癥。《類癥治裁》云:“濁在使者,色白如泔,乃濕熱內(nèi)蘊?!睗駸嵯伦ⅲN結(jié)膀胱,阻滯氣化,不能制約脂液而隨小便混雜下之,如脂如膏,甚則尿痛帶血。其證屬實,治當清利濕熱為主,又因濕熱之邪,久戀不去,必傷其陰,故在清熱利濕之劑中兼以養(yǎng)陰之法治療。

臨床統(tǒng)計病例共48例,病程半年以下8例,0.5~5年32例,5年以上者8例。服用上方經(jīng)一個療程治愈者(臨床癥狀消失,尿檢轉(zhuǎn)陰)29例;兩個療程者17例;三個療程者2例。其中36例經(jīng)一年以上追訪,11例經(jīng)3年以上追訪,僅有1例患者在一年半以后,因體力勞動過重而復發(fā),經(jīng)再度服此方治療而愈。

10.潰瘍性結(jié)腸炎慣用方

(1)脾虛夾濕方:太子參、白術(shù)、炒薏苡仁各20克,茯苓、砂仁各15克,白扁豆、炒山藥、蓮子肉各30克,陳皮、桔梗各12克,烏藥10克,炙甘草6克。18例(26.09%)癥見大便溏薄,每日3~5次,便中夾有少量黏液或暗血,伴有少腹隱痛,納差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或厚,脈沉細或濡緩。電子結(jié)腸鏡下可見直腸、乙狀結(jié)腸充血水腫,有散在針尖樣潰瘍,有少量黏液附著腸壁。治宜補氣健脾,和胃滲濕。

(2)濕熱蘊結(jié)方:白頭翁、土茯苓各30克,秦皮、當歸、焦三仙各20克,枳殼10克,黃柏、陳皮各12克,黃連9克,廣木香、生甘草各6克。11例(15.94%)癥見大便質(zhì)稀,有時如水樣,便中夾有大量膿血黏液,每日5~6次,伴有低熱37.5℃左右,肛門灼熱疼痛,腹痛下墜,瀉后疼痛稍減,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電子結(jié)腸鏡下可見全結(jié)腸充血++,水腫++,有散在性片狀潰瘍,以直腸、乙狀結(jié)腸為甚。并有膿苔附著于腸壁,有少量鮮血向潰瘍滲出。治宜清熱解毒利濕,調(diào)氣行血化滯。

(3)血瘀腸絡(luò)方:當歸、赤芍、肉豆蔻、滑石各20克,桃仁、厚樸、杏仁各10克,竹葉6克,木通9克。癥見腹痛,下墜,瀉后痛減,便質(zhì)可溏可成形,便中有少量暗血,舌質(zhì)暗淡并有瘀點,脈沉。電子結(jié)腸鏡下可見結(jié)腸充血水腫有小片狀潰瘍。治宜活血化瘀,理腸通絡(luò)。方用理腸寶加減。

(4)脾腎兩虛方:當歸、太子參、白芍、訶子肉、肉豆蔻各20克,補骨脂30克,五味子、吳茱萸各12克,制附子9克,廣木香、肉桂、炙甘草各6克,大棗5枚。10例(14.49%)癥見腹痛腸鳴,瀉后痛減,以黎明為甚,每日3~4次,伴腰酸乏力,腹部及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稍胖,苔白,脈沉遲。電子結(jié)腸鏡下可見全結(jié)腸黏膜充血,水腫,呈花斑樣改變,有散在點狀潰瘍。治宜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5)肝脾不和方:焦白術(shù)、炒白芍、麥芽各20克,黃芪30克,陳皮、防風、柴胡、吳茱萸各12克,黃連、木香、甘草各6克。10例(14.49%)癥見腹痛即瀉,質(zhì)溏,每遇精神刺激加重(如生氣或驚嚇等),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電子結(jié)腸鏡可見全結(jié)腸黏膜稍充血水腫,血管紋理紊亂,進鏡時有腸痙攣現(xiàn)象。治宜疏肝健脾,調(diào)氣活血,止瀉止疼。

(6)氣血兩虛方:當歸、太子參、焦白術(shù)、茯苓皮、炒棗仁各20克,炙遠志、陳皮各12克,馬齒莧、生黃芪、補骨脂各30克,龍眼肉15克,阿膠珠18克,廣木香、炙甘草6克。9例(13.05%)癥見少腹隱痛,瀉后痛減,便質(zhì)稀溏,有少量黏液血跡,或量多色淡,伴有頭暈、全身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電子結(jié)腸鏡下可見全結(jié)腸黏膜稍充血水腫呈花斑樣改變,有片狀潰瘍并有黏液附著腸壁。治宜補益氣血化滯。

學習和運用體會

本病屬中醫(yī)“瀉泄”、“腸癖”、“痢疾”范疇。潰結(jié)以瀉泄為主癥,瀉為濕盛,當責之為脾,故健脾當貫穿始終,但健脾切忌過于溫補滋膩,以防助濕礙脾,使病情纏綿難愈。治療至癥狀消失后,還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節(jié),慎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品。

張羹梅先生在臨床上辨證論治共69例,具體各型病例分治用方如上,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結(jié)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病變恢復正?;蜻z留疤痕;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jié)腸鏡檢查僅見輕度炎性改變;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結(jié)腸鏡檢查無改變。結(jié)果為:臨床治愈33例(47.82%),顯效34例(49.27%),無效2例(2.91%),總有效率97.09%。癥狀消失最快7天,最慢53天。隨訪反饋者33例,其中2年未復發(fā)者14例,1年未復發(fā)者14例,半年未復發(fā)者5例。

11.頑固性便秘慣用方

(1)津液不足型便秘方:當歸、白芍各20克,川芎12克,生地黃20克,肉蓯蓉、何首烏各30克,鎖陽、瓜蔞仁、槐花、女貞子、柏子仁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癥見大便秘結(jié)、結(jié)塊成團、便色褐黑,3~5日排便一次,糞便量少,氣味甚臭,患者多伴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體倦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煩熱、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小便頻數(shù)、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治宜補血養(yǎng)血,滋陰生津,潤腸通便。

(2)氣機郁滯型便秘方:蘇子10克,姜半夏12克,前胡10克,厚樸9克,當歸、瓜蔞仁各20克,枳殼12克,萊菔子20克,肉桂6克,生姜3克,陳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癥見“氣內(nèi)滯而物不行”,糞便雖不干結(jié),但排出困難,雖感腹脹,肛門下墜,但如廁后又無糞便排出,解了還想解,總有排便不凈感覺;排便后仍感肛門墜脹,伴有胸脅痞滿,納食減少,頭重昏悶,身困乏力,腹脹腸鳴,噯氣。矢氣多,舌苔薄膩,脈象弦大。治宜升清降濁,理氣行滯(即開上竅,通下竅,理氣開郁,“提壺揭蓋”)。

(3)脾腎兩虛型便秘方:當歸、白芍各20克,何首烏30克,女貞子、鎖陽各20克,韭菜子10克,熟地黃20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萊菔子各2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治宜補脾益腎,培元通便(脾腎雙虛、陽氣失煦,而今陰結(jié))。癥見糞蓄腸間而無便意,或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排便十分困難,便時汗出氣短,便后疲乏不堪,伴有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腰酸背痛,腹脹喜按,小便清長,納呆食少,需長期依賴瀉劑方能排便,不服瀉藥就數(shù)日不排,舌質(zhì)淡,苔厚膩,脈虛弱無力。

(4)燥熱內(nèi)結(jié)型便秘方:癥見大便干結(jié),肛門灼熱,腹痛腹脹,食少胃脹,口臭唇瘡,面赤身熱,大便短赤,煩躁口渴,舌苔黃燥,脈象滑數(shù)。治宜瀉熱潤燥軟堅,蕩滌熱結(jié)燥屎,滋陰生津,潤肺寬中,消積除滿。

處方組成:制大黃(后下)6克,芒硝(沖)10克,厚樸15克,枳實12克,當歸、赤芍各20克,桃仁10克,生地黃、麥冬各20克,黃芩10克,桔梗12克,萊菔子20克,生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5)血虛腸燥型便秘方:當歸20克,肉蓯蓉30克,何首烏30克,杭白芍、槐花、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蔞仁、炙杏仁、鎖陽各20克,陳皮12克,萊菔子、焦三仙各2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顆粒劑:每次服10克,1日3次,溫開水送服。

如年老體衰,氣血兩虛,腸運失司便秘;產(chǎn)后失血,血虛腸燥便秘;久病體弱,津液虧損便秘;排便習慣不良,數(shù)日不解,腸內(nèi)容物積存過久,津液干涸便秘;飲食偏嗜,食物過精,腸內(nèi)容物過少,多日無有便意,排便時間與排便功能紊亂便秘等。治宜補血養(yǎng)血,強陰益髓,開郁去垢,潤腸通便。

(6)老年性便秘方:黃芪、白術(shù)、生山藥、當歸、白芍、何首烏、肉蓯蓉、鎖陽、杏仁、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屬脾腎虛弱者加太子參、升麻,氣虛氣郁者加疏通氣機之品如炒枳殼、蘇子、烏藥、木香等,血虛津少腸燥者去鎖陽、白術(shù)加玄參、生地榆、槐花、麥冬、石斛。

學習和運用體會

以上方劑臨床效果良好,處方多用仁類藥物,因仁類藥物滋潤多脂、性滑利竅。如杏仁、瓜蔞仁能宣肺潤腸,利滑大腸;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補血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性甘平入大腸經(jīng),潤腸通便,滋養(yǎng)補虛,為潤下常用藥物;萊菔子能寬中行氣,助便下行。多年來,證實應(yīng)用健脾益腎、補氣養(yǎng)血之法,選用具有補益又有潤腸之功的藥物,的確能提高便意,加強大腸傳送能力,潤腸通便。

12.噯氣、呃逆治療三部曲

噯氣、呃逆是脾胃疾患常見癥狀之一。凡胃炎、潰瘍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不良等病均可出現(xiàn)。因脾胃居于中焦,臟腑互為表里,脾升胃降,相輔相成,脾胃失和,胃氣不降,氣機上逆則噯氣、呃逆發(fā)生?!毒霸廊珪み滥嫫吩疲骸爸逻乐?,總由氣逆?!碑敗安炱湟蚨纹錃猓螣o不愈”。

學習和運用體會

雖然呃逆有虛實寒熱之分,牽涉的病變臟腑有脾、胃、肺、肝、腎。但重點仍在中焦脾胃失和,以實證居多,發(fā)病因素則多與飲食、情志關(guān)系密切。治療重點在“治其氣”,和胃降逆為大法。一般臨床所遇輕者只需二陳湯和胃理氣即可收效;較重者,肝胃失和,氣郁化火,則加用左金丸清肝泄熱和胃。左金丸不必煎服,可令患者舌下含化慢慢咽之,效果比煎服要好。若再重者,用前法治之無效則屬氣逆較甚,脾胃均虛,宜用旋復代赭湯順氣、鎮(zhèn)逆、益胃,此即治呃之三部曲也。

13.大半夏湯治不完全性幽門梗阻

黨參、半夏、陳皮、甘草、瓜蔞仁、白蜜。

學習和運用體會

《丹溪心法》說:“如朝食暮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秘結(jié)不通,食反而上奔也?!北静〕R姲Y狀就是嘔吐、反胃。乃脾氣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散布津液。故補脾氣、生津液為治本之法,張氏用大半夏湯加味,臨床多驗。

病例:沈某,男57歲,初診:1959年8月29日。主訴:嘔吐1月,伴消瘦病史。1953年因“胃穿孔”,作胃修補術(shù)后,情況尚好。近1月,食后腹部作脹,嘔吐胃容物為食物。赴某醫(yī)院做胃腸鋇劑造影攝片檢查,診為“不完全性幽門梗阻”。證乃食飲停留胃脘,終至盡吐而出,納呆便秘,脈沉細,苔白滑。久病納呆,其虛也必;大便秘結(jié),其燥也明。治宜補中潤燥。中氣足,則胃氣宜暢,燥得潤,則重濁消也。潞黨參30克,姜半夏12克,白蜜60克(沖服),廣陳皮6克,生甘草3克,瓜蔞仁18克。療效:服4劑后,進食時,已無不舒感。上方服至9月3日已無自覺癥狀,嘔吐既無,飲食如常,體重亦有增加。

14.口內(nèi)含服藥物治梅核氣

梅核氣一病,其病理的主要特點是痰凝氣滯。痰凝,則似有所塞;氣滯,則腹脹乃生。梅核氣的辨證,主要以辨別氣滯為主,還是痰凝為主。若胸脅脹滿,腹脹氣腫,則以四逆散加減;若咽中如塞,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則以四七湯加減;若肝氣少以犯胃,使脾失健運。脾虛可使痰濕內(nèi)生,在治療時,可以加入健脾利濕藥,方取逍遙散意。

學習和運用體會

張氏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應(yīng)用某些藥物含服,可使藥至病所,對局部癥狀的改善亦較明顯,氣郁化火者,應(yīng)用左金丸3克,緩緩用唾液吞服。胃氣上逆,病久者應(yīng)用代赭石3克,全蝎0.3克,研細末,含服。

15.膽囊炎利膽湯

金錢草、柴胡、枳殼、赤芍、白芍、平地木、板藍根、生大黃、生甘草,另:硝礬片。此方有清熱利濕、理氣止痛、軟堅消結(jié)、利膽排石的作用。

學習和運用體會

適應(yīng)證為右脅疼痛,引及肩部,口苦納呆,或有發(fā)熱寒戰(zhàn),目黃溲赤,或右脅疼痛拒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常應(yīng)用于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或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患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