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 去橘紅,加炒枳殼9克,破滯寬胸以止痛;去杏仁,加全瓜蔞。酌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 17.胸脅氣滯益重者 去橘紅,加炒枳實9克,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 更重更痛者,去橘紅,加炒青皮6-9克或鵝枳實6克。 18.肝郁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 去橘紅,加佛手片6-9克,疏肝理氣以止痛。 19.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 去橘紅,加香櫞片6-9克,舒肝以開胃。 20.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去甘草,加炒白術9克。酌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烏賊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沖) 21.肝胃病(如慢性肝炎) 加廣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蓮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縮砂仁9克,赤丹參15克、軟柴胡9克、焦山梔3-5克。 22.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 去杏仁,加全瓜蔞9-12克,化痰利氣以寬胸。 (按:此為仲景法,小陷胸湯和治胸痹心痛方用瓜蔞) 23.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 去杏仁,加瓜蔞皮9-12克,利氣以除壅。 24.咳唾痰涎,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 去杏仁,加炒蔞仁9-12克,利痰遂飲以寬胸。 (按:時珍曰:栝蔞,古方全用,后世乃分子、瓤各用。明《摘玄方》用栝蔞仁一兩,文蛤七分,姜汁為丸治咳痰不止) 25.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 去杏仁,加郁李仁9-12克,清肺潤腸以利便。 26.月經(jīng)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 去杏仁,加炒桃仁9-15克,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jīng)。 27.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 去法半夏,加姜半夏6-9克(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 28.腎寒腰痛者 去首烏,加上肉桂3克。酌加炒杜鐘12克、川續(xù)斷15克、骨碎補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腎寒而膀胱熱澀者 仍用首烏,另當去甘草,加建澤瀉9克,去干姜,加北沙參30克,焦山梔3克。 (按:以上28種變化為常見疾病之加減化裁,主要是示人以法,臨證診病當須靈活應用,不可膠柱鼓瑟。此28種變化是筆者根據(jù)書的描述進行總結而出,書里并沒有說只有這些變化。28種變化之中筆者亦有不甚明了之處,鑒于水平有限,按語或有不當,僅作本人讀書筆記) (又按:有老中醫(yī)習慣把藥物寫成三個字,如澤瀉,寫成建澤瀉,肉桂寫成上肉桂,為的是開方書寫工整而已。) 氣滯重者,常改陳皮為枳殼、或佛手、或青皮,以增強利氣之力。 胸滿痞悶者,改杏仁為全瓜蔞。 凡中土不健、升降紊亂導致心火不能下潛,腎水不能上濟,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呈現(xiàn)上熱下寒者,常改首烏為黃芩炭。 如系血分有熱,常改首烏為生地炭。 中、下寒濕明顯,改首烏為肉桂。 主方以黃芩易杭芍,加龍骨、牡蠣,則平膽而降濁,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則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nèi)傷雜病,且療效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機相同或相近,雖病癥病名不同,治可相同,異病同治也。而內(nèi)傷雜病,多臟腑功能失調(diào),升降紊亂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機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亂,均當復其升降之常;而復其升降之常的關鍵,重在調(diào)理脾胃。下氣湯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diào)肝腎心肺,切中內(nèi)傷雜病之主要病機,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內(nèi)傷雜病,既穩(wěn)當而效可觀。 麻瑞亭云:“一張藥方,恰如其分地變動一二味藥,能使原方發(fā)揮不同的治療作用,猶如‘發(fā)千鈞之矢者,一寸之機也,撥斛斤之舟者,一楫之木也’一樣。此乃下氣湯對多種疾病奏效之微妙所在也。” 麻瑞亭業(yè)醫(yī)60余年,愈疾無計,主要取法于黃元御醫(yī)術,得力于下氣湯之靈活加減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臨床實踐,又靈活變換原方兩味,以之治諸內(nèi)傷雜病,醫(yī)跡卓著,則既是對黃氏醫(yī)術之繼承弘揚發(fā)展之明證,亦是異病同治大則之具體實踐與發(fā)揚,此乃麻瑞亭醫(yī)術之精蘊特色。 麻瑞亭六十余年的醫(yī)療實踐證明,以下氣湯治某些危重疾患,療效較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癥,亦可減輕患者之病痛,延緩其踏人冥途之時日。下氣湯雖不能盡愈諸疾,然仍不失為治療內(nèi)傷雜病之良方。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氣湯而治百病,當用則用,不當用則另用他方,以脈癥為轉移,此即善用與好用之別。 后記 麻瑞亭老先生善用的降氣湯及其28種變化之法全部介紹完畢。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介紹麻老先生的這個獨門絕技并非讓大家以后全開下氣湯,我們可以參考學習借鑒。本文參考書籍為《麻瑞亭治驗集》這本書,作者應該是麻老的傳承人。順便說一句麻瑞亭老先生的《醫(yī)林五十年》是1982年麻老親自寫的,1986年出版,這本書沒有提到這個下氣湯及其種種變化,其他內(nèi)容這兩本書幾乎完全一致。 |
|
來自: 閣水施環(huá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