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思與遠方 發(fā)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啟迪的文章 文 / 余顯斌
1940年,是抗聯抗擊日寇十四年中最為艱難的一年,也是犧牲最大損失最重的一年。是年2月23日,抗聯一路軍軍長楊靖宇將軍在三道崴子被日軍圍住,在饑餓疲勞到了極點的情況下,仍拒絕投降,與敵對抗,最終英勇戰(zhàn)死。死后,日軍將將軍戰(zhàn)死的照片印發(fā)幾麻袋,到處散發(fā),用來慶賀自己的勝利,瓦解抗聯的戰(zhàn)斗意志。同時,他們獸性大發(fā),殘忍地將將軍的頭顱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然后,又派人送往偽滿洲國首都盛京(長春)請賞,以期升官發(fā)財。 楊靖宇將軍,在抗聯中具有極大的威信,是抗聯的一面旗幟,也是東北軍民抗日的一面旗幟,始終高高飄揚在白山黑水間,飄揚在東北抗日的戰(zhàn)火硝煙中。 楊將軍一死,抗聯一路軍在隨后的日軍追剿中,幾乎完全被消滅,剩下不多的人,不是放下武器解散回家,就是化整為零繼續(xù)戰(zhàn)斗。另外的幾路抗聯隊伍,在日偽的圍剿下,無法在國內立足,紛紛撤退,在冰天雪地里撒向蘇聯,進行整訓。 由此可見,將軍之死,對當時抗日力量的影響,可謂大矣。 楊靖宇將軍之死,究其直接原因,不是死在日軍手中,甚至不是死在日軍的槍下。相反,他竟是死在自己的部下手里,死在叛徒手中。其中,對楊將軍之死,負最主要責任的,應是程斌、張秀峰,張奚若、白萬仁和王佐華,他們,清一色都是抗聯戰(zhàn)士,是楊將軍的下屬、戰(zhàn)友,甚至有的還是楊將軍的左膀右臂。 程斌,是楊將軍手下一師師長,一路軍主力中的主力。 程斌初中畢業(yè),在當時,算得一個文化人。不久,他就加入抗聯隊伍,從軍之后一直跟隨楊靖宇將軍,很能打仗,算得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他對楊靖宇本人了解很深,了解到什么程度?據說一聽槍聲就知道是楊靖宇的。楊靖宇將軍對他呢,也很是了解,聽到槍聲,也知道是他。投降日軍后,在追剿楊將軍的過程中,程斌常常憑猜測就能知道楊將軍的大致去向,事后事實證明,了無差錯。據關東軍檔案記載,程斌投降以后,急于表功,獲得主子的重視,第一件獻給日軍的禮物,就是帶領日軍摧毀了抗聯的生命補給線——密營,讓楊將軍處于彈盡糧絕的死亡邊緣,疲于應付。 密營,是抗聯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宿營地,那兒儲存著糧食、布匹、槍械、藥品等抗聯戰(zhàn)士賴以生存的物資。密營是楊靖宇的獨創(chuàng),更是抗聯孤軍對抗日寇長達十四年不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程斌投降,出此謀略,給抗聯帶來致命一擊。 他給抗聯另一個致命的打擊,就是指導日軍,對付抗聯的夜襲。從此,抗聯處于疲于奔命的境況,最終被拖垮,被擊敗。過去,日軍追剿抗聯,白天可以堂而皇之的,可無論如何,也不敢在山林里過夜,怕遭抗聯夜襲。所以,抗聯白天和敵人周旋,斗爭,無論多么艱苦,晚上都可以喘息、休整、轉移、恢復。但程斌懂得如何對付抗聯的夜襲,帶著日軍部隊,敢于在晚上連續(xù)追擊,這使抗聯處境分外艱難,也是抗聯戰(zhàn)斗力大減的重要原因。
是程斌,一手導致了楊將軍的死。程斌后來在偽軍中官運亨通,一路高升,可以說,是楊將軍的血,還有抗聯戰(zhàn)士的血,染紅了他漢奸的頂戴,讓他達到權利的高峰。 張秀峰,是楊將軍的警衛(wèi)排長。15歲時,張秀峰就投奔楊將軍,成為他的部下。當將軍知道他是孤兒時,就著意照顧他,并對他說,我沒有孩子,你就是我的孩子吧。楊將軍軍務之余,手把手地教他讀書寫字,并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十分細心。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將軍視為兒子的人,在楊將軍最艱難的時候,偷偷拿走楊將軍的機密文件,還有抗聯經費,投降日軍。從而使日軍知道楊將軍具體位置,很快縮小了對將軍的包圍圈。 前兩個漢奸,把將軍逼上絕路,逼上死路。而后面幾個,則是直接殺害將軍的兇手,手上沾著楊將軍殷紅的鮮血。 楊將軍直接死因,是被機槍掃射而致。根據后來史料證實,將軍死后檢查,除了左腕被打斷外,其余地方沒有致命傷,不足以殞命。致命傷在腹部,一排彈洞,幾乎將將軍攔腰打斷,均為機槍掃射。 這個掃射楊靖宇將軍的機槍射手,就是張奚若,原抗聯一軍一師的著名機槍手,幾乎彈無虛發(fā)。據后來張秀峰回憶,事后慶功宴上,張奚若曾夸耀,自己一個點射,齊排的子彈射在將軍腹部,將軍頓時倒地,鮮血染紅白雪。 也就是這個張奚若,和副射手白萬仁、彈藥手王佐華,三人一起,毫不猶豫地鍘下楊將軍的頭顱,送去報功,希望得到日軍封賞。 殺死楊靖宇將軍,在日軍面前,實在是立了大功。但,在中國人眼中,簡直是不齒人類;在華夏歷史上,更是罪人,是不可洗刷的漢奸賣國賊。 多少年后,鳳凰臺采訪東北的民眾,來到抗聯曾經為之流血奮斗的地方,有一個老人對記者講起程斌投降的事情,仍然清晰如昨:程斌開始時,面對敵人的勸降,態(tài)度非常堅決,拒不投降,并且當場還槍斃了幾個傾向于投降的人,警示部下,敢有此議,與之同罪。但是,隨著抗聯處境的艱難,隨著日軍的瘋狂逼近,他動搖了。也就在這時,日軍想出一法,一聲令下,將他的親人全部捉去,關押起來。然后,讓他大哥去勸降,一次沒成,二次去時,他大哥質問他:“你是要抗日,還是要媽??? 程斌回答得很干脆:“要媽!”說完,當天,他帶著部下就下山投降了,做了漢奸。 他的一師,隨著投降的有一百多人,組成“程斌挺進隊”。這個挺進隊,成為日軍對付楊靖宇將軍的殺手招,而且,確實如他們所愿。 很多人覺得,程斌是個漢奸,十惡不赦??墒牵莻€孝子,還是有些人性的。這種看法,是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看到了浮在本質上面的假象,而沒有深入內層,沒有透過現象看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本質是,程斌當時動搖了,面對艱難處境,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但是,他要給自己的投降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也就是一個很體面的臺階,做為遮羞布,以免大家用手指戳他的脊梁骨。而孝順,在他看來,是一個很好很好的臺階和說辭。于是,他大搖大擺地撲進日軍懷抱,去干傷天害理的事情,而毫無愧色,不知羞恥。 楊靖宇將軍犧牲遺容 中國古人說過,自顧忠孝難兩全。當兩者相矛盾時,理所當然,取其重者大者可也。從這一點來說,對國家,程斌不忠,是漢奸;對母親,程斌也未必孝,屬于逆子。 程斌投降后,他母親非常生氣,拒絕和他相見,等于沒生這么一個漢奸兒子。他的老外婆知道后,更是難以忍受,活活氣死。死前,老人家撐著最后一口氣囑咐家人:“生不用賊養(yǎng),死不用賊葬?!比缓?,含恨而終。程斌沒敢回去送葬,更別說叩頭燒紙盡孝了。而且,投降日軍之后,至死,他也再沒有回過故鄉(xiāng),沒有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他知道,故鄉(xiāng)那塊土地,已經不再愿意收留他這樣一個骯臟的魂靈了。 他,給這塊充滿血性的土地,帶來了恥辱。 在楊靖宇將軍死后,那群圍剿楊靖宇將軍的兇手很高興,他們組織在一起,特意拍了張照,以志紀念。程斌臉上掛著笑,卻站在人群后面,細細觀察他照片上的臉色,并不是特別舒暢的樣子。我想,此時,他大概已經知道,自己也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已經隱隱開始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擔心了吧。 楊靖宇將軍犧牲遺容 日軍投降之后,自顧不暇,更不可能保護他了。這個日軍的棄兒,過街老鼠一般,四處躲藏,惶惶不可終日,決定出逃。在逃往關內前,他特意找到他的那幾個臭味相投的朋友,聚攏在一起,非常傷感地說:“我們混人,沒有混成人;混鬼,也沒有混成鬼?!逼鋵?,從投降日軍那天起,他就成了鬼了,而且鬼得非常徹底,鬼得無與倫比。然后,他一再囑咐那幾個人,以后不要再相互來往,甚至不要通信,以免被人發(fā)現,揪住尾巴。他以為,如此就可以逃出生天,就可以逃脫歷史的懲罰。解放后不久,他就在北京被人認出,并被抓獲,在承德審判后被槍斃。 張奚若在擊斃楊將軍后,只在酒筵上醉后夸過一次口,以后,閉口不談,甚至日軍的獎賞也沒敢要。事后,他復囑咐白萬仁與王佐華,不要承認楊將軍是他們打死的,要說,就說楊將軍是自殺的,和他們毫無關系。楊將軍在東北民眾中,享有極高威望,他們知道,一旦東北人民知道真相后,是饒不了他們的,他們也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也是一直以來,史學家認為楊將軍是自戕的一個主要原因。 解放后,張秀峰、張奚若、白萬仁、王佐華都進了監(jiān)獄,為他們當年的罪惡,接受了法律給予的懲罰。 硝煙散盡,塵埃落去,死去的,有的留名千古,有的遺臭萬年;活著的,也已白發(fā)斑斑,仍在咀嚼著當年的苦澀記憶,仍沉浸在冰冷的往事之中。 八十年代時,當有記者采訪還在服刑的白萬仁時,白萬仁蹲在地上,搖著花白的頭發(fā),痛苦地道:“我們這幫人呀,其實自己都知道,不得好死,像我打一輩子光棍,蹲半輩子監(jiān)獄;王佐華也打一輩子光棍,還在監(jiān)獄里,這都是報應?!毖酝庵?,做了壞事之后,自己時時都知道,懲罰遲早會來的,只是不知道在哪一天到來而已。 原來,當叛徒,也并不是很舒心的,也時時在等待著懲罰的利劍斬下那一刻,整天膽戰(zhàn)心驚的,沒一天安生。那么,同樣知道有一死,為什么當初就不選擇站著死,硬氣地死,死個人樣子呢? 這些,他們沒說,只有歷史替他們說。于是,歷史,就毫不留情地把前者定為民族英雄,供后人膜拜;把他們,則理所當然地定成了叛徒、漢奸,切齒痛恨。不知道他們聽到后會怎么想,是否痛苦過,后悔過。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人,和楊將軍的死有著密切關系的,就是偽牌長趙廷喜。他在坡上砍柴,遇見饑餓疲勞的楊將軍,就勸將軍:“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對投降的人不殺頭的?!睂④婇L嘆著說:“我是中國人哪,不能作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咱們中國就完了?!?/span> 趙廷喜答應給將軍弄糧,可是回去后,馬上將將軍的行蹤報告了日軍。 處于絕境的將軍,沒有用慷慨激昂的話宣誓,而是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道出自己堅持不懈的原因。真是話出肺腑,才更見得他的偉大,他的高尚。也真是這樣的對比,才更見得那些叛徒漢奸的卑鄙和可恥可恨。 有人說,楊將軍死前最后一句話是:“這些天我遇到的怎么盡是這號中國人啊?”他的話里,有一種傷感,有一種無奈,也有一種孤獨。由這句話里,我們可以想見,將軍死前,心情是何等的沉重啊。而我們后世的中國人,聽了這話,更多的應當是一種驚醒,是一種當頭棒喝。 做人啊,有時,是偉大,還是渺小,往往就在一念間。 —END— 《思與遠方》:靈魂的詩和遠方 原創(chuàng)作品刊用 請與思與遠方或文作者聯系 《思與遠方》學習平臺 主編:曉風 以文載道 以文會友 以文化人 堅持真實 嚴實 樸實的風格 不嘩眾取寵 不粗制濫造 不追名逐利 長按二維碼關注《思與遠方》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