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下午,應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文博系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文化學者王仁湘先生在隨園校區(qū)600號樓117報告廳,作了題為“眾神之像——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重重蛇影”的講座。講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徐峰副院長、陳聲波副教授、劉可維副教授等校內(nèi)外師生共計一百余人到場聆聽。場下座無虛席,氣氛熱烈,過道走廊都站滿了慕名而來的同學們。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拉開了帷幕。 講座現(xiàn)場 講座伊始,王先生以圖入道,通過展示大量古代繪畫、漢畫像石與畫像磚中有關伏羲、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從而引出我國傳統(tǒng)始祖神信仰體系中一重要特征——靈蛇崇拜。王先生認為,人面蛇身的形象似乎不僅僅局限于伏羲、女媧的身上,而是成為了中國古代神祇的“共性特征”。如《山海經(jīng)》《淮南子》《史記》《天中記》《玄中記》《神異經(jīng)》等文獻中所記述的燭龍、共工、神農(nóng)、黃帝、炎帝、顓頊、大禹等形象,無一例外均為人面蛇身的。由此,王先生指出:創(chuàng)世時代的眾神都是人面蛇身,共享的蛇身形象是他們共有的密碼。在漢畫中,人面蛇身之神并不只有捧日月、舉規(guī)矩的伏羲、女媧,還有與這二位同時出現(xiàn)的其他人面蛇身的角色。由傳說而論,三皇五帝等許多人面蛇身初祖,在漢畫上應當有所表現(xiàn)的,但卻并不能如伏羲、女媧那樣易于辨別。王先生繼而向同學們展示了大量漢畫中明顯與“伏羲、女媧特征”出入較大,較難辨識身份的人面蛇身的形象。 講座現(xiàn)場 王先生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人祖的神化,正是中國古代神話的重要內(nèi)容,這類的神化常常是以半人半獸的創(chuàng)意設計來實現(xiàn)神化后的藝術形象。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創(chuàng)世之神可供選擇的動物體有許多,那為何偏偏選擇了蛇體?又為何眾神大多都是以人面蛇身的形象示人呢? 針對這一問題,王先生首先指出,靈蛇崇拜的現(xiàn)象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神州大地,更不是中國傳統(tǒng)始祖神信仰體系的“專利”,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流傳的神話中都有有關蛇的傳說和崇拜。澳大利亞北部阿納姆地爪哇人的神話說,世界是蛇形母神艾因加納創(chuàng)造的;北美回喬爾人崇拜的大女神Nakawe,也被視為周身圍繞著許多的蛇,她被稱作“我們的大祖母”,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生命;中美洲阿茲特克人所信仰的兼為地母與生育之神Chiuacoatl,同樣也是以蛇的形貌示人的。結合上述例證,王先生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以蛇為形的神靈在當?shù)貍鹘y(tǒng)神話體系中往往象征著繁殖和生育。而當我們的先民在面對廣袤無垠且充滿未知的世界時,那種芥子納于須彌的渺小感,促使著他們無比渴望通過繁殖和生育的生理方式來壯大部族力量,這樣的情感極有可能為當時全世界諸民族所共情互通。 漢畫蛇身人面神像(河南新野出土) 回到中國傳統(tǒng)始祖神信仰體系,王先生認為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蛇,同樣被賦予了生殖力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意義。如果關注人面蛇身女媧神話,即不難聯(lián)想到蛇是卵生動物,其生育力極強,而女媧在神話中作蛇身的形象應當主要是出于這樣的寄托。女媧在漢畫像石中一般與伏羲以對偶神的形象出現(xiàn),且常常出現(xiàn)在與伏羲、西王母一起的構圖中,喻意著陰陽諧和,子孫蕃昌。神話中的女媧是人類繁衍的始祖神,她造人的方式有化生人類、摶土作人和孕育人類幾種。漢畫中伏羲、女媧人面蛇身,彼此對視,蛇尾交纏,既傳承了神話意境,表達了漢代時的生殖崇拜,同樣也是當時對再生轉世的追求。人由生至死,再由死復生,在人們的想象里有如蛇的蛻皮,也是死后轉世重生。伏羲女媧與西王母同在,更是喻意永生世界歡樂無限。王先生特別指出在漢畫上常常出現(xiàn)伏羲、女媧與西王母同在的畫面,西王母居中間位置,伏羲、女媧侍立兩側,蛇尾于畫面下方交合在一起如合歡結。 王先生進而認為,當神祇的神格、神性已經(jīng)完備,神祇所承擔的職能、功能也得到確定的情況下,其原本人面蛇身具象的形象發(fā)展趨勢便是逐漸簡化、抽象化。王先生為同學們展示了不少在中國始祖神信仰體系框架業(yè)已完備的情況下,所出現(xiàn)的以雙蛇交纏為典型特征的紋飾、圖案和木雕。盡管這種簡化后的形象很難再看出其原本作為神祇的莊嚴法相,但王先生認為這種抽象化后的雙蛇紋樣所蘊含的內(nèi)質和寓意與傳統(tǒng)的伏羲、女媧人面蛇身圖案無二。漢畫像石、畫像磚上大量見到的雙龍雙蛇交歡圖、合歡結圖,都與伏羲、女媧相關聯(lián),即是與生殖生命相關聯(lián),這可以看作是一種信仰的符號化。包括伏羲女媧在內(nèi)的眾神人面蛇身,不只存在于文本的神話中,也廣泛存在于漢代時期的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抽象化的表現(xiàn)方式,其所寄托的內(nèi)涵在千年歲月的洗禮中,已經(jīng)很難讓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們輕易地透過表面,一窺其本質,從而產(chǎn)生的諸多謬誤。王先生指出,以龍蛇題材而論,三代時期雙體交錯雙體糾纏的藝術題材目前還沒有引起學界特別的注意,一些雙蛇雙龍雙虎形銅玉圖形及其背后所寄含的文化內(nèi)核亟需重新釋讀和定義。 漢畫伏羲女媧與西王母(山東滕州出土) 湖南長沙戰(zhàn)國楚墓出土木雕雙蛇 接著,王先生就三代時期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以龍蛇虎為主要題材的藝術器和刻畫紋飾,向同學們分享了一些個人獨到的見解和看法。通過對比大量三代時期龍蛇虎紋樣圖案,王先生認為商代銅器和玉器紋飾中,龍與蛇是都很常見的形象,甚至虎也以蛇身形狀出現(xiàn),這使得一些研究者時常龍虎不分。王先生指出,龍虎紋飾的基本形狀,其實就是取形于蛇身,立形于蛇,只是在頭部以角的有無作區(qū)分。回顧漢畫中的伏羲、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一般都是人面,上半身亦為人形,有雙手、有衣著,下半身則為龍蛇形。漢畫中偶爾也能見到全龍蛇體人面的神像,如山東臨沂人面龍身神像便是如此,周圍還刻畫著幾只飛鳥。由此,不難推想出三代藝術中龍虎之形附于蛇身,表明蛇的意象非常重要,而這種重要性也由眾神蛇身的傳說再一次印證。 婦好墓帶扉牙玉龍 王先生回溯當前考古工作,指出已發(fā)現(xiàn)的動物題材刻畫紋飾中的龍蛇之象,既有直體卷尾形,也有蜷曲團身形。在史前至三代銅玉紋飾中,不同的龍蛇之形并不鮮見,神話圖像的創(chuàng)作也體現(xiàn)有現(xiàn)實主義色彩。王先生認為這些文物中的團蛇團龍圖像,應當是具有特別意向的作品。龍蛇崇拜中的這種團龍團蛇意象,在《山海經(jīng)》中是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的?!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說:“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避庌@一國,人皆同黃帝一樣,均為人面蛇身,而且是尾交首上。在《史記·天官書》注中也有這樣的說法:“(黃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其實蛇身蛇尾,可能只是一種象征標識,并非是說人真的長成這般模樣。創(chuàng)世紀中的神話傳說,并非都是無源之水,黃帝時代“尾交首上”的標識,在史前藝術的實物中發(fā)現(xiàn)了可靠例證。同時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還提到:“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边@里的自環(huán),應當就是自盤,如龍蛇蟠曲。這也進一步給同學們一種提示,神話文本中的許多細節(jié)根據(jù)十足,并不全是天馬行空,無邊無際的想象,很有必要進一步解讀。 紅山文化玉龍(內(nèi)蒙翁牛特三星塔拉出土) 王先生在講座中,對于人面蛇身神形象的起源也做出了解讀和釋疑。他認為人面蛇身的眾神,是東方創(chuàng)世紀神話的一道奇觀。這樣的神話,應當早于漢畫形成的時代,可以追溯到早于《山海經(jīng)》書寫的時代。王先生指出,研究人面蛇身的眾神起源,只通過傳說文本的考證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而豐富的圖像藝術,是我們進入古老神話領域的寶庫。在史前藝術中,雖然抽象藝術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但具有寫實特點的形式藝術創(chuàng)作也一直在發(fā)展。許多抽象的幾何構圖,其實也都是從寫實圖形中提煉出來的。而寫實的對象又常常是人們看得到的動物,每每靈感迸現(xiàn),半人半獸的神祇也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人面蛇身的眾神自此形象甫定。而一旦有了蛇身這個選項,藝術再沒有輕易改變它。藝術品質具有遺傳性,神性也自然隨之遺傳,蛇身就自然成了創(chuàng)作眾神像的不二藝術選項。王先生進一步指出,人面蛇身之神,其標準的造型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仰韶文化的時代,是先民們于6000年前在彩陶上完成的藝術創(chuàng)造?;蛟S那未必是伏羲或女媧,但卻必定是某一位人面蛇身之神,即五帝或三皇時代的諸神們。 廟底溝文化動物紋彩陶 講座臨近尾聲,王先生向同學們分享了他對人面蛇身神祇形象的研究結論:史前造神運動的開始不晚于距今8000年前,業(yè)已發(fā)現(xiàn)的大量圖像資料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人面蛇身之神形象的出現(xiàn),卻還尚未見到如此早的證據(jù)。 講座現(xiàn)場 演講結束后,王志高教授進行了總結。王教授感謝王仁湘先生為我校師生帶來了如此精彩的講座,并希望在座的同學以王仁湘先生為榜樣,以“批判”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在學術研究中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隨后,曹澤乙和其他三位同學就相關問題向王仁湘先生求教,王先生一一予以了耐心的解答。交流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文博系研究生代表向王仁湘先生獻花致敬。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 文字:曹澤乙 圖片:王 帥、馬陳城 審核:王仁湘、王志高 責編:荼 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