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歷史書當中可沒有什么好名聲,竊取了革命成果之后竟妄想著復辟稱帝,最終灰溜溜地以失敗告終,還被人冠上了“獨夫民賊”的惡名。那袁世凱真的在民族革命當中一無是處嗎? 其實袁世凱還是有一定豐功偉績的,而且也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只是他的聰明用錯了地方,他的野心大到蓋過了天下蒼生的利益。因此他從一個人人稱贊的革命者,變成了最后名譽掃地的“竊國大盜”。 生于亂世的癡迷兵書的“書呆子”,終于大展拳腳成梟雄袁世凱出身名門,他同宗的祖輩曾經(jīng)做過漕運總督,他的父親更是當時項城縣的知名豪紳。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讓他不用為生活而發(fā)愁,從懂事起他便癡迷于武藝兵法,甚至同族的兄弟都認為袁世凱有些呆氣。 可是對于旁人對自己的這些評論,袁世凱卻不以為意,他藏著很大的野心,覺得只要自己手里有十萬精兵,有可能整個天下都要改名換姓。在他13歲的時候,就曾說過:“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由此可見他早就有奪取天下的野心 袁世凱真正發(fā)跡起來的地點卻是在曾經(jīng)的朝鮮,他幫助朝鮮退兵日本,同時也幫助了清政府擋住了日本同法國滲透朝鮮的舉動??墒沁@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成長起來之后卻被朝鮮所忌憚,因為他太頻繁插手朝鮮的內(nèi)政,卻深得李鴻章的賞識和扶持。 后來回國之后又開始領兵訓兵,因為他主張用西方的訓兵之法來訓練部隊,所以他與當時的康有為、梁啟超那些有著先進思想的人,有著頻繁的接觸??墒菦]有想到的是,最終袁世凱為了自保揭發(fā)了這些人,也正因為揭發(fā)有功,袁世凱才被慈禧太后的信任重用,地位扶搖而上。 面對八國聯(lián)軍肆虐北京,曾經(jīng)的領兵神人卻選擇袖手旁觀其實清晚期的最主要的社會矛盾,在于洋人在中國領土上的各種特權,而且洋人欺凌百姓事件屢屢發(fā)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專門針對洋人活動的義和團,當時的慈禧太后對于這個組織的態(tài)度非常曖昧,可是她卻低估了當時洋人的實力。 原本慈禧想使一招借刀殺人,沒想到最終卻控制不了局面,不得不派袁世凱出兵圍剿義和團。袁世凱到了山東之后,消滅義和團的行動進行得頗為順利,可是袁世凱這樣富有野心的人,也非常會審時度勢而且異常地惜命。 他已經(jīng)窺視到清朝已經(jīng)到了接近崩潰的邊緣,于是他視慈禧太后支援北京的命令不顧,在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其實在當時像他這樣選擇的人不止一個,李鴻章、張之洞、八旗子弟德壽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有人說袁世凱是當時難得的清醒之人,難道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嗎?有人曾經(jīng)對袁世凱的做法做過分析,說他非常精通于洋務,無論是領兵還是練兵都遵循了西方的方法。所以說他越是接觸了解洋務,越清楚地知道當時的清朝同西方列強所存在的差距。哪怕他對自己手下的兵士再嚴格要求,無論如何也趕不上西方的強兵。 他之所以對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袖手旁觀,除了不想枉送性命之外,更不想被那些主戰(zhàn)派當槍使。所以說李鴻章對于八國聯(lián)軍進京之所以袖手旁觀,是想要先安內(nèi),再按現(xiàn)實謀求而動??稍绖P的袖手旁觀,則純粹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愿意讓自己辛苦練出的精兵折損在這場爭斗里面。 后來在慈禧太后的再三催促之下,袁世凱還是不情不愿地出兵支援北京,畢竟那個時候他的命還是捏在慈禧太后手中的,如果做得太過的話,恐怕會人頭落地。 不過他所派出的援兵也不是什么有用的隊伍,干脆就是一隊老弱病殘的無用之軍,最后都折損在了八國聯(lián)軍手下,可嘆那些人稀里糊涂地丟了性命。 袁世凱在朝鮮呆了多年,可以稱得上是凌駕于當時的李氏王朝之上,而且他并不是目光短淺之人,對于國際形勢他比誰都清楚。更何況當時慈禧太后發(fā)動對洋人的戰(zhàn)爭的目的本身就不單純,只是為了借由洋人之手廢除掉光緒這個不聽話的皇帝。 所以說慈禧太后走的這一步棋,完全是沒傷到敵人,自己卻眼看著要吃大虧的樣子。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精明如袁世凱這樣的人,更加不會去趟這渾水。因此他寧愿看著北京的百姓,被八國聯(lián)軍無情地殺害,也只是守著山東按兵不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