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說劉禪》里,有讀者評論,想讓我們聊聊郭嘉和戲志才,這里就以我個人的視角簡單評述一下。 首先,戲志才這個人物,根據(jù)記憶,在《三國演義》里應(yīng)該是沒有出場的,在《三國志》里,也基本都是和荀彧及郭嘉關(guān)聯(lián),為荀彧推薦的人才及郭嘉之前被推薦者,沒有具體事務(wù)表現(xiàn),實在沒什么好說的,就是因為早夭且和郭嘉并論才能被大家關(guān)注,在歷史上,就是一個被遺忘的人。 而郭嘉這個人物,身上最鮮明的兩個印象則是智謀無雙與英年早逝,前者讓人印象深刻,后者的戲劇性則讓人帶入情緒,從而使其成為三國時期魏國最受大眾關(guān)注的謀士。 事實上,郭嘉確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謀士。 首先是識人: 1、在袁紹聲名為天下先,且勢力占據(jù)大優(yōu)勢的局面下,認為其不能定霸王之業(yè),接著用行動踐行理念,去之,隨后就入仕曹操。 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 2、曹操征呂布的過程中,歷經(jīng)三次戰(zhàn)斗后,呂布守堅城不出,拖下去局勢不利,因為此時兵卒久戰(zhàn)疲乏,曹操地盤處于四戰(zhàn)之地,郭嘉急說: 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zhàn)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fù),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 果然,堅持到后面,曹操引水灌城,生擒呂布。 3、官渡之戰(zhàn),曹操與袁紹相持,知道孫策即將背刺,大家都很怕,而郭嘉來了句: 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dāng)扯?。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這個過于神奇,我甚至都覺得有點假,可能是郭嘉掌握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情報吧。 4、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在追擊袁尚、袁譚過程中連戰(zhàn)連捷,郭嘉判斷: 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 果不其然,之后袁譚和袁尚爭冀州,曹軍再出,冀州遂平,郭嘉之料敵于先,恐怖如斯。 5、曹操準備北征草原烏丸與袁尚,很多人憂慮劉備和劉表會進攻許昌,郭嘉又來了一次經(jīng)典判斷: 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后面局勢果然如郭嘉的判斷,劉表與劉備互相并不信任,并沒有北擊許昌。 其實,郭嘉判斷準固然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情,但更重要的點在于,他的判斷可以被曹操及其他謀士信任,并且依據(jù)此判斷進行軍事行動,這就非??膳铝耍阋宰C明其智謀是能夠得到眾人認可的。 然后,郭嘉非常厲害的一個點在于,視野廣闊。 三國時期,書籍都還主要是竹簡形式的,這種時代里的信息傳播基本都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 而郭嘉此人,上面的識人所言經(jīng)歷就可以看出來,南邊的孫策劉表,東邊的呂布陳宮,北邊的郭圖逢紀,其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這在那個時代,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讓我覺得其可能掌握了魏國的軍事諜報系統(tǒng)(注:猜測)。 不過,即使如此,其判斷也過于準確,一方面可能是其智謀,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史書只記載了其判斷準確的那些,判斷有誤的沒寫或者不知道,于是營造出這種局面,類似于現(xiàn)在的很多股神(注:陰謀論)。 不過郭嘉這些畢竟是正史記載的事跡,逼得讓我用猜測和陰謀論去解釋,才能驗證其表現(xiàn),可見其判斷之準確。 就算上面說成這樣,郭嘉最為人稱道的事情,其實還沒有寫出來,這就是官渡之戰(zhàn)時著名的十勝論: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dāng)?,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 十勝具體內(nèi)容放在后面 公有此十勝,于以敗紹無難矣。 本朝開國太祖對此的評價: 郭嘉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1959年第二次鄭州會議)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nèi)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nèi)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yīng)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quán),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這十勝論為何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因為郭嘉的說法覆蓋了政治道義、政府得失、軍事局勢、個人特征等多個方面,基本上是對交戰(zhàn)雙方進行了一次綜合評估,體現(xiàn)了郭嘉如何看待戰(zhàn)爭局勢的走向,就類似《孫子兵法》的開篇第一段,明確展現(xiàn)了作者的戰(zhàn)略水平。 這也是歷朝歷代后人之所以一直稱贊郭嘉的根本原因。 不過,當(dāng)下這代人之所以盛贊郭嘉的主因,可能還不是上述這些點,其關(guān)鍵在于幾句話: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 后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br> 《三國志》 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曹操,是世所公認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其軍事與識人水平,能被眾人認可,而其如此感嘆與遺憾,就印證了郭嘉的實際水平。 在郭嘉被審視的視角里,曹操是擁有最多信息的,也是最有資格去做出評判的,因為其既是主君,又有軍事水平,而且在失敗后發(fā)出的遺憾之語,尤其能體現(xiàn)內(nèi)心真實想法。 所以郭嘉之才,毋庸置疑,只是英年早逝,沒有更多發(fā)揮的空間了。 注:有很多人認為郭嘉比不上諸葛亮、荀彧、司馬懿、周瑜,參見知乎,這樣說的人不在少數(shù),其當(dāng)然有依據(jù),核心在于這些在各自陣營里起到的作用比郭嘉大,以及政治地位比郭嘉高,但是,作用大以及地位高,并不能論證出這些人智謀比郭嘉強。 治國其實不靠策略,治國的作用比郭嘉這種不參與政略的人大,根本沒什么特別的,要比郭嘉強的點,得是在策略方向上,而這方面,這些人都屬于頂尖水平,不分高下。 (類似我們說黃忠箭術(shù)高,你非得和我說關(guān)羽單挑厲害,后者我并不否認,但其實后者并不影響前一個觀點。) 補一個八卦: 公至赤壁,與備戰(zhàn),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權(quán)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zhàn),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你們覺得,赤壁之戰(zhàn),勝敗的主因是什么呢,是火燒還是傳染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