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之難,雖不是難于上青天,卻也讓無數(shù)學子抓耳撓腮,為分數(shù)神疲力竭。表面是分數(shù),內(nèi)底卻是文化常識的積累和運用。這里要順便說一下語文學科的學習現(xiàn)狀,語文的分數(shù)占到150分,作文會占60分,古詩詞在高考中雖然必須有,所占的比重卻不是特別大。而高考是要以總分取勝的,這就像田忌賽馬的游戲,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一部分同學無論怎么努力學,分數(shù)都不會明顯的提升。于是這部分同學,就適當?shù)臏p少語文學習的時間,反正也不會丟多少分,而數(shù)學和英語甚至文綜理綜拉分反倒容易。如此以來,文言文和古詩詞就更變成了語文學習中的劣勢,看起來被重視,其實很多時候所重視的只是解題的套路,對于真正需要積累可以從根本上提升素質(zhì)的文化常識,反而是重視不夠的。一部分同學確實想通過努力來改變語文學習被動的局面,想趁著假期,啃一啃古詩詞學習的硬骨頭,那么我就給大家一些建議。先前的一篇文章,講過要首先在古詩詞的語言材料上下功夫,讀懂詩歌的詞匯。而這一篇文章,是希望大家能夠?qū)ψ髡叩娜松兴私猓炎髌贩诺皆娙说纳鼩v程中去考量,將非常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一些標簽化的古代詩人,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這些特定的詞語經(jīng)常會讓我們想到詩人的風格和作品,非常有助于應試。以杜甫為例子,現(xiàn)實主義,憂國憂民,只要看到杜甫的詩歌,便會想到是這個路子,其十有八九是準確的。在舉宋朝的蘇東坡為例,10年前,北京某區(qū)高考的模擬題中蘇東坡一首詩,注解1:此時是神宗六年,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做。問題1,仔細體會說說,這首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問題2,從全詩來看前二句“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有何作用?大家一定能看得出來,這是一首既寫情又有景的詩,而且作者是非常熟悉的蘇東坡。蘇東坡的人生命運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才華橫溢,一肚子不合時宜,一輩子被多次貶官,而且每一次被貶都能夠樂觀的面對。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做官被貶,是一個常見的題材。在方法上大家都不缺,歐陽修的醉翁亭,范仲淹的岳陽樓,皆有此種情感,我們照著這個思路走,就會八九不離十。與民同樂,除江湖之遠則憂廟堂,這便是古人積極入世的情懷。以此來解讀這首詩,絕對是可以的。還要提醒大家的是,讀詩的時候一定要看注解,如果有注解,那一定是有用的。這首詩的注解便提醒我們時間,人物地點,告訴了我們蘇東坡在杭州當官的事實。蘇東坡在杭州的官兒做的怎么樣?杭州至今仍有白堤和蘇堤,其中的蘇堤便是蘇東坡的“政績工程”,這里面加引號表示強調(diào),當然和今天某些官員的政績工程是不一樣的。既然肯勤勤懇懇的建一個地方,那一定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古代不可能這么講,沒這個詞兒。比較適合的說法是“與民同樂”。大家若仔細的去讀詩,便能在最后兩句中有所發(fā)現(xiàn)。而前6句則寫出了山中的美景,即使你看的不大明白都不要緊,注解中不是有提示嗎?歌頌自然美景,熱愛美麗河山,歌頌勞動人民,說明老百姓很高興,生活很富足。第2題考的具體詩句,按照以往的答題套路,要分別答出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的作用。把詩句表達的感情說清楚,則要明白手法。其實詩人的情感和運用的藝術手法,二者是統(tǒng)一的。所謂的借景抒情,各位一定看得出來,不僅僅如此,還有擬人的手法。而且句子的位置也要考慮,這就很像現(xiàn)代文閱讀。在開頭總領全詩為下文鋪墊,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奠定全詩感情基調(diào),那么這道題便也不難。剛才講蘇東坡的這首詩,是從對作者生平的一般了解出發(fā),來解決詩歌閱讀問題的。其實高考真題中還有一些題型是非常典型的,比如2018年全國二卷。看到陸游的名字,便會想到愛國詩人,想到他金戈鐵馬的歲月。在這個基礎上在看詩歌的標題和詩的內(nèi)容,便很容易了解他為國立功的思想感情。這道題其實考得很常規(guī),作者為國爭戰(zhàn)的愿望沒辦法實現(xiàn),就將豪情寄托在酒和書法里,從寫草書想到用兵,顯示了他處處時時不能忘懷于國事。再解讀具體的詩句,比如五六兩個句子,以端溪出產(chǎn)的硯臺磨墨,燭光之下,筆縱橫如飛,此時他的心中,一方小小的硯臺便幻化為戰(zhàn)場的城池,閃爍的燭光,也變成了刀光劍影。從藝術的手法來說,這也是詩歌獨特的想象。但是這種想象是比較個人化的,每一個詩人都有他自己的意向,這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個性有關,想了解詩人的個性,就要首先知道詩人自己的故事。讀一首詩,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去讀詩,如果能把一首詩放到私人個體的生命畫卷中考察,必將生動無比,高分順理成章,而且更有利于提升我們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