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鴻門宴上,項羽對劉邦,一強一弱。項羽殺劉邦,只需要"摔杯為號",或者輕輕一點頭,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輕取劉邦首級。本可以輕而易舉的事,項羽卻都沒有做,反而選擇放走劉邦,使得后來的劇情反轉(zhuǎn),項羽由強而弱,劉邦由弱而強,最后,被劉邦占了先機,奪得天下。 項莊舞劍 對鴻門宴上項羽輕易放過劉邦,二千多年來,各種猜測,各種評價。說項羽沒有抓住機會的有之,說項羽剛愎自用的有之,說項羽沒有政治頭腦的有之,甚而至于有說項羽傻的,也有。唐詩人張志真《鴻門宴懷古》“丈夫不為暗中事”一句,是不是擊中了要害呢? 在此,筆者從唐張志真《鴻門宴懷古》入手,深入探究鴻門宴上,項羽為什么放走劉邦。 前言項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身高八尺有余,性情豪爽,"吳中子弟皆憚之"。他是名將項燕的孫子,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想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秦始皇出巡,威風(fēng)八面,項羽見到秦始皇的威儀,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項羽在秦王朝動蕩之際舉事起義,振臂一呼,響應(yīng)者甚眾;項羽有天才般的軍事指揮能力,用兵如神,能征善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他破釜沉舟,逐鹿中原,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nèi),使得天下諸侯"莫敢仰視"。項羽神勇無比,巨鹿之戰(zhàn),一戰(zhàn)成名,此時年僅二十五歲。 項羽力能扛鼎 項羽完全可以成為秦始皇之后,統(tǒng)治天下的人。然而,出身低微、游手好閑、"好酒及色"的劉邦與之對峙交鋒幾年之后,在長達(dá)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中,卻讓他嘗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最后,他兵敗烏江,霸王別姬,英雄末路,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項羽垓下兵敗,他自己總結(jié)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意思是,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指揮不得力啊!然而,項羽的失敗,真的是上天要滅亡他嗎?還有沒有別的原因?我們借由唐人張志真《鴻門宴懷古》來深入探尋一番。 秦末大亂,群雄并起,時勢造英雄秦王朝經(jīng)過無數(shù)代人的努力,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嬴政他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施行暴政,修驪山墓,筑萬里長城,建阿房宮,還有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搞得民怨沸騰,終于爆發(fā)了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也就是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 秦始皇為了對付農(nóng)民起義,緊急招集地方武裝。在這種形勢下,劉邦和項羽加入了討伐農(nóng)民起義的行列??夸z頭鐮刀起事的陳勝、吳廣的隊伍,全是泥腿子農(nóng)民,是"謫戍之眾",自然是不堪一擊,很快就被鎮(zhèn)壓下去。 劉邦、項羽等人的地方武裝,感覺到取代秦王朝的機會來了,于是反戈一擊,秦王朝也很快也滅亡。秦王朝滅亡后,各個地方武裝相互征伐,你征我討,此消彼長,最后只剩下兩只軍隊,這是劉邦和項羽的軍隊。 此后,劉邦和項羽進(jìn)行了長達(dá)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楚漢相爭,難解難分,劉邦占先機劉邦弱小,項羽強大,劉邦常常被項羽追得屁股尿流。期間,項羽對劉邦說,打仗太累,不打了,我們以楚河為界,你當(dāng)漢王,我當(dāng)西楚霸王,我們結(jié)束戰(zhàn)爭,好不好?但是劉邦不愿意,因為他堅信,他不僅僅是一個漢王,他會有更美好的未來,那就是當(dāng)皇帝,所以堅持跟項羽打下去。
楚漢爭霸 早先,各路諸侯合力攻打秦國的時候,楚懷王曾經(jīng)跟各路諸侯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被奉為王。劉邦采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策略,率先攻進(jìn)咸陽城。但他勢力弱小,他不敢按約定自立為王,而是把軍隊駐扎在霸上。 項羽隨后趕到咸陽,駐軍鴻門。項羽看劉邦占了先機,簡直是氣急敗壞,很是惱火。撕毀約定,直接攻打劉邦吧,于情于理說不過去,或者說,這不是項羽的性格,于是有了后面的請劉邦鴻門宴聚會飲酒。 鴻門設(shè)宴,霸王大意,沛公保小命早在劉邦攻進(jìn)咸陽,項羽謀士范增,就提醒項羽,劉邦"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取,此其志不在小",并說,劉邦有帝王之氣,建議項羽,對劉邦"急擊勿失"趕緊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危機四伏鴻門宴 鴻門宴會上,范增多次使眼色,示意項羽趁此良好機會,殺掉劉邦,項羽不為所動。范增看項羽靠不住,就出去找來項莊,讓項莊借舞劍為名,趁機殺掉劉邦。不料項伯出來壞事,時不時用身體遮擋住劉邦,范增想通過項莊舞劍,來殺掉劉邦的計謀,宣告失敗。 劉邦感覺到鴻門宴會上危機四伏,隨時有掉腦袋的危險,趕緊給項羽告假上廁所,借上廁所之機,一個人騎著馬,帶著四個隨從,從小路逃跑了。為了迷惑項羽,還留下張良,麻痹項羽和范增,等劉邦安全回到自己的營地,張良才進(jìn)入營帳,告訴項羽,我們大王已經(jīng)回去了。 一個良好的機會,就這么輕易失去了! 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項王失良機鴻門宴會前,范增勸說項羽,對劉邦不能手下留情,趁他羽毛未豐,趕緊除掉。并提醒項羽,劉邦有"天子氣"。項羽卻沒有聽進(jìn)去,聽任事態(tài)發(fā)展。鴻門宴會上,項羽如一尊泥塑,聽任屬下折騰。但凡他給一個"同意殺劉邦"的手勢,也不會有后面的"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更不會有劉邦的啥子事。
霸王別姬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項羽為什么不在鴻門宴會上把劉邦給殺了呢?這多么好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有人說項羽敗給年齡。鴻門宴時,劉邦五十歲,一個行將就木的糟老頭。項羽二十六歲,青春正盛,加之戰(zhàn)場上的成功,根本就沒有把五十歲的劉邦放在眼里。 因為冷兵器時代,年輕力壯就是資本。五十歲的劉邦,垂垂老矣,不足為懼。所以在鴻門宴會上,盡管范增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項羽不為所動,原因正是在此,在項羽看來,殺劉邦,像捏死一只螞蟻那么容易,隨時可以取他的性命,而范增純屬多慮。 但我認(rèn)為,項羽敗給性格。項羽生于將軍世家,成長過程中看到過太多戰(zhàn)爭殺伐,加上身強力壯,力能扛鼎,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果豐碩。經(jīng)常性戰(zhàn)場上的成功,讓他自信心爆棚。由自信進(jìn)而發(fā)展到自負(fù),剛愎自用,聽不進(jìn)屬下的意見和建議。 楚霸王項羽雕塑 范增和項莊的努力,在他看來,都是小孩子的把戲,他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以看戲的心態(tài),看他們忙碌。項羽猜忌心重,不能接納屬下的意見。范增為他鞍前馬后,他對范增不僅不贊賞,心里肯定犯嘀咕,懷疑范增有啥目的。 范增給他遞眼色,"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他下決心除掉劉邦,他默然不應(yīng)。他心里肯定在想,你范增又背著我玩什么花招。項羽自尊心極強,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范增給他出謀劃策,為他所作的一切,他沒有感覺到范增是在幫他,反而感到范增搶占了風(fēng)頭。 評價項羽自信、自負(fù),剛愎自用,凡事有自己的決斷。政治上無知,對眼前局勢缺乏正確判斷。在多次和劉邦的交戰(zhàn)中,劉邦都以失敗告終,這一切,助長了二十六歲項羽的驕傲。對范增的使眼色和舉玉玦,假裝沒看見,同時也是對范增不滿的無聲回應(yīng)。 楚霸王項羽 項羽自負(fù)、自大的性格,決定了鴻門宴上他不可能有啥作為;疑心重,好猜忌,決定了他對屬下不放心;好大喜功,決定了項羽不可能在鴻門宴會上,用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除掉劉邦。也就是說,即使要收拾劉邦,項羽也會是在戰(zhàn)場上決戰(zhàn),而不是宴席上耍小動作。 張志真詩"丈夫不為暗中事",項羽處事,向來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他項羽做不來。他寧愿和劉邦在戰(zhàn)場上大戰(zhàn)三百回合,也不愿意使陰招。范增的那些小動作,他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不屑于這么做。 唐詩人杜牧相信憑項羽的實力,卷土重來也許還有勝算。但我堅信,性格決定命運,即便再給西楚霸王項羽一次機會,再來一次"鴻門盛宴",楚霸王項羽,仍然會放走劉邦。因為他內(nèi)心坦蕩,做事光明磊落,他不愿意用不正當(dāng)?shù)姆椒ǔ魟?,這注定了他只能是悲劇英雄! 參考文獻(xiàn):《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