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屢遭盜掘的明代梁莊王墓進(jìn)行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一批種類與數(shù)量極為豐富的金銀器與玉器,成為我國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 這批出土文物中,一條金累絲鑲寶石云龍紋帶格外引人注目。整條帶由24枚金帶銙組成,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規(guī)制上來說都幾乎與天子無異。其上共嵌彩色寶石84顆,這些寶石塊度之大,色澤之艷麗,于今天而言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在了解這套明代金帶銙之前,我們先聊聊「帶銙」的歷史。 帶銙溯源古人腰間束帶的歷史十分久遠(yuǎn),先秦時期即有同時束綁「大帶」與「革帶」的習(xí)慣,這是我們所知最早的腰帶。大帶為絲織物,系于腰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無法系綴重物。革帶則更實用,玉佩、蔽膝之類有一定重量的飾物都系于其上。 春秋時期,「帶鉤」的出現(xiàn)與推廣使腰帶又向前演進(jìn)了一大步,腰間同時束綁兩條腰帶的風(fēng)尚逐漸被一條裝有帶鉤的革帶取代。 西晉以后,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蹀躞(dié xiè)帶」開始流行。蹀躞是用作拴綁刀劍、針筒、囊袋、磨刀石等雜物的帶子,束之便于乘騎,傳入中原后為漢人所接受。發(fā)展至隋唐時期,蹀躞帶已成為男子常服中必備的組成部分。 一般而言,蹀躞帶主要由「帶扣」、「帶鞓tīng」、「帶銙ku?!埂ⅰ铬搋蟆?、「?chá尾」組成。皮革質(zhì)的帶鞓先釘數(shù)枚帶銙,銙下有環(huán),環(huán)上套掛若干小帶即為蹀躞。 雖然這些名稱今天聽起來較為陌生甚至拗口,但從現(xiàn)存實物中我們能看出,這一時期的蹀躞帶已與今天所用的腰帶有了不少相似之處,同時很好地解決了隨身雜物的攜帶問題。 中晚唐后,蹀躞漸少,革帶上只剩下帶銙。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
宋代以來,帶銙的組合樣式逐漸以多枚方銙與一枚橫裝桃形銙的形式固定下來。佩戴時方銙位于身后,材質(zhì)上以金玉為貴,玉帶銙不常見,但等級最高,僅皇帝及三品以上大臣才可佩戴。金帶銙更為流行,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
金帶銙之上又有不同紋樣:毬路、御仙花、荔枝、獅蠻、海捷、寶藏、天王、八仙、寶瓶、雙鹿等等皆有,官員們按照品級不同,佩戴“球文者四方五團(tuán),御仙花者排方”。 到了明代,帶銙更見寬大,原本用作束腰的實用配件成了累贅的裝飾品。用作括結(jié)的帶扣被更為方便卡扣的「三臺」取代,帶銙數(shù)量顯著增加,?尾分別位于革帶兩側(cè),用于調(diào)節(jié)腰帶長度。雖說「雙?尾帶」唐代就已出現(xiàn),但起初多為武職人員所用,直至金代,才成為較通行樣式。明代時,已成為了官服的一部分。 明代革帶上的帶銙數(shù)量為歷代之最,明朝皇帝的玉帶有裝銙二十二枚,臣僚的玉帶裝銙十八枚,如果再算上兩側(cè)的?尾,也能達(dá)到二十枚之多,其繁復(fù)可見一二。同時,這多枚帶銙又有各自的專有名稱,據(jù)明代方以智《通雅》中所記:
又據(jù)《樸通事諺解》中所記,三臺也稱「三臺板兒」;左右三圓桃合稱「南斗六星板兒」;輔弼二小方稱「左輔、右弼板兒」;腰后七枚排方稱「北斗七星板兒」,如此命名真是頗有一番玄妙。 至清代,松垮的帶銙已不見蹤跡,革帶改系在補褂之內(nèi),不再外露。其上雖保留了方圓四枚帶板,但已失去了彰顯主人身份地位的用途與舞臺,漸漸式微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 說到這里,這件明代金帶銙的形制我們已經(jīng)了解一二。等級如此之高的飾物,其主人又是誰呢?這就不得不再介紹一下這位地位顯赫的梁莊王。 梁莊王何許人也?明代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漢文化的興盛時期。明初,太祖朱元璋秉承“藩屏王室”,洪武二年(1369)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屬之制,分封宗室,輔弼中朝,初步建立起明代的諸王分封制度。 洪武一朝,先后三次分封親王,此后分封藩王更是成為明代定制,歷朝不絕。明代諸藩,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換句話說,就是終身不得高官,卻萬世得享厚祿。據(jù)統(tǒng)計,明朝自太祖至神宗總共有藩王266位,而梁莊王便是這266位中的一員。 梁莊王名朱瞻垍,明仁宗朱高熾第九子,生活在永宣盛世之中,正統(tǒng)六年(1441)因病去世,享年三十歲。在考古人員對其墓葬進(jìn)行搶救性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這位英年早逝的藩王墓中隨葬物品極為豐富,其器物等級之高,種類之繁多,數(shù)量之巨,在已發(fā)現(xiàn)的親王墓中前所未見,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 梁莊王墓位于湖北省鐘祥市長灘鎮(zhèn)大洪村的龍山坡上,是一座王與妃合葬墓,出土器物5300余件,珠寶玉石多達(dá)3400余件,均保存完好。尤其以金玉首飾、冠帶和配飾最為亮麗,僅用金量便超過20斤。 這件金累絲鑲寶石云龍紋帶便是其中的一件,其全帶重641.9克,共鑲嵌紅、藍(lán)寶石、祖母綠84顆,奢麗異常。其由24枚金累絲鑲寶石帶銙組成,包括三臺、六桃、二小方、二輔弼、九排方、雙?尾等。銙面為掐絲透空板,以細(xì)金絲掐成相連的大小卷云紋、龍紋,其上金焊三立絲抱爪托嵌寶石。每件帶銙的背面焊接兩個小卷筒,用以穿系綴物。 細(xì)看之下,金累絲帶銙上的隨形寶石均有一定塊度,做過拋光處理,呈色艷麗。寶石主要呈弧面型,其加工以及鉆孔技術(shù)已十分高超。從彩色寶石品質(zhì)和內(nèi)含物特征來看,它們的產(chǎn)地都不在國內(nèi)。 梁莊王十四歲冊封,十九歲就藩,所留相關(guān)文字資料甚少,但通過這條金累絲鑲寶石云龍紋帶,以及墓中出土的其他珍貴文物,我們也能大致描摹出一些他生前的審美與意趣,其中最直觀地便是他對于寶石的酷愛——如今世界五大名寶石,除鉆石外,其他四大寶石(紅寶石、藍(lán)寶石、祖母綠、金綠寶石貓眼)在梁莊王墓中都有發(fā)現(xiàn)。 王府之中的穿戴,自是很多民間「時樣」的來源,在縉紳富室追逐窮奢極欲之時,一條腰帶上也要盡顯主人的尊貴身份——最多枚的帶銙,最貴重的金屬,最頂級的寶石,料想這才是真正的奢侈到底吧。 有關(guān)文中提到的這些彩色寶石,究竟從哪兒來呢? 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xì)探討「明代彩色寶石」的來龍去脈,敬請關(guān)注。 @春秋十二章——專注研究傳承中國古典首飾服飾與生活方式。帶您親近歷史,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歡迎訂閱關(guān)注。 【參考文獻(xiàn)】 1. 孫機.中國古代帶具.中國古輿服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梁柱.鐘祥明代梁莊王墓的發(fā)掘.江漢考古 3. 楊明星,狄敬如,周穎,范陸薇,梁柱,李玲,朱紅.湖北鐘祥明代梁莊王墓出土寶石的主要特征.寶石和寶石學(xué)雜志,2004 4. 倪毅,浙江省博物館.湖北蘄春明荊藩王墓珍寶.中國書店,2016 5. 揚之水.明藩王墓出土金銀首飾叢考.中國書店,2016 6. (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