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看來,清王朝的滅亡是由于慈禧太后的亂政,倘若沒有慈禧太后的話,那么晚清重新走向中興也說不一定。因此人們也將慈禧稱之為是“大清朝的掘墓人”。 當然了,這些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從歷史的發(fā)展角度來看的話,清朝的覆滅是歷史前進的必然,慈禧只不過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而已。 但這并不是說,清朝的覆滅,慈禧太后就一點責任也沒有,相反,她難辭其咎。只是我覺得,我們在論述歷史的時候,不能太過局限。俗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因此每個人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這一點,倒不必強求! 打開WiFi萬能鑰匙,查看更多圖片 而在慈禧垂簾聽政期間,同治和光緒兩個皇帝一生都難有作為。那么問題來了,光緒皇帝作為一國之君,為何不殺掉慈禧獨自掌權呢?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溥儀晚年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找到答案!通過溥儀書中的論述,加上一些晚清史中的說法,我們不難看出,光緒之所以不敢這樣做,主要有三個后果,他承擔不起! 第一個后果:不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更是要給天下臣民起到表率作用,以“仁孝”治天下。再說光緒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慈禧還讓光緒稱自己做“親爸爸”。 在戊戌變法之前,光緒雖然十分畏懼慈禧,但對外一直都是以孝順標榜。所以如果光緒貿然將慈禧殺掉,那么便會背上“弒母”和“不孝”的罪名。如此一來,就很難讓天下人信服了。 當然,或許你會說:“慈禧這樣的人,值不得孝順!光緒將她除掉,只會是大快人心?!?/p> 但其實不然,一件事物本身,就存在兩種或多種意見,你的看法并不代表別人的看法。就好像我們有些人不喜歡“小鮮肉”一樣,覺得我不喜歡,很多人就得跟自己一樣也不喜歡,但實際上呢?你所能代表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第二個后果:無能; 在慈禧執(zhí)政期間,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在這重重壓力之下,慈禧還能勉強維持著大清帝國的運轉,也算是個有能力的女政治家。 而反觀光緒皇帝,看似他支持康有為等人推行新法是值得表揚的,但其本身處事猶豫不決,懦弱,重用的也大都是些空談誤國的書生。他甚至還聽從康有為的建議,將朝政交給日本人伊藤博文來管理。試問,這豈是一國統(tǒng)治者之所為? 當然了,或許你還會說:“光緒邀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清朝,不過是想利用他在日本維新變法中的經(jīng)驗,改革清朝的政體而已”。 這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請外國人來幫助自己的國家改革政體,究竟意義何為呢?就算光緒是好心,但國民能積極響應嗎?再說了,兩國的體制一樣嗎?因此在我看來,此舉簡直荒唐至極! 第三個后果:朝廷動亂; 慈禧太后掌控朝政幾十年,在朝堂之上的勢力早已是根深蒂固,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是由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一旦光緒將慈禧殺害,而又無法讓這些權臣信服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致使朝廷顛覆。 倘若此時外國列強強插一腳的話,那么大清朝很可能就會提前走向滅亡! 所以,鑒于以上這三個原因,光緒皇帝是不敢貿然將慈禧殺害的。 當然了,這聽起來好像是我在給慈禧“翻案”,但其實不然,我們不能否認慈禧對晚清中國的危害至深,但還是那句話,看待歷史,決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