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準”這耳熟能詳?shù)脑~兒有沒有出處呢?其實它不是句俗語,而是出于經(jīng)典之作。那么這話中意指什么“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呢?“四?!庇袥]有特定的對象、特定的范圍呢? 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jīng)典來處人們常常聽得到的這個詞“放之四海而皆準”,聽著聽著也習以為常,說一個道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為準則。這詞后人在寫文章、說理的時候,常被套用。現(xiàn)在來搜一搜這詞兒背后的經(jīng)典義涵。
曾子說“孝”道充滿天地之間,普遍于四海之內(nèi)。繼往開來到后世代代,日復(fù)一日,日日夜夜不會間斷。不管在世間哪個地方,無論是往東至東海、西到西海、或是南至南海、北到北海,遍及世界東西南北各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無不認同孝道的。 “四海”是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從文中看來并非特定名詞,而是“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四面八方的境地都涵蓋其中之意,換個說法,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詩人文人寫詩文也常用“四?!眮肀磉_天地間、各地的意思,例如“五湖四海任遨游”(唐代呂巖作)、“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巖萬壑正秋風”(宋代晁補之作)。 二、曾子說:“孝有三”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是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他是孔子的入室弟子,性至孝,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后世尊稱為“宗圣”,是元文宗至順元年加封的。 曾子著作了《孝經(jīng)》,《開宗明義》講了天地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曾子傳承了孔子的教導(dǎo),在《孝經(jīng)》中開示,古代圣王有至德要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泉源,可以平順天下,可以教化人民和睦相處,可以讓上下善待彼此而無怨,那就是孝道。 想一想,人來到世間是受到父母的生育、養(yǎng)育和教育,所以孝順父母、反哺父母是最根本的為人之道,所謂“百善孝為先”是也。世間之人誰能沒有父母而生?誰能沒有父母(或養(yǎng)父母)的養(yǎng)育而存,所以說孝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孝道怎么實踐呢?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總體概括了孝道的三個層次。最基本的孝道是奉養(yǎng)父母,遺棄父母在古代的律法中是“十惡不赦”的罪行之一;奉養(yǎng)之上還要不辱父母,不讓父母因為自己的行為過失而感到羞辱、受到羞辱;大孝是尊親,實踐父母的教導(dǎo)而有成就,立身行道揚名于世,以功業(yè)成就來顯揚父母。不論能力在哪一層次上,人人都可盡力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