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墻,又稱西墻、嘆息之壁,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猶太教(Judaism)第一圣地。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墻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因此被稱為“哭墻”。 哭墻,英文稱Wailing Wall,Western Wall,希伯萊文稱Hakotel。墻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迚τ纱笫龀?,在哭墻的上方,是同樣著名的伊斯蘭教的兩處圣地——巖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1992年據(jù)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墻”發(fā)現(xiàn)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jù)考古學家用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jù)說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歷史沿革 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墻則是歐亞分界線。 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wèi)統(tǒng)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10世紀(約公元前965年)大衛(wèi)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后,在首都錫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猶太教圣殿所羅門圣殿,俗稱“第一圣殿”,來此朝覲和獻祭的教徒絡繹不絕,從而形成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摧毀。將大衛(wèi)王之子所羅門王為耶和華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萬多猶太人被虜,史稱“巴比倫之囚”。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的流亡生活,猶太人陸續(xù)重返家園,后來又在第一圣殿舊址上建造第二圣殿。 公元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平定第二次猶太人起義,猶太人被迫遠走他方,分散于萬國之中。拜占庭時代,猶太人被容許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毀周年日到西墻來,為國度復興哭泣禱告,“哭墻”之名不脛而走。七世紀時,回教徒占據(jù)圣地,猶太人容許在圣殿入口附近禱告,位置在威爾遜拱以北,西墻隧道之內(nèi)。十三世紀開始,猶太人遷到現(xiàn)今所見之處禱告,一直維持到本世紀。 公元70年,羅馬極力鎮(zhèn)壓猶太教起義,提多將軍燒毀圣殿,但遺留部分臺基不拆毀,以向后世顯示羅馬軍力的強大。數(shù)十萬猶太人慘遭殺戮,絕大部分猶太人被驅(qū)逐出巴勒斯坦地區(qū),耶路撒冷和圣殿幾乎被夷為平地,該墻為同一時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的護墻。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無數(shù)的猶太教信徒紛紛至此,面壁而泣,“哭墻”由此而名。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占領巴勒斯坦,由于帝國內(nèi)部對異教徒征收什一稅,所以哭墻沒有被刻意損壞,因此西墻歷經(jīng)千年歷史,卻仍然屹立著。 1096年至1099 年,諸多混雜著封建武裝、虔誠信徒、教士、破產(chǎn)農(nóng)民、老幼婦孺的龐大隊伍,自歐洲逐步集結成伍,不斷東進。在農(nóng)民十字軍之后,貴族武裝在君士坦丁堡集結,跨過海峽、克尼西亞城,敗羅姆蘇丹基利什·阿爾斯蘭于多利拉埃姆,行軍小亞,分兵乞里齊亞,圍攻安條克,歷時8月攻占安條克,重挫突厥聯(lián)軍。此后,他們趁勢南下,兵不血刃地通過了的黎波里,最終攻克耶路撒冷城,并在阿什克倫戰(zhàn)役中重挫法蒂瑪軍隊,捍衛(wèi)勝果。在這場戰(zhàn)爭中,諸十字軍國家陸續(xù)建立,以耶路撒冷王國為首,形成了所謂的拉丁東方。 盡管該圍墻為伊斯蘭圣地西墻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把它視為本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征。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時,尚有人到哭墻去表示哀悼,還有許多信仰者將心愿或悼念之辭寫于紙上塞進墻壁的縫隙里。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慘遭德國法西斯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之中,哭墻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征。直到如今,哭墻腳下經(jīng)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端坐在一條條長凳上念誦經(jīng)文,或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或長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節(jié)日,祈禱者及游人更多??迚Ψ譃閮刹糠?,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入男部,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異教徒而不準入內(nèi)。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著“圣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教徒們在祈禱時,面對哭墻,口中念念有詞,全身前仰后合,虔誠之態(tài)令人肅然起敬。 1948—1967年間,哭墻落入約旦手中,不容許猶太人到哭墻禱告。哭墻無人哭達19年之久。1967年六日戰(zhàn)爭中,猶太人自約旦手中收得哭墻。以達據(jù),拉賽及士兵為首的猶太人涌到哭墻喜極而泣。哭墻常舉行猶太人少年滿13歲的成年禮,充滿歡愉的氣氛,所以改稱作“歡樂之墻”。哭墻是以色列國魂的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東參觀。也吸引無數(shù)基督徒到來禱告。 哭墻位于猶太人區(qū)。猶太人每月蜂擁到今日圣殿山西面的護土墻禱使之成為今日猶太教最神圣的露天會堂。墻身下方所見的巨大石頭,是兩千年前大希律王所加建,用以包圍所羅門圣殿的臺基,使第二圣殿 的平臺更顯寬闊。近2000年來,西墻首次處于猶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墻前辟出寬闊的廣場,每逢陣亡將士紀念日、大屠殺紀念日、猶太新年、贖罪日等重要的國家或宗教節(jié)日,便在此舉行紀念活動或宗教儀式。“哭墻”所在的破敗街區(qū)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寬闊的鋪砌廣場。虔誠的猶太教徒熱切希望能重建這一圣殿。在圣殿地基附近近還建有一座猶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學館。 1981年哭墻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05:39 去APP下載 文字及視頻來自網(wǎng)絡。 更新于 04-21 |
|
來自: 嵐風戀夢 > 《圣經(jīng)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