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河樓建于清咸豐年間,亮窗出廈,三楹單層,周以紅廊。它位于河沿,踞于石臺之上。
順河樓橫匾。
再向前,是一圍四合院,簡樸低調(diào),似乎透著婉約哀傷,這便是吾國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先生紀念館。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章丘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深秋,李清照隨同丈夫趙明誠一同來到青州,直到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陷青州城。青州是李清照最后的溫暖,離開青州,她就結束了屏居鄉(xiāng)里的悠閑自在生活,走上顛沛流離的流亡之路。
歸來堂。
歸來堂面南背北,位于主位。
紅雨飛愁千秋絕唱消魂句,黃花消瘦一卷高歌漱玉詞。
易安精舍。
冰裂紋隔斷后,復原了李清照和趙明誠當年琴瑟和鳴的生活。
西側是廊道,中央有六角亭。
西廊。
南側也是廊道,墻壁上嵌詩碑。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div>
東廂房為易安居。
易安居北置一亭,為人杰亭,亭內(nèi)立一方石碑,上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敢過江東?!?br>
。
范公亭所在為三賢祠,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歐陽修、富弼之所。三賢祠大門正對一方靈石,石后為影壁。
范公亭建筑群,現(xiàn)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公亭前,古樹參天,濃蔭蔽日,門前是棵國槐,已有1200年,至少是唐代來客了。
門枕石的圖案,也極其蒼古,時間在這里留下印跡。
大門上方懸匾:三賢祠。
范公亭前,有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的介紹牌。范仲淹在皇祐三年(1051)初知青州,那時已經(jīng)63歲,走入人生的尾聲。時值青州一帶流行瘟疫“紅眼病”,范仲淹體恤民間疾苦,親取醴泉水和藥制成“青州白丸”發(fā)放民間,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救濟了青州一方百姓,青州人民感其恩德,將醴泉稱為“范公井”,將井上的亭子稱為范公亭?;实v四年(1052),范仲淹扶病知穎州,卒于徐州途中,享年64歲。
歐陽修在熙寧元年(1068)八月以兵部尚書知青州,時年62歲。寬簡為政,便于百姓,兩年之后,便出現(xiàn)了“年時豐稔,盜訟稀少”的景象。熙寧三年(1070)七月,歐陽修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任青州,改知蔡州。
富弼,也是北宋名臣,與范仲淹友善,官居宰相。慶歷七年(1047),富弼以資政殿學士加給事中知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到任之初,便遇黃河決口,河北一帶數(shù)十萬流民涌入青州境內(nèi),他積極應對,精心籌劃,救活了50余萬災民?;实v二年(1050),富弼知青州四年后,離任知鄭州,時年46歲。
由時間來看,富弼的下一任知州便是范仲淹。
中心位置是著名的范公亭。北宋皇佑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于赴穎州途中。人們感念范公,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井上的亭子叫做“范公亭”。范公亭后,范公祠居中,內(nèi)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歐陽公祠分居左右,皆是明末移建過來,統(tǒng)稱“三賢祠”。
范公亭為六角飛檐,迎面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井養(yǎng)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
亭子背面柱子上也有一副對聯(lián),寫著:四境著聞行若無事,千年遺址因其自然。柱上木下石,別具風格。
頂開圓孔,與井泉上下相對,天光下射,水光瀲滟。
頂開圓孔。
范公亭后,是一棵蓬勃參天的大楸樹,真可謂合抱之木。經(jīng)過林業(yè)專家認定,該樹為“世界楸樹王”,距今已1300年。范公亭內(nèi)嘉木樹庭,令人贊嘆,映襯出這片土地的厚重和豐腴。
唐楸。
唐楸。
院內(nèi)還有一棵楸樹,也是1300年的樹齡。
唐楸。
兩棵唐楸,與范公亭唇齒相依。
古老的楸樹就位于范公祠的前面。
范公祠。
祠堂前有數(shù)塊石碑,其中有一塊為馮玉祥在民國十三年刊刻?!皯n樂關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a target="_blank">
明嘉靖癸未年陳鳳梧題:洋溪溪畔一泓清,天表先憂后樂情?;菡颜坚t(yī)國手,遺泉猶著活人名。薰風亭館來山色,綠樹城堙送鳥聲。旋汲紺寒薦新茗,滿腔涼思濯塵纓。
歐陽公祠。
歐陽公祠。
富公祠,與歐陽公祠分列范公祠左右。
富公祠橫匾。
廂房是青州清官廉吏展廳。
廳內(nèi)展出歷史上聞名遐邇的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王曾、劉珝、馮溥等賢臣名士的生平事跡,供后人學習借鑒。
歐陽公祠堂旁邊,是通往后院的月亮門。
門上嵌橫匾:后樂亭。顯然是取意范仲淹著名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后院,有范公臺。
范公臺旁的槐樹有920年,因此被稱為宋槐。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殘碑,毀壞于歷史的各個節(jié)點。
后院最高的建筑是后樂亭。系清順治年間知府夏一鳳,康熙年間張連登,陶錦都修建。
附房。
后樂亭并非亭子,而是面闊三間、前有廊道的正房。這和徐州的放鶴亭有異曲同工之妙。
圍墻邊是修篁翠竹?! ?br>
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徑通幽,得趣天然。范公亭公園,承托歷史之重,文化之豐潤,古圣先賢之鼻息,猶在眼前,令人流連徘徊。
青州博物館,就在龍興寺遺址的旁邊,為一大型的四合院仿古樓閣,雕欄玉砌,朱紅瓦甍。作為全國唯一的一家位于縣級市的一級博物館,它是當之無愧的。龍興寺遺址里出土的大量具有青州風格的佛教造像,大多陳列在這里。館內(nèi)還珍藏一幅元朝趙秉忠狀元試卷,也是無價之寶。
走入內(nèi)院,一對大鐵鶴赫然呈現(xiàn),不同凡俗。這是明朝衡王府遺物,分別鑄造于1584年和1587年。
鐵鶴鑄造技藝高超,動中有靜,如引吭高歌。
栩栩如生。
唐三彩爐。
綠釉雙魚瓶。
白釉印花詩文枕,金(1115-1234)。
青花鹿紋盤,元代。
元,青花玉龍紋玉壺春瓶。口徑8.8厘米,高30厘米,底9.3厘米。1985年,元代墓葬出土。
“至大元年”銅鏡(1308)。
益都路府學銅鐸,元。
明朝,仇英款,清明上河圖卷。
仇英款清明上河圖卷,縱33.4厘米,橫810厘米。署款:實父仇英摹宋張擇端筆。畫尾有仇英、文征明、彭年、楊循吉、王世貞、文彭六人題跋。
趙秉忠殿試卷,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都是價值連城。
現(xiàn)在對外展出的狀元卷是復制品,真跡在地庫里保存。狀元全文用小楷撰寫,工整無錯。
明朝萬歷廿六年狀元趙秉忠和她的夫人容像。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以敢于直言進諫著稱。
滑石呂祖,清代。
水晶東方朔,清代。
1996年,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韓小華造彌勒像,是北魏永安二年(529)的杰作?!?br>
殘彩繪石雕佛造像,北魏(386-534)晚期。
圓雕立像,石灰石質(zhì)。佛螺發(fā)高髻,面相方圓,顴骨略高,嘴角含笑。內(nèi)穿僧祗支,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上飾陰刻線的U形衣紋,并有紅、綠彩繪的田相。左手施無畏印,右手殘,跣足而立。
面相方圓。
北魏永安三年(530),賈淑姿石雕三尊像。
貼金彩繪石雕三尊像,北魏晚期。主尊波發(fā)高髻,面相清秀,呈現(xiàn)微笑。
北魏晚期,脅侍頸佩項圈,飾寬大的帔帛,著百褶長裙,手持桃形物和蓮蕾。
貼金彩繪石雕三尊像局部,北魏-東魏(386-550)。
北魏晚期至東魏,彩繪石雕三尊像。
脅侍佩項圈,著僧祗支與長裙,飾帔帛。跣足立于龍托起的蓮臺上。
脅侍。
主尊面帶微笑,著雙領下垂式袈裟。
彩繪石雕托塔飛天,北魏-東魏。正中浮雕一單層側面塔,兩側環(huán)繞飛天六身。飛天均眉目清秀,飾帔帛,著長裙,折腰,身形纖巧。其中兩身托塔飛天的手臂使用了透雕手法。
張丙惠造像,東魏武定三年(545)。
東魏,貼金彩繪石雕三尊像。主尊螺發(fā)高髻,面相方圓。內(nèi)著僧祗支,外覆雙領下垂式袈裟,飾頭光和身光。
右脅侍飾瓔珞。
左脅侍寶繒垂肩,頸佩項圈,身著天衣。
背屏上部為一華麗的單層側面塔,兩側環(huán)繞飛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奏樂。
主尊螺發(fā)高髻,面相方圓。
尼智明石雕三尊像,東魏天平三年(536)。為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石灰石質(zhì)。
主尊波發(fā)高髻,杏眼長目,嘴角含笑。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東魏(534-550)。
圓雕立像,石灰石質(zhì)。菩薩頭戴貼金寶冠,寶繒下垂至肩,黑發(fā)順肩而下。雙臂缺失,頸佩貼金項飾,飾帔帛、瓔珞,著百褶長裙,腰間束帶打結,長裙曳地。跣足立于蓮花臺上。
彩繪石雕佛立像,東魏。高浮雕背屏式造像。佛外著雙領下垂式紅色袈裟,手施無畏、與愿印。面相豐滿,衣紋飄逸。
邢長振石雕三尊像,東魏天平三年(536)。為高浮雕背屏式三尊像,石灰石質(zhì)。主尊頭殘,身覆露胸通肩式袈裟,內(nèi)露僧祗支,跣足立于蓮臺上。右脅侍菩薩頭戴冠,左脅侍頭殘。三尊像身后是巨大的舟形背光,頂尖殘缺。
右脅侍菩薩頭戴冠。
背光上部正中為一亭閣式塔,兩側各有托塔飛天和伎樂天。
彩繪菩薩立像,東魏。圓雕立像,石灰石質(zhì)。體態(tài)勻稱,寶冠殘,寶繒下垂至肩,黑發(fā)順肩而下。在肩部飾兩個貼金圓形物。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東魏。頭戴高冠,寶繒垂至雙肩,下飾圓形物。著長裙,帛帶寬長,跣足立于蓮臺上。
貼金彩繪石雕三尊像,東魏-北齊。
脅侍菩薩。
伎樂天。
東魏-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三尊像。主尊與兩脅侍間雕兩飛龍。背屏上部殘留兩身飛天。
飛天。
左脅侍頭帶冠,頸佩項圈,下著長裙。
北齊,圓雕立像,漢白玉質(zhì)。頭殘缺,頸佩貼金連珠項圈,下垂一獸頭。瓔珞自右肩垂下,經(jīng)左手提拿轉過身后,下著長裙。左腕戴臂釧,跣足立于綠色蓮臺上。
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北齊(550-577)。漢白玉質(zhì),菩薩頭殘佚,頸佩貼金項飾,飾瓔珞、帔帛,下身著長裙。
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佛像內(nèi)著僧祗支,外著露胸通肩式紅色袈裟。身前飾雙排U形平滑凸棱狀衣紋。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螺發(fā)微凸,面相長圓。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身前飾雙排U形平滑的凸棱狀衣紋。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石雕菩薩頭像。
北齊,彩繪石雕菩薩頭像。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彩繪石雕佛坐像。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佛像螺發(fā)低纏,面部豐滿圓潤,外著露胸通肩式紅色袈裟。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彩繪漢白玉佛立像。螺發(fā)低緩,面相豐滿,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胸部稍平坦,細腰,小腹略凸。
北齊,彩繪石雕佛立像。外著露胸通肩式袈裟,表面無衣紋。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彩繪石雕背屏式造像局部。
托塔飛天、伎樂天。
菩薩。
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佛像螺發(fā)低緩,面相圓潤,雙目微垂,鼻梁高直,外穿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為雙陰線刻。
彩繪石雕佛立像,北齊。外著通肩式袈裟。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思惟菩薩像。面相圓潤,戴貼金彩繪頭冠,袒上身,頸佩項圈,著紅色披帛。下身著束腰長裙,半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座下雕刻有一飛龍,口吐蓮葉、蓮蕾,菩薩左腳踩蓮蕾上。
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齊彩繪石雕佛坐像。
北齊-隋,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頭部。
背部瓔珞。
側面。
隋,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菩薩頭佚,頸佩貼金項飾,飾瓔珞、帔帛,下身著長裙。
瓔珞。
隋,貼金彩繪石雕菩薩坐像。
佛像頭殘佚,內(nèi)傳僧祗支,外著雙領下垂式紅色袈裟,表面飾階梯式勾線衣紋。
唐,花崗巖佛坐像。覆鉤鈕式袈裟,善跏趺坐于方形亞腰臺座,雙足各踏一朵仰蓮,臺座兩側各雕有一身天王托扛臺座。
唐,花崗巖佛弟子五尊像。龕式造像。
一佛兩弟子兩脅侍,雙足各踩一朵仰蓮?!?br>
下側小龕內(nèi)為供養(yǎng)人像。
北宋天圣四年(1026),石雕羅漢像。
供養(yǎng)人。
青州博物館給人留下深刻的映象,龍興寺出土的佛像已經(jīng)奠定了獨特的青州風格,又加以其它不同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的佐證,更加令人難忘。
路過青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關街9號民居。硬山干搓瓦頂,只有仰瓦,沒有合瓦,省卻了一半瓦件,在北方民間較為常見。
鐵皮包門位于東南一角,走道通往后院,頗為幽深。
過道的兩旁留著特別年代的標語,逐漸褪色的字跡抹不去人心里的記憶。
萬年橋始建于北宋明道年間,俗稱北大橋,南接古南陽城北門,北連北關街,位于城區(qū)中心南陽河上。原為木構單跨,明代改為七孔聯(lián)拱石橋。
七孔聯(lián)拱石橋。
狀若臥波虹橋。
迎水面橋墩施分水尖,以減輕上游來水的沖擊力。
橋頭兩邊各立兩座石獅,非??蓯?。
橋面兩側護以望柱、石欄板。
望柱立獅子、寶瓶,欄板雕刻二十四孝圖。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萬年橋現(xiàn)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通淮沂,北接燕冀。曾是海岱之間的重要橋梁。
北端石獅。
側壁雕石龍首,實為排水之用。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望柱欄板。
欄板浮雕:“陸績懷橘”。
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歷法。其父康,曾為廬州太守,與袁術交好??兡炅?,于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儜讶?,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下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毙g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毙g奇之,后常稱說。(選自《三國志·吳志》)
王裒泣墓、吳猛飽蚊?!?/div>
青州龍興寺遺址,位于青州城區(qū)西部,青州市博物館南鄰。1996年在此處出土大量窖藏佛造像,聞名于世,是目前所知我國唯一的一處平面布局清楚、保存較好的唐代以前的大型寺院遺址。
當年出土的佛教造像,確立了一種審美流派:“青州風格”。這種體驗須從現(xiàn)藏于博物館的不同造像的面容、形體、神態(tài)上去覓得蹤跡。
出土造像的遺址如今是綠草如茵,意態(tài)蔥蘢。曾經(jīng)誕生過神奇的地方,終于歸于平靜。這個平凡不失矜持的地方,如今已被改造為龍興寺文化公園。
龍興寺文化公園,以遺址為主體,景觀建設中充分展示龍興寺佛像窖藏文化,增建文化景墻、景觀小品。
青州風格,躍然紙上。
櫻花,在遺址上生長。
每一塊遺址保護區(qū),都是一片籬笆編織的茵氈。
這片開放的綠地可通往范公亭公園。范公,即北宋大文豪范仲淹,他曾經(jīng)在青州主政一方,留下不朽業(yè)績。
有形的遺址,無形的歲月。
有形的遺址,無形的古今。
有形的遺址,無形的疆域。
遺址連通歷史與現(xiàn)實。
龍興寺遺址簡介中寫道:龍興寺始建于南北朝,興盛于唐宋,明初,拓地建齊王府,寺址湮滅。據(jù)青州博物館藏北齊武平四年(573)《臨淮王像碑》載:龍興寺為“正東之甲寺”,左通阛阓,亦右憑澗谷,前望窟磐,卻鄰泚渳。層圖邁于涌塔,秘宇齊與化宮。
曹衣出水,秀骨清像。
龍興寺文化公園正門,雜揉北齊造像和現(xiàn)代建筑的簡約明快,實墻和洞口互為因果。神圣的儀式感終于呈現(xiàn)。
青州云門山南路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又稱城里清真寺。當年,百姓在雨雪天去東關清真寺多有不便,遂建了這座寺院。
山門磚雕檐額。
云門山南路清真寺現(xiàn)為第五批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文保碑后的介紹可知,云門山南路清真寺為東西軸線三進式院落布局,主軸上有大門、二門、大禮拜殿等。
二門。是面闊三間的硬山頂分心槽大殿。
明間門楣懸匾:民族平等,系楊靜仁書。抱柱楹聯(lián)寫道:奉清真明禮義學無止境,尊古蘭揚主道眾志成城。
背面門頭懸匾:清真教堂。
二門之后,就是清真寺的主體建筑禮拜大殿。出檐深廣,坡度陡峻。屋頂?shù)母叨瘸^殿身的墻高。
兩廂配房,面闊五間,前有柱廊,單檐硬山。
公元1997年,重修南配殿碑記。
禮拜大殿前殿的抱柱楹聯(lián)寫道:古蘭恩澤如雨水滋潤萬物,穆圣德懿似春風吹遍九州。
前檐單步梁。
禮拜大殿分前、中、后三殿勾連搭而成,前殿寬大,中殿窄小,后殿高聳。
后殿更像是一座城樓,墻體堅實,窗洞不多且設在頂部。墻體類似城臺,上面覆蓋以灰色筒瓦的歇山屋頂。兩山伸出帶柱的披檐,為凝重的城堡增加了一絲律動。
放射狀雙層椽。
戧脊蹲五只小獸。
后墻正中嵌匾,應是明萬歷字跡:“清真教寺”。
禮拜大殿后立面,巍峨壯觀。
正脊脊飾。
戧脊、垂脊、吻獸。
禮拜大殿,高低錯落,似如歌的行板。
禮拜大殿后,是一排坡頂房屋,中間為面闊三間的歇山頂大門,兩旁垛房現(xiàn)辟為回民文化博物館。
阿文四條屏《博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