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洛陽紙貴”,講的是西晉年間有個大文豪,叫左思。他寫了一篇名動天下的文章《三都賦》,引起人們的追捧,達官貴人們?yōu)榱藸幭鄠鞒@篇文章,竟然把都城洛陽的紙給買的供不應求,造成短時間內洛陽紙貴的現(xiàn)象。 無獨有偶,在北宋年間的汴梁,也發(fā)生了一件“百金不許買一枚”紙的故事,但與西晉不同的是,洛陽紙貴是因為左思的三都賦,人們稀罕的是文章;而“汴梁紙貴”,則單純就是“紙”的價格昂貴,竟然達到百金難買一張紙的地步。 這種紙,就是史上鼎鼎有名的澄心堂紙,中國古代書畫用紙的巔峰之作。 《三都賦》 一、澄心堂紙是南唐后主李煜命人創(chuàng)造的,澄心堂實際上是李煜用來存紙的地方,高超的造紙工藝和紙張質量,是其被廣為追捧的基礎如果文字和紙張也有一個社會的話,那么澄心堂紙,一定是這個社會中的貴族。在中國古代士農(nóng)工商的階級劃分中,工匠只在最底層的商人之上,而普通的紙,則大都是由這些出于社會下層的匠人們所造出來的。 但“澄心堂”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是由一位皇帝特意下令,在全國篩選技術過硬的匠人,然后在皇家的支持下,皇帝本人的親自監(jiān)督下所造出來的紙。 李煜畫像 更關鍵的是,這個皇帝還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做皇帝不靠譜,但做詩人很厲害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就是那首“春花秋月何時了”的作者。 根據(jù)宋代學者程大昌的《演繁露》記載說:
這種世俗權力與文化大拿的雙重加持,讓澄心堂紙一面世就身份高貴,甚至由此而形成一個對于澄心堂紙的認知分歧。 有一部分研究澄心堂紙的人,認為這種紙是由特殊的材料和方法造出來的,獨一無二的紙,每一張都是一樣的。 但也有另一部分認為,所謂的“澄心堂”,并不是紙的名字,而是皇帝用來存放紙的樓閣的名字,那么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的話,皇帝可能只用一種紙,澄心堂之中存放著很多種類型的紙張,但因為其都是質量絕佳的精品,所以被統(tǒng)稱為澄心堂紙。 實際上從這里就不難看出,兩種說法的區(qū)別就好像是現(xiàn)在手機里的華為手機和華為折疊版手機一樣,認為澄心堂紙只是一種紙的名字的,就是將其當成是一個固定的產(chǎn)品。 而認為澄心堂紙應該是某一類高等級紙張的總稱的,應該是將其當成了一個品牌,類似于全聚德,肯德基之類的。 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澄心堂”三個字,在時間的推動下,隱隱成為了好紙的代名詞,實質上具有了一種品牌的效果,在紙的江湖里獨領風騷。 二、宋代文人對于澄心堂紙的追捧,促使“澄心堂”這個品牌廣為傳播,并成為其品牌效應傳播的“自來粉”【北宋】蔡襄? 澄心堂帖尺牘 但是光有品牌效應還是不夠的,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酒香也是怕巷子深的,一種商品不管本質上的材料,做工如何優(yōu)異,如果沒有好的宣傳手段,其知名度往往是有限的。 尤其是像一些奢侈品之類的東西,品牌的傳播范圍,可以說直接決定其銷量和珍貴程度。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現(xiàn)代社會中各種名貴的“包包”,如果沒有知名的品牌效應,恐怕也難以買上高價。 澄心堂紙,作為一種名貴的書畫用紙,其本身的質量自然不用多說,但除此之外,能夠在歷史上廣為流傳,被許多文人墨客,皇帝大臣們所鐘愛,自然也跟其品牌效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現(xiàn)代商業(yè)行為中,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則有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廣告,通過大量的廣告將其知名度傳揚出去。 古代自然也是一樣,但受限于時代條件,宋代時期中國古代的各種資訊信息,交通情況都比較閉塞,想要為商品打出知名度,比現(xiàn)在可難多了。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做廣告最快的辦法就是名人效應。 宋代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個特殊的時代,不僅商業(yè)行為極度發(fā)達,而且由于過分的重文輕武的政策,促使百姓們對于那些有“文名”的士子文人的追捧,比之今天的追星毫不過分。 比如著名的奉旨填詞的柳三變,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
可見民間對于文人的追捧。而澄心堂紙之所以能在大宋打出名聲,與兩位大文學家,詞人的搭理推崇,是分不開關系的。 這兩位就是寫出“醉翁之意不在酒”酒的歐陽修,以及大詩人梅堯臣。他們不僅將澄心堂紙當成是一種珍寶,其中梅堯臣還費勁心思的想要還原澄心堂紙的制造工藝,可謂是情有獨鐘。 在大詩人和大詞人的引領下,澄心堂紙不但被更多的人所看到,而且還成為一種文人士子間的潮流,算是初步建立了品牌效應并得到傳播。 三、文人們對于澄心堂紙的追捧,除了是其本身的價值所決定外,也是澄心堂紙所蘊含的歷史人文氣息所引發(fā)的以前影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之中,有個橋段是和珅收了一對珍寶的古董瓷器,他為了抬高價格,故意將其中一個給摔碎了,這樣一來反而使另一只成為孤品,價格更高。 澄心堂紙的珍貴之處,除了其本身的造價高昂和士大夫們追捧造成的品牌效應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它逐漸成了“孤品”。 梅堯臣在給歐陽修的詩文中說:
大概是說當年李煜還活著的時候,這紙就百金難求,現(xiàn)在價值更貴重了,你卻送我兩張。我沒有你那么有才,根本不舍得在這么昂貴的紙上寫詩作畫,不得不放在柜子里藏起來小心看護,每天還得放著家里小孩給我弄壞了,每次心說我今天一定要把它用了,拿起筆的時候卻又舍不得,只好看著遠處的風景惆悵。 把一張紙看得如此重要,正是因為世間再也找不出一個李煜來造紙,原版的澄心堂紙成了孤品導致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后代的人沒有澄心堂紙可以用,實際上經(jīng)過宋代的揚名之后,澄心堂紙逐漸成為名貴的書畫用紙,很多人都曾復原過其工藝,造出新的澄心堂紙。 但一來這種紙的造紙工藝,是南唐皇室珍藏,在北宋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之中,很多工藝都失散了,后人只能在此基礎上想辦法復原工藝,這種復原就好像今天人們重建各種文化遺址一樣,固然技術上或者說其他方面比之原來可能更好,但畢竟是去了原本的意味。 另一方面,也跟澄心堂紙的出身有關,作為南唐后主李煜親自參與創(chuàng)造的一種紙品,除了本身的實用功能之外,它還帶著一定的歷史意味。 對于民間來說,原本的澄心堂存紙,再怎么說也是皇帝專用的紙,自己能擁有這樣的紙,不僅是在與歷史對話,也仿佛在繼承李煜在文學理想和家國天下之間矛盾的情懷,這種獨特的歷史人文韻味,促使澄心堂紙從單純的書寫工具,變得帶上了一絲文化氣息。 更重要的是,南唐滅亡,李煜死了。后世雖然能夠復原澄心堂的造紙工藝,但這些紙沒有皇帝參與其中,與最初的那幾十張,甚至幾張澄心堂紙,根本不是一回事情。 這種包含著歷史的人文氣息,是澄心堂紙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 四、結語作為中國書畫用紙的巔峰之作,澄心堂紙之所以能在古代受到追捧,首先當然是其高超的制造工藝所決定的,但這并不能讓它達到“百金不許市一枚”的珍貴程度,實際上讓歐陽修和梅堯臣等文人士子們花費一百兩金子,也要買一張的。當然不止是紙,更是澄心堂紙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 但是反過來,這種文人對于澄心堂紙文化意味的追尋,促使澄心堂紙逐漸品牌化,并被后世的人們所鐘情,最終成為中國造紙歷史上的巔峰之作。 參考文獻: 《宋史》 《演繁錄》 《避暑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