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 自由,是人類至死都在追求的珍寶,為此我們模仿夸父逐日,整日奔波,妄想抓到自由。但是否我們擁有的財富越多,就意味著我們離自由更近一步?沒人知道。 但是,《瓦爾登湖》可以給你答案,只要你靜心去翻閱它,每個人都能在梭羅的指導下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或許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但它確實就只有兩個字:簡單。 追尋自由前的生活1817年7月12日,亨利·戴維·梭羅降生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康科德鎮(zhèn)。梭羅是個法國血統(tǒng)的美國人,出生于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家庭條件良好,在康科德專校畢業(yè)后,他就讀于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yè)。 梭羅 1837年在哈佛大學畢業(yè)后,身邊的同學都在謀求高薪職業(yè),而梭羅也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開始找工作。 但他并沒有在大城市里尋找一份高薪工作,也沒有回家繼承父親的家業(yè),而是成為了公立康科德中央中學的一名教員。 或許他生來就與眾不同,追求自由的靈魂在這時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在那時,他可以自由地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儼然是個自由的人。1838至1841年,梭羅和哥哥約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學校。 但在此期間,二人遇到了一位讓人傷心的姑娘。1839年7月,17歲的艾倫·西華爾搬遷到了康科德鎮(zhèn),在那個人數(shù)不足萬人的小鎮(zhèn)里,艾倫結識了梭羅一家。兄弟倆都處在情竇初開的青年時期,二人都被艾倫所迷住了。 梭羅 好在二人性子平和且關系很好,并沒有發(fā)生沖突。這聽上去像是沈從文先生所寫的《邊城》,故事情節(jié)雖不完全相同,但結局都帶有悲劇色彩。 1840年哥哥約翰向艾倫告白被拒絕后,梭羅滿懷愛意地寫了一封告白信,結果也遭到了冷待。兄弟倆人心心念念的艾倫,最終嫁給了一名牧師。自此之后,梭羅再也沒有愛上任何人。 不幸的事仿佛都怕孤獨,總愛一起來臨。1842年,約翰在一條皮子上磨剃刀片時不慎將左手中指劃破,病菌蔓延后發(fā)展成破傷風,在醫(yī)療技術并不發(fā)達的19世紀,約翰在十天后不幸逝世。這讓梭羅幾近崩潰,一連三個月閉門不出。 繁世里獨自自由思考在人人都在外瘋狂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19世紀,梭羅卻獨自一人在屋子里深思,而獨處給予了他思想自由。或許他的肉體困于一間小屋,但他的精神已經(jīng)云游四方,去到了任何人都難以到達的無盡遠方。 梭羅的小木屋 叔本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而梭羅,或許就是在這三個月的獨處里,感悟到了獨處的真諦,真正達到了思想自由。而外界的世人卻只當他頭腦有問題。在那個紙醉金迷的年代里,仿佛不追求財富和物質(zhì),本身就是一種罪。 三個月過去,也帶走了梭羅對哥哥離世的大部分悲痛,在此之后,他為自己的摯友愛默生做了兩年助理。 實驗尋找答案或許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又或許是梭羅突然之間受到瓦爾登湖的感召,在簡單的準備過后,梭羅計劃孤身一人住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之中。終于,1845年7月4日,梭羅帶著向《小婦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奧爾科特借的一柄斧頭,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 油畫:《瓦爾登湖》 在機械化生產(chǎn)帶來社會高速發(fā)展的19世紀商品化時代,人人都忙于追求資本主義的物質(zhì)滿足,梭羅的選擇顯得格格不入。 他想弄清楚,是否資本主義的商品化社會就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家園?精神需求能否抵擋住物質(zhì)社會的沖擊?而人類又是否真的需要這么多財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帶著這些疑問,他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向瓦爾登湖請教答案,而這個實驗,一做就是兩年多。 發(fā)現(xiàn)真諦 自由即簡單
梭羅的小屋 生活在瓦爾登湖邊的梭羅深刻地明白了這個道理,悲哀的是只有他和一少部分人清楚,頗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在那里,他靠一己之力蓋了一所再簡單不過的小木屋,在房屋旁種植瓜果蔬菜。 一個人住的生活顯得有些冷清,起碼在鎮(zhèn)上其他人看來是這樣,但他們不知道,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會有地上跑的野兔,天上飛的小鳥,以及常常來偷吃的松鼠來拜訪這間簡陋的小木屋,里面的人會拿出自己收獲的玉米粒來好好招待它們,就像對待尊貴的客人。事實上,他們比人類客人更加可貴。 梭羅每天都要記賬,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在本子上一清二楚,數(shù)據(jù)是不會騙人的,他在別人眼里活得像個小氣鬼,甚至連稅也不肯交,為此蹲了一夜的監(jiān)獄,但他仍樂此不疲。 通過親身實驗,他深知人類并不需要很多錢財,過多的物質(zhì)反而成了累贅,要想追求自由的生活,我們唯一能懇求的就是'簡單'。聽來再容易不過,卻很難有人真正實踐。 木刻畫《瓦爾登湖》
他看人們放養(yǎng)牛群,牛在自在地吃草玩鬧,而人卻需要一刻也不放松地盯著牛,生怕哪只不小心走丟了,上帝才知道每一頭牛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君子使物,不為物役',但人卻成了牛群的奴隸,悲哀的是,大多數(shù)放牛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當自己過得比牛要好的多,也就成為了梭羅所謂的'他們的工具的工具'。 從某些意義上來說,梭羅和圣??颂K佩里筆下的小王子有些相似之處,盡管大多數(shù)人覺得他們八竿子打不著。 小王子面對制造不用喝水的藥丸以節(jié)省時間的商販說,我更愿意用這五十三分鐘,自在愜意地走向一口清泉。而梭羅也是這樣,他們都想在簡單的生活里尋找并走向那一口靈魂的清泉。 瓦爾登湖實景 融入自然,觸碰自由因為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居住的這段經(jīng)歷,梭羅還被一些人稱為第一個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這倒也不為過,他的確對大自然愛得深沉,他甚至將瓦爾登湖視為自己神圣的繆斯女神。在那里,他觀察草木花樹,動物和昆蟲,他可以花上一整天的功夫看兩只螞蟻熱戰(zhàn),并為此大為感動。 他愛旅行,卻從沒去過很遠的地方,但那沒關系,他可以從一顆小草看到這個山林的春夏秋冬,在一只奔跑跳躍的野兔上看到大自然的健美。 他可以自由地思考,隨便想些什么都不會有人干預。當然這也并不是浪費時間。炎炎夏日,他躺在小船上在河里漂流,并不劃槳,只美美地睡上一覺,任憑命運將他帶到任何一個地方。他是自然之子,享受著自然饋給他的自由。 不提倡模仿隱居1847年9月6日,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但他帶有自由思想的生活并沒有結束,他把它永遠記錄在了書本上,以供世人參考玩味。1854年,《瓦爾登湖》出世了,即使它當時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 瓦爾登湖實景 多年以后,困在物質(zhì)牢籠里的人們才留意到這本書,許多人'東施效顰',打算搬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但梭羅本人并不是要提倡人們隱居,他甚至反對人們這一做法,他注重的是生活自由,而不是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想要的是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追求自由并不固定在山林里,都市小鎮(zhèn)到處皆可,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身在無間,心在桃園'。 結語《瓦爾登湖》是梭羅思想的結晶,他給后人留下了太多啟示,馬丁路德金就從中有所感悟,一生都在為自由而奮斗。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找到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最后,要切記,自由,永遠與簡單相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