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的故事 2015-08-20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jié)”。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遠古時代的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一種精神寄托、人類的向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后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下面就介紹一下與七夕息息相關”牛郎織女“的故事。 —————————【中國式愛情傳說:牛郎織女的動人愛情】————————— 初秋晴朗的夜晚,深邃蒼穹上璀燦的繁星,總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 人們坐在庭院納涼時,舉頭望著星空,時常會給孩子們講起牛郎織女的動人愛情傳說。這個傳說源于何時,內容是什么,歷史上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版本。千百年來,民間藝人經過反復加工,長期口頭流傳,終于形成了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孩子父母早逝,跟著哥嫂一起生活,他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常虐待他,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后來,哥嫂逼著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舊的房子,一頭老牛,讓他自立門戶。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間破房內。 牛郎是一個英俊的青年,但由于家貧,一直未能娶親。有一天,牛郎趕著牛走進了一片茂密的樹林,這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他告訴牛郎,天上的織女和別的仙女要到銀河里去洗澡,讓牛郎趁仙女們洗澡的機會,把織女的衣裳拿走,這樣就可以讓織女做他的妻子了。 那一天,牛郎果然見到九個美麗的仙女駕著祥云落在河邊的草地上,然后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里,她們一邊沐浴,一邊在河里嬉戲玩耍,笑聲傳出很遠。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看得入了神,他悄悄地沿著樹叢走過去,輕輕拿走了織女的衣裳。 天近午時,其他仙女紛紛穿起五彩霓裳,駕著祥云而去,唯獨找不到衣服的織女留下了。這時,牛郎從樹后走出來,請求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便脈脈含羞地點了點頭,跟牛郎一起回了家。 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后,男耕女織,互敬互愛,生活幸福美滿。兩年后,織女生下一兒一女。但是那頭老牛卻不行了,臨死前叮嚀牛郎說?押“我死后你把我的皮留下來,遇到急難時就把牛皮披上,它會幫助你的?!崩吓?/span>說完就咽了氣。牛郎夫妻倆含淚剝下牛皮,將老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原是玉皇大帝的女兒,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王母娘娘得知織女私自下凡游玩,并跟凡間的牛郎成親后,十分震怒,便命令天神下界,把織女抓回來。天神下界恰好牛郎不在家,他們拉起織女就走。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也不見織女洗澡的銀河,原來銀河也被王母娘娘施法力搬到天上去了。 兩個孩子哭著要媽媽,牛郎悲痛中突然想起老牛的叮嚀,立即披上牛皮,用籮筐挑起兩個孩子去追織女。他一出門就身輕如燕地飛起來了,越飛越快。穿過團團云層,越過燦爛群星,不知走了多長路程,銀河已在眼前。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孩子們也在招手喊媽媽,牛郎心中大喜。 這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用力向銀河一劃,清淺的銀河立刻變成了萬頃碧波,牛郎再也飛不過去了。肝腸寸斷的織女和挑著一雙兒女的牛郎,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從此,這對有情人只能隔河相望,卻再也無法生活在一起,這條河就變成了“天河”。 見不到牛郎和孩子們,織女生氣地將梭子一甩,就變成天上的梭子星,牛郎和織女也就變成牽牛星和織女星。牛郎因為挑著兩個孩子,所以兩邊又各有一顆小星。牛郎織女遙望對泣的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間無數只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于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 天長日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牛郎織女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人們傳說,每逢農歷七月七,天空中很少見到喜鵲,善良的喜鵲都到天上給牛郎織女搭鵲橋去了。還有人說,這天晚上夜深人靜時,在葡萄架下還可以聽見這對情侶親密地交談呢。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除了七夕節(jié)牛郎與織女的耳熟能詳故事,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的傳說故事還有哪些呢? —————————————【中秋佳節(jié)與嫦娥奔月】—————————————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查看原文<< 關于中秋佳節(jié)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擴展資料: 中秋傳說 1、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2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獵的時候,在一棵月桂樹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樹為媒,結為夫妻。 到了帝堯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同時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也開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堯命令羿將鑿齒處死在疇華之野,將九嬰誅殺于兇水之上,將大風戰(zhàn)敗于青邱之澤,射十日,殺死猰貐,將修蛇斬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豨。萬民歡喜,擁戴堯為天子。 后來,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后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離開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于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羿聽說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為二人的真誠所感動,于是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下界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據說民間有好多人都曾經聽到羿與嫦娥在月桂樹下竊竊私語呢。 關于中秋節(jié)除了嫦娥奔月還有的幾則傳說 小草根學歷史 發(fā)布時間:18-09-2613:59. 說中秋節(jié),就想到明月、嫦娥、吳剛和玉兔這些人物、角色,和他們傳世的故事。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tǒng)中秋節(jié)日的民俗故事于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 “月宮鏡”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典型品項。鏡子是生活中端正、整飾儀容的必需品,鏡子的鑄造和鏡上的裝飾畫又是工藝科技和文化內涵的表現。傳統(tǒng)故事傳說被鑄入銅鏡背面裝飾畫中,“月宮鏡”傳播著中秋月亮的故事。 “月宮鏡”有著圓形或類似圓形的外型,光照似明月 ,造型大氣,充滿泱泱活力,文飾風格洋溢大唐盛世的風采,盛唐氣象萬千“溢于鏡表”。大家閨秀,“開匣見明月,持照如嫦娥”。 千秋銅鏡 瑤池有月 在唐玄宗之朝,君臣間賜鏡、獻千秋鏡形成宮中風流韻事。君臣士子“鑒之以明節(jié)”,明達古今鑒善惡。唐玄宗的誕辰八月初五日稱“千秋節(jié)”。宋人《文苑英華》卷一○五紀,八月五日花萼樓賜百官明鏡,并錄鏡賦多首。 “千秋鏡”中就有“月宮鏡”。玄宗游月宮故事流傳極廣,唐代多部筆記小說都有記載,到了后世以戲曲的形式搬演流傳 。 千秋鏡“雖大小而殊,致必規(guī)圓而相似”,象征著一輪圓月。制作考究,而且都是最好的工匠鑄造,“考工垂典,匠人有作,或鑄或镕,是磨是削”,閃閃鑒光。賦云:“提握見重,光芒未歇,若清潭之無比,類瑤池之有月”。 從唐代“月宮鏡”的文飾可以一應對照到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的角色??梢姡星锕?jié)傳說神話故事,應該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流傳。 中秋節(jié)傳說故事的起源 中國從三代就有秋天的祭月大典了?!吨芏Y》云:“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書《國語》云:“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惫糯涝率蔷蹙词绿斓兀孕薪袒奈幕憩F,古代社會的政治教化源自對天地常理的體悟。 到了唐代,已經將“中秋節(jié)”定為節(jié)日,唐代文學“詠月詩”中也有許多月宮、桂、蟾蜍、玉兔、嫦娥的元素。那么,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故事起源于何時呢? 嫦娥奔月 唐代李善《文選.祭顏光祿文》中,寫月中嫦娥:“涼陰掩軒,娥月寢耀?!薄段倪x注》云:“姮娥(嫦娥)掩月,故曰娥月。周易、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睆纳衔目磥恚吨芤住?、《歸藏》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也就是早在三代就有了。 西漢劉向編著《淮南子.覽冥訓》中,同時出現后羿和嫦娥(姮娥 ),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敘述:“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 吳剛伐桂 吳剛伐桂,一般多認為是唐代流傳下來的故事。而說到月中有桂樹最早的記載在西漢時代就有。 《太平御覽》引西漢《淮南子》記載:“月中有桂樹”。晉代的著作中也流傳著月中仙人桂樹的傳說,如晉代虞喜的《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后生焉?!保ㄒ姟短接[》卷四〈天部四.月〉)。 唐人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集 《酉陽雜俎》卷一〈天咫篇〉記錄,月中有神奇月桂樹,高五百丈,隨創(chuàng)隨合。據傳有漢代西河人吳剛,修仙道犯了過被師父罰到月宮砍桂樹。《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玉兔搗藥 漢代的經籍中就有月中兔的說法,西漢劉向《五經通義.體調番》說到“一月中有免與蟾樵”。傳說玉兔在月中搗藥, 晉代傅咸 《擬〈天問〉》就是這么看:“月中何有?玉兔搗藥?!?/p> 在唐代,玄奘所譯的《大唐西域記》里記載兔子升天的情節(jié)。劫初時西域烈士池西林野中,有三獸,狐貍、兔子和猿猴共處。三獸雖異類卻情深意密、相處融洽,天帝為了考驗他們,降靈應化為一饑乏老人求助。狐貍和猿猴都找到了食物,而兔子卻找不到食物濟助老人。老人說兔子并非真的有志一同、相和無間。聽到這話,兔子決意跳入熊熊火中獻身,以彌補自己的拙劣不足。天帝受到感動,把玉兔放到月輪上,以傳其事跡于后世。從此以后,月中就有了玉兔。 有詩云: 千秋有夜千秋月, 秋月代代待何人? 歲老秋月不常好, 何處中秋長月明? ”花容壁影相映紅,相知結緣,前世良緣今生定共結白首,所有的繾綣情戀,相知相訴生生世世,所有的人間情音“?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中元節(jié)】—————————————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也稱“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jié)”。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上元節(jié)是人間的元宵節(jié),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查看原文<<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重陽節(jié)的來歷與故事】————————————— 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jié) 倍思親。"那么重陽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jié)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查看原文<<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 三月三與上巳節(jié) “二月二過三月三,薺花黃遍穿單衫……”這是清代常州著名詩人洪亮吉運用民謠作詩的即興吟詠。在古代,農歷三月初三是“上巳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修禊日”。唐代此節(jié)與“春節(jié)”、“中秋節(jié)”齊名為年度“三大節(jié)日”之一。此俗沿襲至辛亥革命,以后保留了一些踏青、游春、祭祀等民俗并與相近的“清明節(jié)”合并外,這個具有濃郁水鄉(xiāng)風情的“上巳節(jié)”便慢慢地被人們淡化和遺忘了。>>查看原文<< |
|
來自: 世界從何而來 > 《故事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