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作為具有特色的古代城池建筑,其中心為紫禁城,也就是宮城,故宮的正南門是午門,北是神武門,西是西華門,東是東華門,整個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60米,四周有筒子河圍繞,筒子河便是北京城的護城河,如今的故宮已有600年的歷史,是世界五大宮殿之首。 對于故宮大家并不陌生,今天主要解析的是故宮的九重殿門,九重殿門就是位于外朝和內(nèi)廷的中部。外朝內(nèi)五大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從故宮的正南門,也就是午門的中央部位一直到乾清門的中央部位為止,這段區(qū)域就是外朝,東西起止則是東華門到西華門,從下圖便可以看出整個外朝的范圍,外朝包括了午門、太和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其他建筑。 午門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高度約四十尺,凹形城壁上配有五棟殿宇,用回廊連接,也叫五鳳樓,中央建筑的左右兩側(cè)是后樓,前面兩座稱為前樓,連接每個樓閣的道路就是回廊。午門的名稱其實是從明朝開始使用的,這在《大清會典事例》中有過記載:“順治四奉旨重建午門”,短短的一句話,便道出了午門的建筑年代。作為清代初期的建筑,后在嘉慶六年時,午門被重新修繕,當然具體是“重建”還是“重修”就不知曉了,不過后人在了解午門的構(gòu)造形式以及裝飾時,一般都是以順治年間為重建、嘉慶年間為重修作為準則。 太和門太和門是在午門以里, 內(nèi)有金水橋共五座,全部采用白石建成,兩側(cè)有白石欄桿。這個太和門原本是明朝時期的皇極門,根據(jù)《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太和門這個名稱是在順治二年改的,如今看到的太和門也是光緒十三年之后改建的,但是太和門的規(guī)模以及樣式都是按照舊制建造?!俄樚旄尽罚骸疤烷T,九楹,三門,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飛,石欄繚折,列銅獅二,寶鼎四,環(huán)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內(nèi)金水橋也?!睆摹俄樚旄尽分械挠涊d就可以知道,這與現(xiàn)如今的現(xiàn)狀是一致的,門的形式也是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門前左右對稱的有鎏金獅子,建筑所用的臺基也是大理石,高約13尺,有白石欄桿環(huán)繞。 太和殿太和殿就是故宮的正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鑾殿,東方三大殿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大殿。從太和門的中央位置開始,向北697.5尺處太和殿的中央位置,這段區(qū)域就是太和殿的所在地。太和殿三層臺基,中國古代有個習俗,就是用來舉行重要儀式的建筑都需要建造三層臺基,之后將殿堂建在臺基之上。三層臺基正面均出三陛,底層臺基的正中陛是27級,中層臺基的正中陛是14級,上層臺基的正中陛是12級,共53級,高度達30尺。太和殿的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20年,效仿南京奉天殿,后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62年改稱皇極殿。直到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才改稱太和殿,然而在這之后屢次遭到焚毀,數(shù)次重建,如今我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在1695年的康熙時期建筑的。 但是根據(jù)《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最近一次重修并非是在康熙年間,而是在乾隆三十年時所重修。整個太和殿的形狀是重檐廡殿頂,鋪上黃色的琉璃瓦,鬼龍子上下兩層共有10個,正吻旁吻的手法與午門相似,太和殿是中國宮殿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充分展現(xiàn)了它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據(jù)說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此人原本是南朝齊明王,后來修道成仙。中和殿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同樣立于三層臺基之上,中和殿就是明朝時期的中極殿,是在天啟七年新建的,按照《大清會典事例》記載,中和殿只在乾隆三十年進行過一次重修,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記載中和殿有過重修。中和殿是五開間,大小分為六十九尺一寸五分,建筑面積580平方米,采用的是露盤手法。殿內(nèi)面闊三間,正面三門,另外三面的中間各開一門,門的左右就是檻窗。 通過仔細觀察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中和殿和太和殿的裝飾紋樣以及色彩都是不同的,這樣顯得趣味不同,也可以增加觀賞性,中和殿主要就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執(zhí)事官員朝拜的地方。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建筑面積共1240平方米,前后都有單陛,正中陛是八級,左右階七級,殿的頂部形狀是重檐歇山頂,這主要是因為其建筑規(guī)格要降低一等。地上正中位置放置寶座,其建筑手法與太和殿相似,只是背面沒有出陛,而山墻裝飾的手法大體上與太和門類似,鬼龍子上下層共17個。保和殿在明朝時期稱建極殿,建筑年代與中和殿類似,只是歷史上的書籍并沒有關(guān)于保和殿的重建以及修繕情況,雖說最近一次的記載是在乾隆三十年重修,但是相關(guān)專家根據(jù)殿內(nèi)的裝飾紋樣以及色彩,還有其他的建筑風格和太和殿也有稍微的差別,所以他們猜測應(yīng)該是在乾隆年間修繕的時候,與中和殿一樣,保存了古制的結(jié)果。 保和殿的用途在明清時期都不同,明朝時期的保和殿用途是“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等,皇帝也在此殿受賀。清朝時期的用途更多,主要就是每年舉辦的除夕、正月十五等宴席也在保和殿,除此之外皇帝還在保和殿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都非常壯觀,再比如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都在保和殿舉行。當然,外朝內(nèi)除了上面的五大建筑,還有其他建筑,比如很多門廊閣樓等,這次就不一一贅述。內(nèi)廷建筑簡單來說,內(nèi)廷就是乾清門以北,相對于外朝而稱作內(nèi)廷。內(nèi)廷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后三宮”,也就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除此之外還有乾清門、坤寧門以及其他比較有觀賞性的建筑物。乾清門內(nèi)廷的正門就是乾清門,門的臺基與太和門相似,高七尺,正面丹陛三出,正中陛十四級,左右各十一級,左右側(cè)各有丹陛一出,正面中央陛的左右還有鎏金獅子各一個,還有鎏金缸一對。門的斗拱出三踩,明間十二尺七寸,七等份,裝入六攢,次間十八尺六寸,六等份,裝入五攢。梢間十六尺,五等份,裝入四攢。一攢斗拱平均有三尺一寸左右的間隔。柱子較小,內(nèi)外柱的直徑均為一尺六寸六分。殿內(nèi)均用天花藻井。乾清門的建筑年代建筑年代應(yīng)該是在順治十二年重建,但是現(xiàn)如今的乾清門應(yīng)該不是順治年間的,只是不見記載,有學者認為乾清門的年代比乾清宮的年代還要久遠。乾清宮乾清宮是明朝皇帝以及清朝順治、康熙皇帝的寢宮,乾清宮的用途非常多,例如皇帝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jié)以及舉行內(nèi)廷典禮和家宴,全都是在乾清宮舉辦。據(jù)說乾清宮有個南書房,康熙就是在這里智擒鰲拜的。 乾清宮明間面闊三間,既然是儀式場所,自然也就會設(shè)有寶座,寶座與中和殿的相似。屋頂?shù)慕ㄖ绞脚c太和殿相同,上下層的鬼龍子共18個,與其他殿門的不同之處在于,一般的重檐殿門,上層的殿身平面上就是下層去掉檐廊部分后的殿身平面,具體來說就是上層面闊和進深比下層的要縮短一楹,但是乾清宮的上層只比下層縮短了半楹。乾清宮在正德九年發(fā)生過火災(zāi),十一年重建;萬歷二十四年再遭遇火災(zāi),二十五年重建,之后在順治、康熙、嘉慶年間都有修繕,尤其是嘉慶二年與交泰殿一起遭到火燒,到嘉慶三年才重建完成。交泰殿交泰殿是在乾清宮的后面,面闊三間,主要是皇帝和后宮嬪妃生活起居之所。殿為四方形,每邊中央各開一門,門的左右兩邊設(shè)檻窗,屋頂也是滲近圓頂,與中和殿相似,交泰殿常與乾清宮為伴,它們的經(jīng)歷大致是相同的,現(xiàn)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交泰殿就是嘉慶二年時所建。坤寧宮坤寧宮相比大家聽的比較多,近年來清宮劇一直都在上演,坤寧宮就是皇后的寢宮,因為古代稱皇帝為乾、皇后為坤,所以皇帝住在乾清宮,皇后則在坤寧宮。坤寧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尺寸和乾清宮完全相同,就連所有的建筑手法以及其他配置都絲毫不差,只有鬼龍子上下兩層個7個。 坤寧宮左右兩側(cè)還有類似的附屬建筑,比如東側(cè)的冬暖殿、西側(cè)的西暖殿,坤寧宮也是嘉慶二年建筑。總結(jié)語以上所述就是外朝與內(nèi)廷的建筑物,尤其是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個殿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配置都差不多,唯獨二者在規(guī)模大小上有所不同,這應(yīng)該是因為用途以及建筑意趣不同所導(dǎo)致的。整體來說,紫禁城,也就是故宮的主體就是分外朝和內(nèi)廷,外朝即是“前三殿”以及其他殿門所在的場所;內(nèi)廷就是“后三宮”以及其他殿門所在的場所。參考資料《大清會典事例》《順天府志》《東華錄》《國朝宮史》《中國建筑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