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鰲山村滄海桑田 蘇東坡后人聚居于此 鰲山村,地處中山市黃圃鎮(zhèn)東北部,包括崗東、石嶺、指北3個自然村?!蚌椛健敝从谇迩∈拍辏?754年)由香山知縣彭科主持于鰲山腳下開辦的“ 黃圃鰲山書院”。鰲山村歷史悠久,東晉義熙年間(405年—418年)已有人居住,村中石嶺坊走馬崗山坡一帶是黃圃最早的人居之處。 鰲山村俯瞰照(圖源:網(wǎng)絡(luò)) 鰲山村是南粵古驛道六條主線中北江-珠江口古驛道文化線路沿線上的古村。今天就與驛道君一道去這座古村感受滄海桑田的變化吧。 鰲山村鳥瞰 鰲山村位于中山市黃圃鎮(zhèn)。在南宋之前,這里原來還只是一座小島,周圍碧波萬頃,大海茫茫。隨后沖積平原逐漸擴大,形成廣闊的沙田,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進來。而鰲山村是黃圃鎮(zhèn)歷史最悠久,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一個文明古村。 蘇東坡后人曾居于此 黃圃鎮(zhèn)鰲山村宗祠群照 鰲山村有8個姓氏的 11座宗祠密布于興東上下街方圓內(nèi),包括黎氏宗祠、許氏宗祠、儲南潘公祠、蘇氏祖祠等。其中, 蘇氏祖祠為單間兩進帶左偏房,中間夾天井,硬山頂,青磚墻,硬山擱檁,地面鋪紅磚,是村中較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風(fēng)格,為 中山市級不可移動文物。 蘇氏祖祠 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中山蘇氏祖祠,蘇氏祖祠位于鰲山村崗東片興東上街65號。該祖祠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副門的對聯(lián)是“季子威名今猶在,眉山氣象與時新”之門聯(lián),寓意該村蘇氏是蘇軾之子孫后代。該祖祠為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硬山式頂,三進三間建筑布局,建筑面積80平方米。置有耳房及廂廓,臺梁穿斗架構(gòu)。在蘇氏祖祠的門楣上標畫有一條青龍抱球的彩畫,畫上的左上方寫有“教子朝天”四個字,相傳是乾隆皇賜于蘇智政的(蘇智政是清乾隆年間的禮贈登仕郎,官拜二品),標榜其“教子朝天”之功績。檐下磚雕、墻畫、書法工藝,祠內(nèi)有墻畫書法,二進間供奉先祖靈位。蘇軾及其后代對原來四川的老家“眉山”都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各地紀念先祖的祠堂楹聯(lián)都出現(xiàn)有“眉山”二字,這是一個特有的標記。蘇氏祖祠祠堂的楹聯(lián)及門聯(lián)都明顯反映出其歷代后人對先祖及原故鄉(xiāng)深深的懷念。 尋找宋代碼頭 古碼頭遺址 由于古代這里被大海包圍,村民外出交往、辦事只能靠船只為交通工具,為方便船只的靠岸及人的上落,當(dāng)時的人便在這里砌建了一個碼頭,成為宋代當(dāng)?shù)厝硕珊ν饨煌⒔?jīng)商主要交通通道的上落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海陸的變遷,這里的大海已經(jīng)變成了陸地?,F(xiàn)在的宋代碼頭也只剩下一塊石碑,告訴后人這里曾有的熱鬧和繁華。 由宋代碼頭遺址石臺沿飯蓋崗拾級而上,是一條翻越山崗的古石徑。由于整條古石徑上山有三十六級、下山也有三十六級,因此被稱為三十六級。這條古石徑全長約400米,寬約1.1米。由三塊花崗巖條石并排鋪砌而成,據(jù)說是中山現(xiàn)存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石板路之一。 殘留的古石徑 海蝕遺址保留海岸線證據(jù) 黃圃鎮(zhèn)鰲山村海蝕遺址 石嶺山裸露的山巖由紫紅色沙礫巖層構(gòu)成,形成于距今一億多年的白堊紀,由于長期的風(fēng)化,巖層產(chǎn)生裂隙和剝落,形成了飛來石、滴水巖等形態(tài)各異的山體奇觀。海蝕遺址無人為開鑿痕跡,保留了大自然的原始風(fēng)貌,對古海岸變遷,特別對是否存在高海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海蝕遺址背面的石嶺,芳草連片,綠樹成蔭,景色怡人。 玉泉洞是眾多海蝕巖洞中最大的一個,鰲山村民將其改建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 玉泉洞仙廟。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村民在仙廟舉行元宵花燈酒會,并爭相競投花燈并經(jīng)年懸掛于家中。 位于三十六級古石徑、宋代古碼頭山坡處的 北帝古廟,又稱北極殿,為中山市級不可移動文物,始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檐墻及廊墻上部有花卉、人物壁畫,花卉木雕檐板,墀頭上有花卉灰塑。正門橫刻“北極殿”,門兩側(cè)刻對聯(lián)“ 水德山光仁知樂,劍鋒旗影鬼神欽”。北帝古廟設(shè)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為正誕,九月初九為副誕,正誕時搭戲棚做木偶戲,熱鬧非凡。 鰲山村北帝古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