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漢伊始,至三國魏晉時期,歷代中原王朝統(tǒng)治者為了補充兵源和勞動力,同時也是為了便于控制逐步內遷的各邊疆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性的強行遷移或以土地官職招引,把西北、東北,包括西南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移入中原王朝所控制的邊地附近居住,并加以羈縻統(tǒng)治。晉泰始元年(265年),執(zhí)掌曹魏實際朝政的晉王司馬炎攜父祖三代基業(yè),代魏自立,建立西晉王朝,司馬炎即晉武帝。 西晉建立之初,當年內遷的各少數(shù)民族經(jīng)過近百年的輾轉遷徙,已經(jīng)遍布中原北方各地,尤其以并州(山西)、關中(陜西中南部)為多。自晉初開始,由于西晉貴族及各少數(shù)民族豪強的壓迫和剝削、同時各少數(shù)民族內部也滋生了恢復之前被剝奪的權位和舊有的掠奪貪欲,導致西晉內部以各民族形式組織的動亂甚至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先后爆發(fā)了河西鮮卑禿發(fā)樹機能之亂、匈奴劉猛的內侵之亂、匈奴郝散叛亂、匈奴劉度元聯(lián)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舉叛亂等大小戰(zhàn)爭。 西晉內部高官曾經(jīng)多次建議朝廷強制遷離諸胡,寫出了《徙戎論》,但西晉朝廷內部爭權奪利、內訌四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在他們看來屬于“疥癩之患”的諸胡,全心投入皇族內部彼此廝殺和權力爭奪中。當朝廷元氣大傷后,內遷的諸胡便趁機舉兵,加入天下爭奪的行列中。 當年先后遷入內陸的諸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匈奴(南匈奴、包括盧水胡、鐵弗部)、鮮卑、羌、氐、羯等五族,在西晉“八王之亂”爆發(fā)前后,西晉中央朝廷已經(jīng)失去了對地方勢力的影響力,司馬氏皇族間的內斗開始擴散到各地方州縣,一片混亂之下,各族人民飽受離亂摧殘,西晉政權統(tǒng)治力量被大大削弱,王朝也走向了滅亡。而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則在大亂中紛紛立國,建立政權。 晉永寧元年(301年),巴氐人(原居住在西北,后遷居巴蜀的氐族)李特、李流兄弟因西晉地方官吏的貪暴壓榨而產(chǎn)生怨念,在綿竹(四川德陽)聚眾起義,一路進攻蜀中各地。李特、李流先后戰(zhàn)死或病逝,晉永興元年,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驅逐西晉官吏,自稱成都王。晉光熙元年、成建興三年(306年),李雄改稱皇帝,建國號為“大成國”。這是后來史書中記載的“東晉十六國”歷史的開端。 自成建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建國,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一百三十四年時間內,在中原北方及西南各地,五個少數(shù)民族以及漢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十六個主要政權,共有: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赫連夏。其中漢族建立了前涼、西涼、北燕;匈奴建立了前趙(漢)、北涼(盧水胡)、夏(鐵弗);羯建立了后趙;鮮卑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南涼、西秦;氐建立了前秦、后涼、成漢(巴氐);羌建立了后秦。 此外,還有不屬于十六國系統(tǒng)的:西燕、冉魏、翟魏、代(北魏前身),因國祚較短、影響力不大,所以就不錄入十六國這段歷史了。 下面,就將十六國這段歷史詳細敘述展現(xiàn)出來,以滿足各位朋友的探究和了解的需求。 一、漢(成漢):李雄稱帝后統(tǒng)治蜀中三十年,晉咸和九年、成玉衡二十四年(334年),李雄去世,遺命侄子李班繼位。同年,李雄之子李期殺李班,自行繼位。晉咸康四年、成玉恒四年(338年),李雄堂弟李壽殺李期,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 晉建元元年、漢漢興六年(343年),李壽去世,子李勢繼位。晉永和三年、漢嘉寧二年(347年),東晉權臣桓溫主持伐蜀,李勢不能抵擋,兵敗出降,成漢滅亡。 成漢在李雄統(tǒng)治時期戰(zhàn)事不興,政權也較少用嚴苛刑法,民間賦稅輕薄,是成漢全盛期。李雄去世后李氏宗族不斷為爭奪權力而內訌,走上了西晉滅亡的老路,蜀中安定局面為之敗壞,成漢上下離心、百姓困苦,統(tǒng)治基礎迅速崩壞,東晉趁機大舉進軍,一擊而消滅了成漢。成漢歷五主,四十三年。 二、漢(前趙):西晉八王之亂中,成都王司馬穎秘密聯(lián)絡并州南匈奴首領劉淵,結為外援,立劉淵為北單于。劉淵據(jù)此建汗庭于左國城(山西離石),并在西晉內部混亂的有利時機中趁機脫離司馬穎,起兵反晉。晉永安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稱王,建國號漢(自稱漢朝外甥,劉姓而建漢),而后向西晉展開大舉進攻。晉永嘉二年(308年),劉淵自稱大漢皇帝。 晉永嘉四年、漢光興元年(310年),劉淵病死,太子劉和繼位不久即被劉淵第四子劉聰弒殺,劉聰自立為帝。之后劉聰在晉永嘉五年、漢光興二年(311年)攻克洛陽,俘晉懷帝,又在晉建興四年、漢建元二年(316年)攻克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殘余勢力全部覆滅,北方中原大地基本被漢所納入版圖。 晉太興元年、漢麟嘉三年(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桀即位后被劉聰岳父靳準殺死,然后靳準又被漢貴族劉曜所殺,劉曜自立為帝。但是同為漢大臣的羯族人石勒拒不接受劉曜稱帝,率軍進攻劉曜。晉太興二年(319年),劉曜遷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因為石勒也建國號為趙,所以稱劉曜政權為前趙、石勒政權為后趙。 兩趙相互攻伐、征戰(zhàn)不休,在中原大地展開了十余年的對峙。至晉咸和三年、前趙光初十一年、后趙太和元年(328年),兩軍大戰(zhàn)于洛陽西郊,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前趙主力覆滅,次年,后趙攻占長安,殺前趙太子劉熙,前趙(漢)滅亡。 三、前涼:前涼是晉涼州刺史張軌所建立,張軌在晉永寧元年(301年)就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在中原大亂之時,張軌于涼州首郡姑臧之外增筑四城,征召涼州九郡子弟,建立學校,設置崇文祭酒,舉行春秋兩祭,招攬內陸流民安置涼州各地。一時間涼州人文薈萃,經(jīng)濟繁盛,大氣雄闊,為北方之最。 姑臧城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于北方大動亂時期,力保華夏衣冠文化在北方的留存。 晉永嘉二年(308年),張軌因患中風而不能說話,以子張寔為中督護,代管涼州。涼州張氏堅守臣節(jié),服從晉朝廷,數(shù)次出兵衛(wèi)護晉帝,并不斷朝貢。晉授張軌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張軌堅決辭謝。 晉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軌病重去世,只以安西將軍、安樂鄉(xiāng)侯、護羌校尉、涼州刺史的名義下葬,以示身為晉臣。晉追贈張軌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 此后,涼州張氏先后歷經(jīng)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三代四任涼州刺史,一直使用晉愍帝建興年號,以晉臣自居,但實際上已是割據(jù)政權,史稱張氏政權為前涼。 前涼建興四十一年(前涼用晉愍帝年號、353年),張重華死,庶兄張祚廢張重華子張曜靈,自立為涼王,不再尊奉晉為正朔。其后張氏宗室內亂不已,經(jīng)歷十余年的奪位之爭,到前涼末代統(tǒng)治者張?zhí)戾a時,前涼國勢已經(jīng)大衰,并失去了隴西重地。 東晉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軍步騎十三萬進攻前涼,前涼主張?zhí)戾a不能抵擋,被迫出降,前涼在涼州地方七十年的統(tǒng)治,歷五代九主的傳承至此滅亡。 四、后趙:晉永興二年(305年),羯人石勒加入匈奴人劉淵的軍隊,從此作為劉淵、劉聰父子的部將征戰(zhàn)四方。晉永嘉六年(312年)石勒進駐襄國(河北邢臺),并以此作為自己地根據(jù)地,發(fā)展成為占據(jù)了河北、山東等地的割據(jù)勢力。晉太興二年(319年),劉曜自立為趙王后,石勒不服其稱帝,也自立為趙王,定都襄國,建立后趙。石勒稱天王后攻滅鮮卑段氏、占據(jù)河南、皖北、魯北,成為北方極具實力的割據(jù)政權。 晉咸和三年、前趙光初十一年、后趙太和元年(328年),石勒在洛陽之戰(zhàn)中消滅了劉曜主力,次年又攻克長安,滅前趙,整個北方大地上,除了遼東慕容氏和涼州張氏之外,皆歸屬于后趙。晉咸和五年、后趙太和三年(330年),石勒改稱大趙天王,不久后稱帝。晉咸和八年、后趙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繼位,石勒侄子石虎為丞相、魏王、大單于、總理國政。 次年十一月,石虎廢黜石弘,自立為居攝趙天王,遷都鄴城(河北臨漳),并將石勒子孫全部誅殺殆盡。晉咸康三年、后趙建武三年(337年),石虎稱大趙天王。晉永和五年,后趙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同年四月,石虎病死。 石虎是十六國期間有名的暴君,在他統(tǒng)治的十多年間后趙兵戈不息、差役繁重、刑法嚴酷,中原殘破不堪,人民困苦。石虎死后,諸子紛爭,石氏內訌接二連三展開,最后石虎的養(yǎng)孫石閔(即冉閔)趁石氏內亂之際,于晉永和六年(350年)殺后趙最后的皇帝石鑒,滅后趙,建立冉魏政權。 五、諸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都是出于遼東慕容鮮卑(北燕是慕容氏高句麗養(yǎng)子在漢族權臣的操控下建立)。早在晉永嘉元年(307年),慕容氏首領慕容庾就自稱大單于,建都于大棘城(遼寧朝陽),并接受晉朝的官職爵位,建立了慕容氏政權的雛形。 晉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其世子慕容皝即位。晉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在北方大亂局面中建國號為燕,自稱燕王,改稱都城大棘城為龍城,并先后擊破遼東其他地方政權夫余、高句麗,攻滅了同屬鮮卑的宇文部、段部,成為中華北方可以抗衡當時的霸主后趙石氏的強大地方勢力。這一年就是鮮卑慕容氏“諸燕”政權的肇始之年。 晉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子慕容儁繼位,于次年攻破后趙幽州,遷都薊城(北京)。晉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儁在和冉魏的爭斗中大獲全勝,擊敗并消滅了冉魏,獲得傳國玉璽(其實是假貨),于是拋棄了晉室旗號,自稱大燕皇帝,改元元璽,這即是前燕立國之始。晉升平元年、前燕元璽六年(357年),慕容儁遷都鄴城,檢搜境內人口,想搜刮步騎兵滿一百五十萬,攻滅東晉和前秦政權,但是沒有達成心意。 晉升平四年、前燕光壽四年(360年),慕容儁去世,太子慕容暐繼位,在叔父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的輔佐下治理國家。七年后慕容恪病逝,東晉權臣桓溫想趁燕國不穩(wěn)的情況北伐中原,但是在晉太和四年、前燕建熙九年(369年)被慕容垂擊敗于枋頭一役,桓溫狼狽逃回南方。但是前燕內部同樣開始內訌,逼迫慕容垂等人出逃前秦,前燕國勢大衰。 晉太和五年、前燕建熙十年、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前秦主苻堅遣王猛征討前燕,連戰(zhàn)連捷,大破燕軍,攻克鄴城,燕帝慕容暐被俘,前燕滅亡。 十四年后,晉太元九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在前秦主苻堅上一年大舉南征東晉卻大敗而回、國家混亂動蕩的局面下,投靠前秦已經(jīng)十余年的前燕宗室慕容垂(慕容皝之子、慕容儁之弟)在河南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重建燕國,改元燕元,史稱后燕。晉太元十一年,后燕燕元三年(386年),慕容垂正式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此后慕容垂先后消滅割據(jù)河南的翟魏、同屬鮮卑慕容氏宗室建立的西燕,基本恢復了前燕鼎盛時期的疆域。 晉太元二十年,后燕建興十年,北魏登國十年(395年)四月,因為和立國河套一帶的北魏為了爭奪土地牧場而產(chǎn)生矛盾,慕容垂令太子慕容寶率軍八萬出擊北魏,不料卻在參合陂之戰(zhàn)中慘敗于北魏,燕軍被坑殺四五萬人,元氣大傷。次年慕容垂親征北魏,雖然獲取勝利,但是慕容垂年老不能支撐高強度作戰(zhàn),于四月間病逝于返軍途中。 太子慕容寶即位后,庸碌懦弱、不能服眾,后燕內部矛盾重重,這給了北魏可乘之機。晉隆安元年、后燕永康二年、北魏皇始元年(397年),魏道武帝拓跋珪率步騎四十萬攻后燕,奪取了晉陽并圍困燕都中山,慕容寶棄守中山突圍逃往舊都龍城(遼寧朝陽),后燕宗室慕容詳、慕容麟死守中山,并先后稱帝。十月,魏軍攻克中山,河北諸地都歸于北魏,后燕疆土至此被截為兩段,互不連接。 晉隆安二年、后燕永康三年(398年),慕容寶在龍城被貴族蘭汗弒殺,其子慕容盛殺蘭汗自立。后來慕容盛又被臣子所殺,慕容垂幼子慕容熙繼位。晉義熙三年、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后燕大臣漢人馮跋等殺慕容熙,擁立慕容寶養(yǎng)子慕容云繼位(高句麗人,本名高云),后燕實際上滅亡,慕容云政權稱為北燕。 晉義熙五年、北燕正始三年(409年),北燕主高云被寵臣離班等殺害。事后馮跋平定了叛亂,被眾將推為大燕天王,成為北燕實際統(tǒng)治者。馮跋繼位后與柔然、契丹、東晉、劉宋均保持友好往來關系,鞏固在遼東的統(tǒng)治,北燕政權因此維持了偏安局面達二十多年之久。宋元嘉七年、北燕太平二十二年(430年),馮跋病故,其弟馮弘殺死馮跋太子馮翼,自立為帝。 馮弘繼位后,北方北魏政權已經(jīng)顯露了統(tǒng)一北方的企圖,開始對各割據(jù)政權用兵,而北燕首當其沖,至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北燕太興六年(436年),北燕在北魏的連續(xù)進攻下連連失敗,國土不能保全,于是馮弘在當年棄守龍城,投奔高句麗,但是被高句麗將其全族殺害,北燕滅亡。 后燕被北魏攻克國都中山、分為兩截時,后燕河南守將慕容德(慕容皝幼子,慕容儁、慕容垂之弟)占據(jù)滑臺(河南滑縣)自立為燕王,不再聽從慕容寶的節(jié)制。后來北魏攻克滑臺,慕容德率殘軍向東攻擊青州、兗州之地,獲取了山東部分土地。于是慕容德在晉隆安四年于山東稱大燕皇帝,建都廣固(山東青州),改元建平,這即是南燕政權。 晉義熙元年、南燕建平六年(405年),慕容德去世,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由其侄慕容超承襲帝位。晉義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東晉大臣劉裕北伐,準備消滅割據(jù)山東的南燕。慕容超所派出的阻擊軍隊都被晉軍擊敗,晉軍直抵廣固城下,四面合圍。晉義熙六年,南燕太上六年(410年)正月,廣固在晉軍的強大攻勢下被攻破,慕容超被擒獲后送到建康斬首示眾,南燕滅亡,慕容超也是十六國慕容氏政權最后的君主。 六、前秦:晉咸和八年、后趙建平四年(333年)后趙石虎把關中豪強及氐族、羌族酋長遷徙到關東,其中氐族首領符洪被授為都督,率氐、漢各族流民遷居枋頭(河南汲縣)。之后后趙滅亡,關隴流民相繼準備返回關中,符洪此時稱大都督、大單于、三秦王,準備率部眾十余萬西返關中,但是還沒有出行就被政敵毒死,子符健繼承其位,以晉征西大將軍的名義入潼關,并于晉永和七年(351年)占據(jù)長安,自稱大秦天王、改元皇始,國號秦,即前秦政權。 苻健死后,兒子符生繼承王位,因為殘暴乖戾、致使國內官民百姓厭惡之極,晉升平元年、前秦壽光三年(357年),符生堂兄苻堅在諸多大臣的支持下殺符生自立為王。在苻堅在位的前二十年里,前秦政局安定,國勢強大。苻堅重用王猛,開始了統(tǒng)一北方的進程,先后滅前燕、前涼、代(北魏前身)、仇池,收復西域各國,至晉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已完全統(tǒng)一北方,和東晉隔江對峙。 第二年,志得意滿的苻堅發(fā)動百萬大軍,大舉南侵,準備消滅東晉,統(tǒng)一全國,但是在十月間的淝水之戰(zhàn)中,前秦大軍被東晉北府兵擊敗,同時前秦軍隊內的諸多其他部眾也趁機自立,苻堅狼狽逃回長安,前秦百萬大軍十去七八。 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四分五裂,丁零、鮮卑、羌等各族紛紛起兵反抗前秦。鮮卑慕容氏起兵后在首領慕容沖(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率領下圍困長安,苻堅在晉太元十年、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留太子符宏守城,自己出逃五將山(陜西岐山),被羌族首領姚萇所擒殺,符宏得知后棄守長安,率數(shù)千人出城逃跑,投奔東晉,慕容沖占據(jù)長安,前秦名存實亡。但是前秦的殘余勢力一直堅持到晉太元十八年,前秦太初九年(394年),最后的前秦國主、苻堅族孫符登和后秦作戰(zhàn)失敗被殺后,前秦才宣告滅亡。 七、后秦:晉永嘉元年(307年),西羌部落的一支在首領姚戈仲帶領下從赤亭(今甘肅隴西)遷徙到榆眉(今陜西千陽)一帶居住,自號晉護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公。晉咸和八年、后趙建平四年(333年),在后趙石虎把關中豪強及氐族、羌族酋長遷徙到關東的過程中,姚戈仲也被授予西羌大都督的的封號,率部屬數(shù)萬人東遷到清河灄頭(河北棗強)。 后趙滅亡后,姚戈仲遣使向東晉請降,接受了晉室的官爵。晉永和八年(352年),姚戈仲病逝,長子姚襄繼承西羌首領之位,并斷絕了和東晉的聯(lián)系。晉升平元年、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姚襄在率部西返關中的途中和前秦交戰(zhàn)于三原(陜西三原),姚襄戰(zhàn)死,其弟姚萇率殘部歸降前秦。 姚萇歸降前秦后,作為苻堅的得力戰(zhàn)將,屢屢為前秦建立戰(zhàn)功,頗得苻堅信任。但淝水之戰(zhàn)前秦大敗后,姚萇也加入了反擊前秦的行列中,于晉太元九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于北地(陜西耀縣)建立了政權,史稱后秦。次年,苻堅被姚萇在五將山擒殺,西燕慕容氏(慕容沖、慕容永)攜三十余萬關中鮮卑離開陜西東歸并州后,姚萇趁機占據(jù)長安,改稱皇帝。 晉太元十八年、后秦建初八年(393年),姚萇病死,太子姚興繼位。姚興在十六國君主中以有作為著稱,在關中地區(qū)采取了諸多鞏固經(jīng)濟發(fā)展、消除社會負擔的政令,后秦國力恢復很快,姚興相繼打敗前秦殘余勢力、占據(jù)關隴,又趁西燕敗亡而取得河東,并降服西秦、滅后涼,攻占東晉洛陽,一時間后秦在諸國中最為強盛。 但姚興晚年醉心于佛教,后秦境內佛寺大興,國用逐漸不足。姚興開始增收關市之稅、山川樹木、鹽澤礦業(yè)無不加賦,后秦百姓負擔加重,國勢頹顯外露。 晉義熙十二年、后秦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去世,太子姚泓繼位,東晉權臣劉裕為了顯示對朝政的控制,于是發(fā)兵北伐,姚氏子弟在姚興去世后為了爭奪權力而內訌不已,無法凝聚人心對抗晉軍,劉裕先后率軍收復洛陽、潼關,于晉義熙十三年、后秦永和二年(417年)七月抵達長安,圍攻后秦都城。八月,姚泓被迫在晉軍的攻勢下出城投降,后秦滅亡。 八、西秦:鮮卑乞伏氏早在漢魏時期就從漠北出陰山,遷居隴西。前秦苻堅在位時,乞伏氏酋長乞伏司繁被任命為前秦鎮(zhèn)西將軍,駐守勇士川(甘肅榆中)。苻堅敗于淝水后,乞伏氏族長、乞伏司繁之子乞伏國仁于晉太元十年(385年)背前秦自立,稱大將軍、大單于、秦河二州牧,在勇士川筑苑川城為都城。 之后乞伏氏先后經(jīng)歷了乞伏國仁、乞伏乾歸、乞伏熾磐、乞伏暮末等首領,王號先后改為河南王、秦王。晉隆安四年、西秦太初十三年(400年),乞伏乾歸敗于后秦,從此成為后秦屬國。晉義熙十年、西秦永康三年(414年),西秦擊滅南涼,乞伏熾熱磐改稱秦王。 宋元嘉八年、西秦永弘四年(431年),西秦末代國主乞伏暮末屢屢被北涼侵掠,于是準備東歸北魏,但是在南安(甘肅隴東)遭遇赫連夏阻擊,西秦山窮水盡,不得不獻城投降,乞伏暮末出降,西秦滅亡。 九:夏(赫連夏):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匈奴劉衛(wèi)辰部被北魏攻滅,劉衛(wèi)辰被殺,其子劉勃勃逃離生天投奔后秦。姚興授予劉勃勃安北將軍、五原公的官爵,讓他鎮(zhèn)守朔方(陜西延安)。但是劉勃勃站穩(wěn)腳跟后開始向后秦展開攻擊,于晉義熙三年(407年)自立為王,建國號夏,改元龍升,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姓赫連,自稱赫連勃勃。 夏國立國之初不立都城,流動作戰(zhàn),時時襲擊后秦。晉義熙九年、夏鳳翔元年(413年),赫連勃勃才發(fā)民夫十多王筑造統(tǒng)萬城(陜西靖邊北部),作為國都。晉義熙十四年、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趁劉裕攻克長安、滅后秦后急于返回建康處理政務的機會,發(fā)兵偷襲并攻克長安,追擊中殲滅了留守長安的劉裕次子劉義真所率晉軍,赫連勃勃于是遷都長安,自稱大夏皇帝。 宋元嘉二年,夏承光元年(425年),赫連勃勃病死,子赫連昌繼位,北魏趁赫連勃勃新喪連年攻打夏國,先后攻克長安、統(tǒng)萬城,赫連昌逃奔上邽(甘肅天水),宋元嘉五年、北魏神麚一元年、夏勝光元年(428年),北魏攻克上邽,俘獲赫連昌。赫連昌之弟赫連定率殘部數(shù)萬人逃至平?jīng)觯ǜ拭C平?jīng)觯┳苑Q夏帝,繼續(xù)和北魏流動作戰(zhàn)。 宋元嘉八年、夏勝光四年(431年),赫連定襲擊并消滅了遷徙中的西秦,奪得百姓十余萬后準備渡黃河西歸隴右,但是在渡河時被北魏屬國吐谷渾半渡而擊,夏軍全軍崩潰,赫連定被俘,夏國滅亡。 十、后涼、南涼、西涼、北涼:諸涼皆建國于涼州。東晉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大將呂光率軍進擊西域。呂光沿路攻克了下焉耆、龜茲、平定西域三十余國。次年,前秦主力大敗于淝水,無暇顧及西域獨軍,于是呂光率軍東返,率軍入駐姑臧(甘肅武威),自稱涼州刺史。之后姚萇叛前秦割據(jù)關隴,呂光和前秦朝廷隔絕聯(lián)系。 東晉太元十一年,前秦太安二年(386年),苻堅遇害消息傳到?jīng)鲋莺螅瑓喂庀铝钊娍c素為苻堅服喪,然后自稱使持節(jié)、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年號為太安,后涼立國。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后涼龍飛元年(396年),呂光稱大涼天王。東晉隆安三年,后涼龍飛四年(399年),呂光將皇位禪讓給太子呂紹,自稱太上皇,三天后去世。呂紹繼位后,庶兄呂篡殺呂紹自立,呂光之弟呂寶子呂超又殺呂篡,迎立自己的兄長呂隆為帝。 呂隆繼位后,南涼禿發(fā)氏,北涼沮渠氏不斷進逼,又加上呂隆為立威多殺后涼豪族、名流、宗親,后涼國內人心惶惶,內外交困,百姓饑謹交迫,奔走流亡。 晉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后涼神鼎元年(401年),后秦發(fā)兵進攻后涼。呂隆在后秦大軍的打擊下無法抵抗,只得投降,后秦封呂隆為后秦鎮(zhèn)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建康公,繼續(xù)以后秦官員名義鎮(zhèn)守姑臧。 后秦弘始五年、后涼神鼎三年(403年)八月,呂隆害怕孤軍駐守姑臧,會被北涼、南涼趁機滅國,于是率殘余的百官、軍隊、民眾,棄守姑臧,去涼國號帝號,遷往后秦國都長安,后秦拜呂隆為散騎常侍、建康公。后涼至此滅亡。 鮮卑拖拓跋部一支在漢魏之際從塞北遷到河西涼州,被稱為河西鮮卑,改姓禿發(fā)氏(即拓跋氏轉譯)。晉太元十九年,后涼麟嘉六年(394年),后涼拜禿發(fā)部首領至禿發(fā)烏孤為廣武公,然后進位為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但是禿發(fā)烏孤一心擺脫后涼統(tǒng)治,于是謝絕封爵,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政權,建都樂都(今青海省樂都縣),專力經(jīng)營河湟,加強和北涼聯(lián)系,一同攻擊后涼。 南涼國主禿發(fā)利鹿孤在晉隆安五年、南涼建和二年(401年)大破后涼,改稱河西王。晉隆安六年、南涼建和三年(402年),禿發(fā)傉檀繼位后正式稱涼王,史稱南涼。 晉義熙十年、南涼嘉平七年,南涼國內遭遇饑荒,百姓饑窘,禿發(fā)傉檀于是率軍出征乙弗鮮卑,以獲取糧食,太子禿發(fā)武臺留守樂都。西秦國主乞伏熾磐乘南涼遭遇饑荒之際,突然發(fā)兵襲取樂都,俘獲禿發(fā)武臺等南涼官員百姓萬余人,遷到枹罕(甘肅臨夏)安置,禿發(fā)傉檀無處可去,只能投降西秦,南涼滅亡。 東晉隆安四年,后涼天璽二年(400年),涼州大姓李氏子孫李暠被推舉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兼敦煌太守。李暠從此自立于北涼之外,在統(tǒng)治境內以干支紀年,改年號為庚子,此后連續(xù)多年與北涼作戰(zhàn),爭奪涼州西部控制權。史稱李暠建立的政權為西涼。 晉義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秦涼二州牧,改年號建初,并遣人攜帶奏章,抄小路前往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東晉朝廷,以晉臣自居。 晉義熙十三年,西涼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留遺詔予長史、異父同母弟宋繇,叮囑其輔佐太子李歆。二月,李暠去世。李歆繼承西涼大權,并接受晉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涼州牧、護羌校尉等官職,改年號嘉興。李歆不同乃父,治國用刑過于嚴厲,又喜大造宮殿,西涼國力消耗過度,對抗北涼逐漸吃力。 宋永初元年,西涼嘉興四年(420年)六月,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宋朝,宋授李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酒泉公,李歆轉為宋臣。當年九月,北涼主沮渠蒙遜見李歆連年修造宮舍,并治國刑罰繁重,法規(guī)嚴峻,致使西涼國力衰弱,于是準備擊滅西涼。 北涼先是散布消息,謊稱北涼主力出征西秦,卻偷偷將軍隊調回,以制造北涼防衛(wèi)空虛假象,誘使西涼來攻,而中途埋伏一舉破之。李歆果然中計,不顧其母及眾臣告誡,率軍三萬出征北涼。 西涼軍進入北涼境,先后在懷城、蓼泉兩次遭遇北涼軍埋伏,連連大敗,李歆更是在蓼泉陣亡,西涼軍大敗,北涼軍乘勝直驅西涼都城酒泉,一舉破之。西涼殘軍敗退回敦煌,擁立李歆弟李恂,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勉力維持。 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北涼主沮渠蒙遜率兵來攻敦煌,李恂閉城堅守,北涼軍引水灌敦煌,李恂自料不能堅持,于是乞降,北涼不受,李恂絕望中自殺,敦煌被北涼攻破,西涼滅亡。 東晉隆安元年,后涼龍飛二年(397年),后涼建康(非東晉都城建康,而是涼州酒泉郡)太守段業(yè)叛后涼自立為涼州牧,聯(lián)合盧水胡酋長沮渠男成、沮渠蒙遜兄弟據(jù)張掖,建立北涼前身。后來段業(yè)因事殺沮渠男成,沮渠蒙遜則在晉隆安五年、北涼永安元年(401年)起兵攻破張掖殺段業(yè),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張掖攻,正式建立涼國,史稱北涼。 北涼建國后,時常和南涼協(xié)作一同攻擊后涼,同時也互相攻擊混戰(zhàn),獲取利益。晉義熙六年、北涼永安十年(410年),北涼逼迫南涼放棄姑臧,退回樂都。三年后沮渠蒙遜遷都姑臧,改稱河西王。 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北涼滅西涼,取得敦煌、酒泉,占據(jù)河西走廊。宋元嘉十年、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而這個時候,曾經(jīng)存在于中原大地上的“十六國”基本上都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就連東晉王朝也被劉宋代替十余年之久了。 宋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439年),已經(jīng)一統(tǒng)北方的魏太武帝拓跋燾出兵北涼,北涼末代國主沮渠牧健無法抵擋北魏大軍,只得獻姑臧城投降,十六國中最后一國——北涼滅亡。但是北涼的支系占據(jù)高昌,堅持到了宋大明四年、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才滅于柔然之手。 以上,就是東晉十六國的簡述歷史,由于是在倉促之間完成,或許有紀年不準、事跡不清的情況,還請各位朋友諒解,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