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意大利是一個君主制歷史相當久遠的國家,著名的羅馬帝國就誕生在意大利境內(nèi)。 1946年6月28日,僅僅在位35天的亨伯特國王離開意大利,同年意大利結束了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 編者語:意大利的歷史上有數(shù)不盡的皇帝,那在今天我就來盤點一下,意大利歷史上十大帝王?。ū九琶麅H供參考,無高低之分。不喜勿噴。) 十、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又譯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意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 II,英語:Victor Emmanuel II;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年~1861年在位),即撒丁王國國王。意大利統(tǒng)一后的首任國王(1861年~1878年)。意大利人給他的綽號“祖國之父”。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20年出生于都靈。早年受常規(guī)的君主教育,強調(diào)宗教和軍事訓練。1849年其父退位成為國王。任命加富爾為首相。為了統(tǒng)一鞏固王國和支持意大利復興運動,對奧地利作戰(zhàn)(1859年~1861年),取得馬堅塔戰(zhàn)役和索爾費里諾戰(zhàn)役的勝利。1879年逝世后,遺體葬于羅馬萬神殿。 九、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yōu)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國,后作為其養(yǎng)子繼位。在內(nèi)政方面,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fā)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鎮(zhèn)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發(fā)展對外商貿(mào),引進絲織業(yè);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圣索菲亞大教堂。對外,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zhàn),在西部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意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并占領西哥特王國南部(552前后)。晚年潛心神學,死后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其統(tǒng)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古典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轉(zhuǎn)型的重要過渡期。 八、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拉丁語:Constantinus I Magnus,275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全名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康斯坦丁烏斯(拉丁語: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羅馬帝國皇帝(306年—337年在位),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 君士坦丁早年被派往東方,為皇帝戴克里先服務,后奔赴不列顛作戰(zhàn)。306年父親去世后,君士坦丁被擁立為奧古斯都,隨后在針對馬克西提烏斯、李錫尼的一系列內(nèi)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在324年重新統(tǒng)一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在位期間,實施了行政、金融、社會和軍事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他重組了政府,將民事和軍事當局分開;為了對抗通貨膨脹,推出了固相錢;重組羅馬軍隊,擊退法蘭克人、哥特人進攻;在宗教方面,大力推行基督教。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去世,臨終前受洗成為基督徒。 君士坦丁是羅馬轉(zhuǎn)換到基督教的第一個皇帝,被尊稱為君士坦丁大帝(拉丁語:Constantine the Great)。 七、狄奧多西一世 狄奧多西一世(約346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本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379年-395年1月17日)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出生于現(xiàn)今西班牙塞哥維亞的基督教信徒家庭并隨父狄奧多西從軍。 374年,狄奧多西一世已為莫西亞的軍事長官。379年,狄奧多西一世被皇帝格拉提安任命為共治皇帝,統(tǒng)治羅馬帝國東部地區(qū)。392年統(tǒng)治整個羅馬帝國。393年他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駕崩。臨終前他將羅馬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封次子霍諾里烏斯(Honorius)為西羅馬帝國皇帝,長子阿卡迪烏斯(Arcadius)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六、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是神圣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1520年—1556年在位),尼德蘭君主(1506年—1555年在位),德意志國王(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首位國王(稱卡洛斯一世,西班牙語:Carlos I,1516年—1556年在位,同時也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員。16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王。 即位前通稱奧地利的查理。查理五世統(tǒng)治期間,為了擴大帝國的統(tǒng)治范圍,先后和法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爆發(fā)戰(zhàn)爭,最終都以勝利告終,并且擴大了歐洲大陸的影響力,使得西班牙帝國在當時盛極一時。作為西班牙的國王,在1518年重用在葡萄牙一直受到冷遇的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并且和他簽訂協(xié)議,資助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他先后來到南美洲,占領了智利和秘魯兩國,擴大了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使得西班牙帝國當時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其在歐洲大陸的地位。統(tǒng)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王國(當時西班牙的領地除了本土之外,還包括那不勒斯、撒丁島、西西里島和美洲殖民地)、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神圣羅馬帝國,還有非洲的突尼斯、奧蘭等,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1555年在擊潰新教諸侯的最后努力失敗后,查理五世就開始淡出朝政。鑒于其領土太過廣大分散,他將國土分由弟弟斐迪南一世與兒子腓力二世繼承。 1558年9月21日去世于西班牙。他充分利用社會矛盾,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統(tǒng)一專制君主王權,使西班牙爭霸于歐洲,客觀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霍亨斯陶芬王朝復辟后唯一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220年11月22日—1250年12月13日在位)。腓特烈二世的父親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母親為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由諾曼人統(tǒng)治的西西里王國的女繼承人)。他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納邊防區(qū)(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是亨利六世夫婦惟一的孩子。 腓特烈二世異常注重皇帝的威嚴,留下了大量以羅馬皇帝為造型的雕塑,讓現(xiàn)代人能猜測他的容貌。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的容貌相當?shù)厍逍愀畸?,看上去個性很沉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清瘦,表情越來越嚴厲,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們看到的是一位臉色陰沉的帝王,皺著雙眉,似乎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不滿和怨恨。 雖是被逐出教門的皇帝,但利用外交手段指導第六次十字軍,毫無死傷地進入圣地耶路撒冷,被稱為“王座上第一個近代人”(The First modern ruler)的知識分子。 四、腓特烈一世(德語:Friedrich I;英語:Frederick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又被稱為“紅胡子”或“巴巴羅薩”(意大利語:Barbarossa;德語:Rotbart),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羅馬人民的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155年6月8日—1190年6月10日在位),也是德意志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腓特烈生于1122年,他的父母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與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的朱迪絲。1147年,他繼承士瓦本公爵爵位,稱腓特烈三世。于1152年在德意志國王的競選中勝出,加冕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國王。1155年(一說1154年),應教宗尤金三世的請求,腓特烈出兵意大利,并在帕維亞接收鐵皇冠,加冕為意大利國王。1155年,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內(nèi),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冊封腓特烈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世稱腓特烈一世。1178年,腓特烈在阿爾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為勃艮第國王。 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成功的統(tǒng)治者之一,在其執(zhí)政期間,神圣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 三、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chuàng)始人,統(tǒng)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并收為養(yǎng)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臺,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后三頭同盟”。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zhàn)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后在阿克提姆海戰(zhàn)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為羅馬內(nèi)戰(zhàn)的勝利者。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Imperator,又譯”皇帝“)稱號;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圣偉大)。并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 屋大維曾先后獲得執(zhí)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為加強統(tǒng)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雇傭兵制度;建立禁衛(wèi)軍,駐守羅馬和意大利。對外繼續(xù)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于審時度勢、進退有節(jié),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wěn)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nèi)外政策,開創(chuàng)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 二、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qū))末期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政治家,并且以其優(yōu)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zhí)政官、監(jiān)察官、獨裁官等職。 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tǒng)治。制定了《儒略歷》。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遭到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愷撒死后,其甥孫及養(yǎng)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chuàng)羅馬帝國并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一、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于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侖)。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統(tǒng)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qū),不費一兵一卒而占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jù)其三。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zhàn)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yè)績,他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經(jīng)濟,融合東西文化,并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遠征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