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曾說:“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么辦,就要研究四書。”今日,我們摘選15句儒釋道經(jīng)典,若能背誦下來,必定會受益無窮。【白話】做事不要圖快,不要只見眼前小利。如果只圖快,結果反而到達不到目的;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評析】生活就像掃地,你若急躁,便塵土飛揚;你若平心定氣,則萬事通透。做事如果不先加以周密的思考而只貪圖快速,反而會更慢,甚至可能失敗。做人也不能只貪圖小利、小恩小惠,只有真正胸懷寬廣、心懷大志的人,才會離成功更進一步。如果只為了貪圖眼前的小利而放松警惕性,那么就很難做成你所期待的大事業(yè)了。【白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評析】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應該好好想想,這其中有哪些問題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應該負哪些責任。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與弱點,再盡最大努力去改變它,那么,自己就能越變越好,越變越強!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成長。3、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白話】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評析】中國文化的根本,就是“中和”二字;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最高追求,就是入中和之境。中正做人、中庸處世、圓融調(diào)和、低調(diào)謙和,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白話】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評析】一個人在沒有人監(jiān)督,自發(fā)自愿保持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在能做各種壞事可能性的情況下,不做壞事,在不能做各種好事可能性的情況下,仍然做好事,這就是慎獨。慎獨的人,敬畏的是自己的內(nèi)心。【白話】處在尊貴的位置上不要驕傲,處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憂慮。【評析】成大事者,不會因為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志向;不因外物改變自己的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環(huán)境、地位如何變化,初衷不會改變,依然義無反故的朝著自己的目標方向前進。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jīng)》【注解】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評析】萬事積于忽微,量變引起質(zhì)變。要成就大的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就最不簡單。每天登高一點點,不久后,就可以被別人仰望。2、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注解】全社會的人都稱贊他,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評析】外界對自己的評判總是變動不居的。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人,能時時保留著自己的獨特想法,不為外界干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自我。3、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之敝。——《淮南子》【注解】逞強軍隊一定會遭滅亡,如同堅硬的木材容易折斷,堅固的皮革容易開裂一樣,堅實的牙齒就比柔軟的舌頭先壞落。【評析】道家認為,萬事萬物沒有絕對性:弱,能勝強;柔,可克剛;靜;能制動。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是卻能夠擊穿最堅硬的巖石,這就是柔弱可以戰(zhàn)勝剛強。大風來的時候,堅硬的樹干會被刮斷,而柔弱的小草卻能幸免。我們身邊那些飛揚跋扈,一味剛強的人,一般都沒有什么好下場。4、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物有所通。——《列子》【注解】天有他的短處,地有她的長處,圣人有犯錯誤的時候,萬物也有不安分的時候。【評析】這句話是提醒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一味迷信權威。我們常常會因為某個權威人物的結論就放棄了思考,放棄了思辨,造成我們總是在一個思維的牢籠里跳不出來。獨立思考,才更容易打破牢籠,實現(xiàn)心靈和智慧的升華。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jīng)》【注解】想關掉,就得先打開;想削弱,首先要強化;想要廢除,就要先興旺,想要奪取,就得先給予。【評析】事物總是在兩極來回循環(huán),給予不一定是好事,剝奪也未必是壞事,好的會變成壞的,壞的會變成好的。與“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同樣的道理。1、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jīng)》【注解】不對一法有所執(zhí)著,心中一絲不掛。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對一切萬有的真相了了分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會產(chǎn)生恐怖。【評析】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春花秋月本無情,夏風冬雪亦無義,倒是人心偏有意。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切煩惱都不過是心的掛礙而已。2、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六祖壇經(jīng)》【注解】佛,不在遠處,就在你我的心中。頓悟之時,覺醒之時,便是見佛之時。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間。【評析】由此可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我們要從自心中去頓見真如本性。3、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jīng)》【注解】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經(jīng)上??!世間法皆是佛法。【評析】南懷瑾曾說:“并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里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chǎn)業(yè)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沒有違背,并沒有兩樣。”只有不執(zhí)著相,我們的煩惱也隨之而去。重要的是,要把佛法的經(jīng)義理解清楚,把佛法應用到生活中,所謂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jīng)》【注解】人之一世所做的惡念惡事有意無意所做的,都是由于貪心癡迷心嗔恨心,都是一件件惡事,一句句惡語,一個個惡念所聚集,只要發(fā)誠意以棄往日所有之過,便可重新為人,回頭是岸。【評析】佛教各宗行懺悔儀式時,必唱誦此懺悔偈文。佛家認為,貪嗔癡,就是人痛苦、煩惱的原因。不管生活富裕,還是貧窮;不管是工作順利,還是不如意;不管是身體健康,還是身患絕癥;不管是老板,還是打工者;不管是獨身者,還是已婚者,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各自的痛苦煩惱。擺脫煩惱,消除惡業(yè)最好的辦法是懺悔。懺悔的重點是發(fā)心改過自新,后不復造。止惡向善才是真懺悔,才能真正減輕乃至消除惡業(yè)。如佛所說:“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5、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jīng)》【注解】雖然知道的東西很多,可是假如只是知道而不修行,還和不知道是一樣的。就好比聽人講菜單,說這個菜怎么樣,那個菜怎么樣,自己一口也沒有吃,到底是不會飽的。【評析】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道理自己都明白,但是經(jīng)常是左耳進右耳出,道理明白,不去落實,道理明白,沒有工夫,道理明白,不能實證,那自己就還是凡夫一個,煩惱重重,其實這又怪得了誰呢? 做好任何事情的關鍵,不在于貪多,在于精、在于努力、在于實踐。在實踐中,修言、修身、修心、修德,不僅決定你前行的道路是否順暢,還決定你未來生活的層次和高度。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chuàng),作者耕農(nó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