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chuàng)文章,已開啟全網(wǎng)維權(quán),抄襲必究! 縱觀大明王朝276年,或許缺過錢,缺過兵,甚至缺名臣,缺名將,但唯獨不缺的就是硬骨頭的皇帝。 明朝16帝,有明主,也有昏君,但無一例外個個都是硬骨頭。縱然到了江山傾覆時,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也沒有學(xué)徽欽二宗搖尾乞憐、茍且偷生,而是選擇了毅然赴死、以身殉國。 實際上,明末時期,慫的基本都是文臣武將,朱家子孫乃至皇親國戚大多還是非常硬氣、忠勇的,末代駙馬鞏永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明的最后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比較悲催,只當(dāng)了一個月的皇帝,便一命嗚呼。明熹宗朱由校與明思宗朱由檢是一對兄弟,他們的共同養(yǎng)母是明光宗的寵妃李選侍。 這個李選侍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她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移宮案的主角。李選侍除了有兩個皇帝養(yǎng)子,還有一兒一女,其中這個女兒就是樂安公主(明光宗第八女),《國榷》記載其閨名為朱徽媞。 樂安公主長大后,下嫁給河北宛平人鞏永固。因為明熹宗的三個女兒均早夭,明思宗的女兒們在明朝滅亡前也都未曾出嫁,所以,朱徽媞是大明王朝最后一個出嫁的公主,而鞏永固則是大明王朝的末代駙馬。 鞏永固雖然并非名門之后,卻也是品行高潔,學(xué)識淵博。更難得的是,他對大明王朝有著深入骨髓的熱愛與忠誠,對樂安公主更是又愛又敬,二人婚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 此時召集子弟開展軍事培訓(xùn),無疑是要在關(guān)鍵時刻送他們上前線殺敵衛(wèi)國。所以,王公大臣紛紛以自家兒子年紀尚幼、身體不好等借口推脫不前,唯有駙馬鞏永固愿意入國子監(jiān)進修。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大明江山搖搖欲墜時,年輕的樂安公主不幸離世,駙馬鞏永固悲痛萬分,唯有把一腔熱血投注在保家衛(wèi)國上。 早在北京陷落前,頗有政治遠見的鞏永固就提議崇禎帝遷都南京,以圖日后東山再起,并愿意憑借自己的號召力招募幾萬人,護送崇禎帝南遷。 在當(dāng)時的情形下,遷都南京無疑是最佳選擇,但崇禎皇帝卻心存顧慮,一拖再拖,以至于錯失了最佳時機。 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城的前夜,崇禎帝才緊急召見鞏永固,問道:“駙馬現(xiàn)在可否帶兵突圍,助朕南遷?”鞏永固面露難色,回答道:“當(dāng)初尚有把握,而今大兵壓境,況且人心離散,只圖自保,再無突圍可能!” 崇禎帝又問:“那駙馬可否帶上家丁護送太子到南方去?”鞏永固如實回答道:“大明祖制,臣子不可擅養(yǎng)家丁,臣一向恪守本分,既無家丁,又無武器。” 崇禎帝知道鞏永固向來誠實安分,此話也并非說謊,于是君臣二人只能相對無言,暗自垂淚。 此時,公主府中的奴仆早已是各自逃命去了,唯獨剩下一個老奴靜靜坐在院中。鞏永固問老奴:“你怎么還不走?”老奴含淚回答:“我等著給您收尸啊!” 知主莫若仆,老奴清楚鞏永固的人品,知道他必然會以身殉國,所以才等在家中,為主人收尸,讓他不至于死后太悲涼。 鞏永固沒再多說什么,而是徑直走入屋內(nèi),在墻上寫下八個大字——身受國恩,義不可辱。(出自《明季北略》) 樂安公主新喪,此時棺槨尚未下葬,仍停在府中。鞏永固倒了三杯酒,來到公主棺木前,一杯敬皇上,一杯敬公主,一杯敬自己,他要與這塵世作最后的告別。 公主生前留下五個子女,最大的也不過十二三歲,鞏永固忍痛把五個孩子全部用黃繩綁在公主的棺木上,含淚對他們說道:“你們都是公主的孩子,皇上的外甥,萬萬不可受辱于賊手!” 言畢,鞏永固便帶著孩子們與公主尸身一起自焚而死,年僅31歲。 (《明史·列傳第九·公主》及事急,帝密召永固及新樂侯劉文炳護行。叩頭言:“親臣不藏甲,臣等難以空手搏賊。”皆相向涕泣。十九日,都城陷。時公主已薨,未葬,永固以黃繩縛子女五人系柩旁,曰:“此帝甥也,不可污賊手。”舉劍自刎,闔室自焚死。) 試想一下,倘若崇禎皇帝自縊前得知鞏永固以及外甥們也紛紛殉了國,不知道會欣慰多一點,還是悲痛多一點。無論如何,作為大明駙馬,鞏永固的忠誠和氣節(jié)還是非常值得肯定與贊揚的。只是可憐了那5個未成年的孩子,懵懵懂懂中也隨之葬身火海。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九·公主》、《國榷》、《明季北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