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漁家傲·秋思》今韻 一君木子 漁家傲·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評析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chuàng)作。是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xiàn)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上闋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闋寫戍邊戰(zhàn)士思歸的心情。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東坡、辛稼軒等都有影響。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塞:邊界要塞之意,文里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即雁飛往衡陽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指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指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 燕然未勒:指戰(zhàn)事未平,功名未立。這用了個典故,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馀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本文指聲音傳遞時的一種狀態(tài)。 寐:睡。不寐,即睡不著。 韻譯 邊塞上秋天一來那風景完全已異, 向衡陽飛去的大雁毫無留戀情意。 四面?zhèn)鱽淼?/span>風嚎聲隨著號角響起。 在千萬座層層重重疊疊的山峰里, 孤煙直上落日斜照座座孤城緊閉。 喝一杯濁酒懷念家鄉(xiāng)卻遠隔萬里, 燕然山未刻平胡功績回歸難預計。 羌人笛聲吹的悠悠寒霜撒滿大地。 邊塞苦寒思鄉(xiāng)心切征人不能入寐, 將軍的頭發(fā)花白戰(zhàn)士常灑下熱淚。 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詩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实v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這首詞大約創(chuàng)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至宋仁宗慶歷元年,即公元1041年期間。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wèi)重任。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zhàn)爭對峙時期。 (注:本人在編篇過程中參考了網絡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權,及時聯(lián)系,急速糾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