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可以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兩大類,陸地地形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類基本地形,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等基本地形。地球表面的陸地可以分為七大洲,不同的大洲有著不同的地形特征,有的大洲地形特征相對簡單,比如非洲就是一個以高原地形為主的大洲,南極洲被廣闊的大陸冰蓋覆蓋,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高原地形為主的大洲。有的大洲地形特征十分復雜,比如亞洲面積巨大,地形類型復雜多樣,但是只要抓住亞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就能抓住亞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分布特征。 誰是“南美洲的脊梁”?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征也十分顯著,那就是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于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在南北美洲西側(cè)區(qū)域發(fā)生了強烈的碰撞擠壓,從而使得美洲板塊一側(cè)發(fā)生強烈的抬升隆起,這一過程大約始于中生代后期,一直持續(xù)到第三級時期。在板塊的強烈碰撞擠壓下,最終形成了長約1.5萬千米的巨大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年輕的山系,不僅規(guī)模巨大,而且地勢十分高大陡峻。 安第斯山脈的形成示意圖 科迪勒拉山系分布在北美洲的部分主要為落基山脈,分布在南美洲的部分主要為安第斯山脈,這兩列山脈對于南北美洲的地形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側(cè)沿海,距離太平洋非常近,南北延伸近9000千米,東西寬度約為300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安第斯山脈往西到太平洋之間的區(qū)域十分狹窄,主要分布一些狹長的沿海平原,也造就了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智利位于安第斯山脈西側(cè),國土南北長度超過4300千米。 安第斯山脈 由于安第斯山脈的存在,山脈東西兩側(cè)地區(qū)人們的陸地交通十分不便,安第斯山脈以東的區(qū)域面積十分廣闊,如果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的脊梁,那么該山脈以東的廣闊地區(qū)就是南美洲的軀干和肌肉。從地形來看,安第斯山脈以東地區(qū)從北至南呈平原、高原間隔分布的特征,從北至南的地形單元分別是奧利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亞馬孫平原主要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總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 南美洲主要地形單元分布圖 古老的巴西高原,位于亞馬孫平原以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總面積達500萬平方千米。安第斯山脈對于南美洲氣候的分布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安第斯山脈分布區(qū),由于很多山地海拔很高,從而形成了條帶狀分布的高山氣候。南美洲以安第斯山脈為界,東西兩側(cè)的氣候類型及分布狀況完全不同,在安第斯山脈西側(cè)從低緯到高緯地區(qū),依次分布條帶狀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這其中,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明顯往低緯度地區(qū)延伸,緯度跨度極大,除了受沿岸寒流的影響之外,與安第斯山脈阻擋了東南信風也有很大關(guān)系。 安第斯山脈最高峰阿空加瓜山 此外,分布在南緯40°至60°之間大陸西側(c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到盛行西風帶的影響,而西風帶受到安第斯山脈的強烈抬升,形成豐富的地形雨,使得南美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十分豐富。而位于安第斯山脈東側(cè)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區(qū),由于地處盛行西風帶的背風坡,翻過安第斯山脈的盛行西風十分干燥,同時下沉增溫,形成干熱的“焚風效應(yīng)”,形成了非地帶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十分稀少。在亞馬孫平原地區(qū),南北兩側(cè)的高原和西部的安第斯山脈形成了一個口袋形態(tài),使得信風攜帶著大西洋的水汽進入亞馬孫平原后,受到地形抬升,形成豐富的降水,增加熱帶雨林氣候的降水量。 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