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yǎng)生重在“潤” 【秋分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1、適當“秋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乃“薄衣御寒”養(yǎng)生之道。不過對于體質虛弱者或老人兒童,夜間入睡后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受涼,誘發(fā)各種疾病。 2、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中醫(y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shù)膮f(xié)調作用。 3、運動以登山為好 金秋季節(jié),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特別是登山,可以改善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增加肺活量,激發(fā)快樂和活力。 登山還可以配合呼吸,這樣可以加強肺部循環(huán)功能,更能加速人體代謝過程。 4、及時收納夏季用品 秋分過后,應把夏季使用的涼席、電扇等用品收納起來,根據(jù)氣溫變化,及時換上床單、薄被等,避免受涼,預防感冒。 飲食攻略 1、吃水果防干燥 秋分時節(jié)天氣干燥,適當吃水果。水果中以梨、甘蔗為首選,其次,像荸薺、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潤燥之物。 2、白色蔬菜養(yǎng)陰生津 夏天津液損耗嚴重,入秋后要多吃些養(yǎng)陰生津的蔬菜。白色蔬菜一般津液較濃,有蘿卜、花菜、百合、山藥等。 3、多喝湯滋潤肺腑 秋季干燥氣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發(fā)加快,從而使人有不同程度“干燥感”,中醫(yī)認為燥易傷肺,津虧液少。因此,秋天適當喝些保健湯水,既滋陰潤肺,又可及時補充水分。藕、土豆、山藥都是煲湯佳品。 4、吃鴨肉去秋燥 鴨肉可以滋陰養(yǎng)血,有利消腫,益胃生津的效果,也有益于咳嗽水腫,小便不利,大便干燥,食欲不佳的人。 5、早晨喝粥最養(yǎng)胃 秋天應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補食物,讓身體機能能夠順利適應從夏熱至秋涼的過程,粥就具備了這個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虛,喝上一大碗熱粥,不但讓腸胃得到滋養(yǎng),減少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還能補充營養(yǎng),為一天的工作養(yǎng)精蓄銳。 當然喝粥也要根據(jù)體質,脾胃氣虛和脾胃虛寒的人群不要過多喝粥。
秋季如何養(yǎng)護脾胃??? 秋季易咳嗽、腹瀉,多與脾肺有關,尤其是換季期,沒養(yǎng)護好脾胃,脾土生肺金,脾胃一旦受傷,就會連累到肺。 如今是換季期,身體很為難,既要處理夏天殘留的暑濕,又要應付初秋來臨的燥氣,脾肺又很嬌嫩,太涼太燥太熱都不能接受,所以這個季節(jié)里,稍有不慎就會咳嗽、腹瀉。 保護脾胃第一步:溫陽 看體內濕氣是否太重,比如:舌苔水滑或膩苔、大便粘不易沖廁、便后不爽、流出來的汗很粘、長濕疹、說話易口水亂飛、嘴巴發(fā)黏、四肢酸懶乏力。 濕有黏膩的特點,容易阻礙正常的氣血運作、脾胃運化,就像人體里的垃圾,需要適度清一清。 但很多人發(fā)現(xiàn)為什么吃了那么多祛濕的食物,濕氣還源源不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飲食不合理,導致有些食物變成濕氣;另外陽氣不足,這個原因經(jīng)常被大家忽略。 濕氣是陰邪,無陽不化,水濕易停滯,沒有一股陽氣的推動是不行的,所以祛濕的同時,也要考慮溫陽益氣,濕氣才更快去除。 保護脾胃第二步:少吃兩類食物 少吃兩種屬性的食物,一是生冷寒涼的瓜果,二是燥熱的食物。生冷寒涼的瓜果,比如西瓜,一旦吃多就容易助濕氣,可能引發(fā)孩子腹瀉、皮膚長各種紅疹。 燥熱的薯條、炸雞腿、燒烤吃多就會傷津液,特別容易傷到胃陰和肺陰,可能引發(fā)便秘、干咳。 保護脾胃第三步:健脾胃、助消化 增強脾胃功能,可以做件簡單的事情,飯后慢慢走。 脾主四肢,主肌肉,飯后慢慢走可促進脾胃運化,如果劇烈運動,反會傷身,因為氣血跑到四肢上,這樣就沒有足夠氣血留給脾胃運化。 認真保護脾胃,飲食不任性,生活簡單有規(guī)律,用慢時光滋養(yǎng)生命,秋冬就少生病。 養(yǎng)護脾胃,可以服用后愛肥兒茶、黃芽湯、益生菌,百癥湯,從根本上調理體質。
秋老虎來了,呵護健康要牢記四不要、二不睡 立秋已過。“三伏天”也接近尾聲,本以為舒適涼爽的秋季來了,但這兩天“秋老虎”的突然造訪,讓人熱得煩躁,尤其是體質弱的中老年人,一不小心就會得感冒等病癥。 “秋老虎”如此可怕,那此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就給大家說說立秋之后的養(yǎng)生要領,助您平安過秋冬,整年少生病。 [太陽]秋老虎+末伏=火爆天氣 1、依然有高溫天 “秋老虎”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稱末伏。秋老虎來臨,炎熱的天氣仍然持續(xù)?,F(xiàn)在雖然已立秋,但氣候還會回熱,全國多地仍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高溫天氣。 2、暑濕未退 如要用一個詞形容立秋后的天氣,一定是“暑濕”。夏末初秋天氣又熱又濕,再加上人體胃腸功能經(jīng)過一個盛夏的消磨,很容易暑濕困脾,出現(xiàn)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 3、早晚溫差變大 “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這句話形容此時多變的天氣最合適不過。一天中的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而這樣的晝夜溫差,最受影響的就是血壓。 4、燥氣逐漸盛行 立秋后,早晚天氣稍感涼爽,然而秋燥正悄然而起。也就是說從立秋開始,燥氣開始逐漸盛行,更可能化作燥邪傷及人體。 謹記“四不要”“二不睡” “四不要” 1、不要冷水沖身 雖然到了立秋,可是天氣還是十分炎熱,不少人會把洗熱水澡這個習慣給排除了,出了一身汗,覺得洗個冷水澡才舒服。其實天氣越熱,濕氣越重,熱水洗澡就顯得更有必要。 2、不要剃光頭 頭發(fā)是一個人的天然保護傘,沒有了頭發(fā)的保護,人就失去了遮陽擋物的天然屏障。其實,剃光頭并不能起到降溫的效果,因為是光頭,皮膚吸收的熱量反而會增加。 3、不要露三個部位 脖子、后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一定不要繼續(xù)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否則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fā)危險。 4、不要在室外做劇烈運動 立秋之后,適度運動,避免因小失大。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應當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大汗淋漓,最好慢慢地增加運動量,否則會傷陽氣。劇烈運動強制調動了身體機能,對心臟傷害也很大。所以建議立秋之后做一些舒緩的運動,如太極拳、瑜伽、步行。每天快走30分鐘~1小時,以微微出汗為宜。 “二不睡” 1、不睡“濕發(fā)”的覺 不少人習慣洗完澡就躺床上睡覺。但中醫(yī)認為頭發(fā)不干睡覺易感冒引濕氣,會使機體受到風寒。經(jīng)常帶濕發(fā)睡覺的人,會擾亂睡眠,導致失眠,時間久了會導致神經(jīng)衰弱甚至抑郁,加重濕氣,導致人體處于昏昏沉沉的狀態(tài)。 2、不睡“過了子時”的覺 立秋之后,凡過子時還不睡的,身體狀況一定會越來越差。習慣了熬夜的人要是某一天早睡, 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 俗話說:早上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2020年立秋開始時間為8月7日早上9點6分3秒。 所以今年的末伏,較為涼爽,早晚溫差較大,謹防感冒。 末伏清補,以健脾益氣為主。 末伏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車,一定要注意身體養(yǎng)護,為三伏天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1、忌食瓜 民間習俗:秋瓜壞肚,立秋之后,不再吃西瓜。 主要是因為西瓜性涼,末伏,早晚天氣轉涼,所以要少吃或者不吃瓜。 末伏以清補為主,涼性食物盡量少吃,以免損傷陽氣。 可以適當多吃些應季水果,比如葡萄、蘋果、梨等。 2、忌貪涼 末伏早晚氣溫降低,但是白天氣溫依然較高,晝夜溫差加大。 此時取涼要有節(jié)制,不要吃太多的冷飲,不要猛吹空調,避免損傷脾胃陽氣,積聚濕寒。 開窗注意穿堂風,南北通透的房子,晚上睡覺一定要注意關掉一側的窗戶,避免溫差過大帶來的感冒。 3、忌吃辣 末伏益清補,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多補充蛋白質。 盡量不要吃刺激性強的東西,如果食用太多辛辣食物,容易上火、燥熱。 末伏已入秋,秋主肺,此時吃辣,容易生燥,冬天更容易咳嗽。 立秋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 三 宜 1、宜清補 末伏已在立秋之后,要開始注意貼秋膘。 一個夏天的燥熱,造成了大量的排汗,體內空虛,要進補。 但是暑熱未去,所以不能大補,要清補。 飲食主要以高蛋白的雞肉、鴨肉、魚肉為主。 但是肉類不易消化,老年人不宜吃太多,可以多吃點蔬菜水果,多攝入膳食纖維,通暢排便。 2、宜補脾養(yǎng)胃 夏天吃了太多的冷飲、吹了太多的空調,脾胃濕氣很重。 此時吃點紅小豆、茯苓、山藥、芡實,可以中和養(yǎng)胃、健脾益氣。 也可以適當吃點鴨肉、冬瓜、黃瓜,滋陰養(yǎng)胃,幫助恢復腸胃功能,促進食欲。 可以服用肥兒茶、黃芽湯、益生菌、百癥湯、香櫞百合茶等等。 3、宜潤燥安神 雖然已是末伏,但是依然要注意秋老虎。 有時候,中午的氣溫依然堪比盛夏,炎熱的環(huán)境,讓人心煩意亂。 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養(yǎng)人。 多吃藕,既可以養(yǎng)陰清熱,還能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而且,對高血壓患者、營養(yǎng)不良、體弱多病者,蓮藕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1、適當鍛煉 夏天適當鍛煉,可以促進脾氣運化,改善胃口。 但是運動要適當,盡量不要大汗淋漓,損傷陽氣。 秋天是養(yǎng)“收”的時分,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yǎng)期間,故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秋天在運動的時候,要科學選擇一些使情緒穩(wěn)定、安定心神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yī)養(yǎng)生操都是不錯的選擇。 2、早睡早起 立秋之后,要“早臥早起,與雞具興”。 立秋之后,陽氣開始收斂,早臥是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是為使肺氣得到舒展,有防止收斂太過的效果。 天氣逐漸轉涼,變化無常,此時不宜著衣過多,否則會影響身體對轉冷后的天氣適應能力,容易感冒。
立秋,一片小小的葉子落下 便知天地氣場開始轉變 陽氣開始由“夏長”向“秋收”變奏 我們也要收回夏天里瘋長膨脹的心 做回一個從容坦蕩、寂靜歡喜的人啦 時間過得真快,夏季的熾熱還未退場,轉眼就立秋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秋是揪,收斂的意思,世間萬物到了這一天開始慢慢收斂起來,夏天那些瘋狂長大的植物,也都收起張揚的性子,變得沉穩(wěn)了,一個接著一個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 如《莊子》里的一句話:“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绷⑶镏?,就昭示著收獲的時節(jié)了,過去辛苦耕作的春夏,每個日子都未辜負過。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 涼風至 〕立秋后的風,會讓人們感覺到?jīng)鏊?,此時的風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中的熱風; 〔 白露降 〕立秋后,晝夜溫差變大,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 〔 寒蟬鳴 〕天冷時叫聲低微的蟬即為寒蟬,這時候的寒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就要過去了。 立秋總是在夏日的余溫里被忽略,哪天抬頭一看,天很高云很淡,枝頭掛滿果實,才知道這季節(jié)原來來了。 夏天的暑熱雖不會輕易離去,但陽氣卻開始由夏長向秋收變奏了。立秋到秋分之間,屬于“入地戶”,陽氣達到頂峰,氣化由陽入陰。天漸涼,熱漸退,晝漸短、夜?jié)u長,大地逐漸轉為收藏。 萬物又到了陰陽轉換的大節(jié)點了,人也當然要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養(yǎng)生方式了,皆以“養(yǎng)收”為原則。 秋三月,養(yǎng)生總論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自然界走過了夏日的絢爛蕃秀,到秋天的從容平靜,整個天地間的氣場都變了。所以,夏天的養(yǎng)生方式,放到秋天就不合時宜了。那么,秋天該怎么過呢? 《黃帝內經(jīng)》中,古人早就給了我們一份答案,皆以“收”為主:順秋收,斂神氣,使肺氣清。 順秋收 秋天的“收",其實是收獲春夏播種耕耘的成果。我們人體的陽氣,在經(jīng)歷了春天的生發(fā),夏天的長養(yǎng),已經(jīng)為身體儲存了滿滿當當?shù)年枤?,這都是在為秋冬季積蓄能量。 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我們要順應氣運,讓虛浮的陽氣歸于體內,不再做無謂的耗散。 但是立秋的存在感真的太弱了,成了最容易埋藏病根的時節(jié)。很多人都沉浸在 就是11點安穩(wěn)睡了,第二天精神狀態(tài)和皮膚都會變好。為了健康大家也應該早點休息。
暑熱里,還習慣照著夏天的生活方式來過日子,吃冰西瓜,喝冷飲,吹空調…… 等到九月十月天氣漸冷,各種毛病就出來啦,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還會感覺身上沒力氣。因為陽氣沒有守住,秋冬的收斂、閉藏的能力大大減弱,整個人會各種虛。 所以,秋天要收好我們的陽氣,減少陽氣耗散,保證陰精內蓄。 首先,一定要把冰涼的瓜類、冷飲戒掉,空調溫度調高一些,或者可以換成小風扇~在鍛煉或勞動的時候,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漫步、瑜伽、打坐、太極這些運動,動作要平緩溫和,微微出汗,覺得身體熱乎,就可以了。 另外,古人告訴我們收斂陽氣最簡單的方法:睡覺。從夏天的“夜臥早起”,要變成“早臥早起”。早臥以避初寒,早起以從新爽。 入了秋,夜晚會偏涼些,早點入睡,可避免寒氣入體。而且睡覺時,人體合于大自然秋天的氣機,都是收斂的,有助于把陽氣收回,可以不讓陽氣耗散得太快。 斂神氣 《內經(jīng)》講到,秋天是“容平”的。這個“容平”,其實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秋天萬物之容,至此平定了,此時已碩果累累,給人以一種豐碩安定的景象; 二則指一種從容不迫的心境,人要開始收起夏天瘋長膨脹的心,使心志安定平靜,做回一個從容坦蕩的人。 因為這個時候,自然界呈現(xiàn)一派肅殺之氣,它天高風急,地氣清肅,草葉枯落,特別容易讓人傷感,這都是因為心神當歸未歸,隨境生愁。 所以《內經(jīng)》講要“無外其志”,要慢慢把自己的心神、心思收回來了。它包括我們迸發(fā)出的思想、情緒、情感,創(chuàng)造力等。 在夏天,該折騰的都折騰了,該縱情享樂的,該追逐夢想的都用足了勁,也耗散了人體的精力、氣力。 到了秋季,不能再像夏日那樣,風風火火,掏空自己了,要把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氣慢慢收回來,收到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以緩解秋天地肅殺之氣 所以,人到了秋天,應是一種從容平和、不急不燥的狀態(tài)。欣喜從容的接受自己的收獲,不顯擺,不張揚,歸納總結自己的失誤;遇到傷感之事,也應主動找方式排解。 使肺氣清 夏天養(yǎng)心,而到了秋天則轉為養(yǎng)肺為主。立秋后若沒有及時顧護,等到天氣轉涼后,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就會頻發(fā),比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 肺氣在秋天最旺,功能最強。我們可以借助秋天肺氣生發(fā),多做深呼吸,讓肺氣在身體里通宣理達。 深呼吸是免費高效的清肺氣的方法,也有助于我們收斂心神的。所以到了秋天,我們可以多和家人去公園,去草地上,去爬山,或者去郊區(qū),或者早起一點,空氣也是比較清新明凈。 清新自然空氣會有補養(yǎng)肺的作用,幫助我們清清自己肺里的濁氣。 “深”呼吸的方法: ① 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部,然后用腹部帶動來呼吸。吸氣的時候,要勻速、均勻,呼吸的時候要緩慢,這種呼吸方式可以讓自然界的清氣充盈到肺臟。 ② 或者用縮唇呼吸法,快速吸滿一口氣,呼氣時像吹口哨一樣慢慢“吹”出,目的是讓空氣在肺里停留的時間長一些,讓肺部氣體交換更充分。 一呼一吸之間,可以間隔5秒左右。早晨起來,做個15分鐘就相當不錯了~ 秋天,就是養(yǎng)一個“收”,讓身、心、神處于“收”的狀態(tài),說得通俗點,就是:早睡覺、不折騰、靜心節(jié)制、不耗能量。 立秋后15天,也是三伏天接近末伏時期,是陰氣和陽氣、暑熱和涼風、濕和燥最激烈的搏斗期。 經(jīng)過一個夏天的悶熱潮濕,身體內積聚了很多濕氣、熱毒。秋氣收斂,和此時的濕熱淤阻,很容易體內郁熱,引起病邪,有些會變作濕疹、口瘡、痘痘發(fā)出來。 所以,立秋之后第一重任,就是養(yǎng)護好脾胃。中土運轉給力,才能把體內藏著掖著的暑濕趕出去。 而有的人一到秋天咳嗽就反復出現(xiàn),也多是因為脾失健運,水濕停滯,上犯于肺。脾土生肺金,脾土健旺,肺也能得到呵護和充養(yǎng)。健脾不僅可以養(yǎng)肺,還有助于斂藏陽氣,為深秋進補打造一個好基礎。 另外,秋天燥氣當令,燥為陽邪,最易耗傷肺陰,出現(xiàn)肺燥,會容易覺得口干、唇裂、鼻塞、咽痛等等。因此,秋季第二重任,要滋陰潤肺。 這兒,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健脾補虛,滋陰潤肺的淮山百合椰子湯。 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健脾補虛,滋陰潤肺的淮山百合椰子湯。 · 淮山百合椰子湯 · 【材料】椰子1個,玉米1根,鮮淮山100克,干百合1把,排骨350克,食鹽適量。(2-3人份) 【做法】 1、玉米、鮮淮山洗凈切塊;百合洗凈;排骨斬件,洗凈焯水;椰子起肉切塊,椰子水留起備用。 2、鍋內加水煮沸,放入玉米、鮮淮山、排骨及椰肉,大火燒開轉小火煲1小時后,再加入椰子水、百合煲5分鐘,調味即可。 《本草便讀》中描述山藥:“入脾肺兩經(jīng),能養(yǎng)胃健脾,益肺陰,固腎脫。凡脾虛泄瀉,肺虛咳嗽,腎虛遺滑等證,皆可用之。不寒不燥,為補虛羸之藥品?!?br>山藥補脾肺,可健脾養(yǎng)胃,滋養(yǎng)肺陰,還能固攝腎精,是秋冬養(yǎng)藏的好食材。 百合,潤肺之余,能收斂心神;椰子水能清潤解渴,能緩解秋燥的不適;搭配玉米,讓整個湯口感清甜,又清又補,不會過于滋膩,對脾胃虛弱而虛不受補、食欲不佳、便溏的人都特別適合。 素食者,依照老慣例,把排骨去掉就可以了,有椰子的清甜,這個素食湯依舊好喝到讓人停不下來~ ? 秋季飲食要點: ① 秋季飲食須減辛增酸。 秋天宜收不宜散,辛味發(fā)散瀉肺,所以要盡量少辛味之品,如辣椒、韭菜、蔥、姜,白酒等; 秋季肺臟當令,肺金過旺,易傷肝木,酸能收斂肺氣,如山楂、石榴、葡萄、檸檬、酸棗、青果、烏梅等酸味食物。 ② 宜滋陰潤燥。燥為秋的主氣,可通過滋陰潤燥之品,緩解秋燥。如蓮子、桂圓、番茄、蜂蜜、銀耳、百合、芝麻、杏仁、枸杞子、枇杷等,這些滋潤多汁的食物,可生津潤肺。 ③ 宜健脾養(yǎng)胃。入秋后,脾胃較為虛弱,可多吃扁豆、山藥、小米、芡實、熟蓮藕、陳皮等健脾食材,或者常吃點小米粥,粥既能養(yǎng)胃,又可以補脾潤燥。 養(yǎng)生得當健康長壽、錯誤養(yǎng)生導致疾病,那么秋后如何養(yǎng)生呢? 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發(fā)期,如何保護身體健康成了養(yǎng)生愛好者關注的話題。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yī)院腎病、脾胃病科主任醫(yī)師王祥生介紹,根據(jù)中醫(y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理論,秋季養(yǎng)生得當,對于健康過冬有重要意義。但是錯誤的養(yǎng)生方法不僅不會給身體帶來好處,反而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王祥生提醒大家立秋后要注意以下養(yǎng)生誤區(qū)。 誤區(qū)一:“春捂秋凍”強體質 正解:“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但是要因人而異,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病、胃病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王祥生介紹,夏末秋初時節(jié),氣溫開始下降,卻并不寒冷,這時是“秋凍”的最佳時期,適合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使機體自然過渡到冬天,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但是,對于抵抗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兒童,以及本身有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由于自身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較弱,身體很快會發(fā)生不良反應,甚至容易誘發(fā)宿疾,因此此類人群應注意氣溫變化而適當增減衣服,但也不用過早穿的太厚實,適度即可。 誤區(qū)二:“貼秋膘”好過冬 正解:“貼秋膘”以備過冬御寒之用,已不適合當代人的飲食結構,亂“貼”會適得其反,建議在“貼秋膘”之前聽從醫(yī)生建議。 民間素有“貼秋膘”的說法,其原因是在炎熱的夏季,食欲欠佳食量少,能量消耗大,到了秋天,天氣涼爽,就希望多吃點“好東西”補身體。對此,王祥生解釋說,現(xiàn)代人的飲食結構不同于古人,日常飲食已經(jīng)可以保障我們攝入足夠的脂肪、蛋白質和營養(yǎng)。 因此,貼秋膘一定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補。對于體重屬于超重肥胖的,肥甘厚膩之品要少吃,不僅不能“貼秋膘”,反倒要注意減肥控制體重。對于體重偏低的, 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或者調理脾胃后適當進補。尤其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胃腸疾病等人群不宜“貼秋膘”,如果確有氣血虧虛的現(xiàn)象,也應該以五谷為主、五畜為輔,慢慢調理,從而達到體內健康態(tài)。 誤區(qū)三:秋季進補多多益善 正解:適當進補有益健康,但不可濫補,不可虛實不分,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 王祥生稱,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秋季適當進補強身健體,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y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還要注意進補適量,盡量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jié){、藕、核桃、薏苡仁、梨等,可與中藥配伍制成藥膳,采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則功效更佳。 誤區(qū)四:防止秋燥多喝白開水 正解:對付“秋燥”最簡單也是最重要手段就是“喝水”。但是只喝白水也不好,大量的白水會沖淡胃液,打亂體內的電解質平衡。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干燥,容易出現(xiàn)口干、唇干、鼻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現(xiàn)象。雖然為了健康推薦每天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會給腎臟帶來負擔,使身體受到危害。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千百年前就總結出了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卑滋旌赛c淡鹽水,能讓體內水分不輕易流失且能維持身體的鹽分平衡;而夜晚喝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潤肺養(yǎng)肺、潤腸通便的作用。 為了防止“秋燥”,飲食宜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水果蔬菜,如白蘿卜、胡蘿卜等。為防止皮膚干裂,洗澡時間不宜太長,水溫以24~29℃為宜,浴后抹護膚品滋潤皮膚。 誤區(qū)五:大量運動無顧忌 正解:秋天人體的精氣都處于收斂內養(yǎng)階段,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不宜大量運動,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煉時以身體有些發(fā)熱、微微出汗,鍛煉后感到輕松舒適為標準。 有些人覺得運動量大,身體才能練好,其實不然。立秋后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jié)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相同的環(huán)境,相同的運動強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輕人。受傷、心腦血管意外等發(fā)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年輕人。 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宜選擇游泳、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輕緩的運動。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注意運動前要有5~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后也要有數(shù)分鐘的緩和運動。 誤區(qū)六:防暑降溫長期用空調 正解:夏末初秋,白天天氣還比較熱,有些地區(qū)還會使用空調,但早晚較涼,長時間用空調很容易出現(xiàn)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空調病”。 王祥生提醒,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要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長期處于空調環(huán)境中的人們經(jīng)常喝點姜湯,生姜具有發(fā)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的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開空調,必開時避免空調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 俗話說:早上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2020年立秋開始時間為8月7日早上9點6分3秒。 所以今年的末伏,較為涼爽,早晚溫差較大,謹防感冒。 末伏清補,以健脾益氣為主。 末伏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車,一定要注意身體養(yǎng)護,為三伏天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1、忌食瓜 民間習俗:秋瓜壞肚,立秋之后,不再吃西瓜。 主要是因為西瓜性涼,末伏,早晚天氣轉涼,所以要少吃或者不吃瓜。 末伏以清補為主,涼性食物盡量少吃,以免損傷陽氣。 可以適當多吃些應季水果,比如葡萄、蘋果、梨等。 2、忌貪涼 末伏早晚氣溫降低,但是白天氣溫依然較高,晝夜溫差加大。 此時取涼要有節(jié)制,不要吃太多的冷飲,不要猛吹空調,避免損傷脾胃陽氣,積聚濕寒。 開窗注意穿堂風,南北通透的房子,晚上睡覺一定要注意關掉一側的窗戶,避免溫差過大帶來的感冒。 3、忌吃辣 末伏益清補,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多補充蛋白質。 盡量不要吃刺激性強的東西,如果食用太多辛辣食物,容易上火、燥熱。 末伏已入秋,秋主肺,此時吃辣,容易生燥,冬天更容易咳嗽。 立秋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 三 宜 1、宜清補 末伏已在立秋之后,要開始注意貼秋膘。 一個夏天的燥熱,造成了大量的排汗,體內空虛,要進補。 但是暑熱未去,所以不能大補,要清補。 飲食主要以高蛋白的雞肉、鴨肉、魚肉為主。 但是肉類不易消化,老年人不宜吃太多,可以多吃點蔬菜水果,多攝入膳食纖維,通暢排便。 2、宜補脾養(yǎng)胃 夏天吃了太多的冷飲、吹了太多的空調,脾胃濕氣很重。 此時吃點紅小豆、茯苓、山藥、芡實,可以中和養(yǎng)胃、健脾益氣。 也可以適當吃點鴨肉、冬瓜、黃瓜,滋陰養(yǎng)胃,幫助恢復腸胃功能,促進食欲。 可以服用肥兒茶、黃芽湯、益生菌、百癥湯、香櫞百合茶等等。 3、宜潤燥安神 雖然已是末伏,但是依然要注意秋老虎。 有時候,中午的氣溫依然堪比盛夏,炎熱的環(huán)境,讓人心煩意亂。 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養(yǎng)人。 多吃藕,既可以養(yǎng)陰清熱,還能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而且,對高血壓患者、營養(yǎng)不良、體弱多病者,蓮藕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1、適當鍛煉 夏天適當鍛煉,可以促進脾氣運化,改善胃口。 但是運動要適當,盡量不要大汗淋漓,損傷陽氣。 秋天是養(yǎng)“收”的時分,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yǎng)期間,故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秋天在運動的時候,要科學選擇一些使情緒穩(wěn)定、安定心神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yī)養(yǎng)生操都是不錯的選擇。 2、早睡早起 立秋之后,要“早臥早起,與雞具興”。 立秋之后,陽氣開始收斂,早臥是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是為使肺氣得到舒展,有防止收斂太過的效果。 天氣逐漸轉涼,變化無常,此時不宜著衣過多,否則會影響身體對轉冷后的天氣適應能力,容易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