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在堂庭之山東面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之山,名字有點生僻,猨同“猿”。很多歷史校本都把“猨翼之山”寫成“即翼之山”。楊慎曾為此做過補充,他說猨是沒有翅膀的,為了突出這座山的兇險難登,特意用猨翼命名。猿猴本就擅長攀爬,就連猿猴到了此地都覺得自己少了一對翅膀,可以看出此山的確險峻。 原文短短幾句話,出現(xiàn)了四次“怪”字。怪這個字很常見,我們常用來形容不常見的東西,或者生活中沒見過的物,或者見過同類,但是又跟同類有很大差別。因為不熟悉所以不了解,免不了會產(chǎn)生一些神秘感和恐懼感。儒家就有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講究中庸,以人道為中心,這些東西雖然有,但是我們不崇拜,不追求就行了。猨翼之山的山上很多怪獸,水里很多怪魚。其實《山海經(jīng)》形容動物的手法很簡單,基本都是取已知物種一個最顯著的特點,然后加以修飾來描述。比如:狀如牛,長著刺猬毛,這是窮奇;狀如貍,長著白腦袋,這是天狗;狀如雞,長著五彩羽毛,這是鳳凰。但凡猨翼山的怪獸稍微有點特點,我想都應該能大致描繪得出來。比如擺一架噴氣式客機在他們面前,他們都能描繪出來:有獸焉,其狀如鳥而四翼,音如龍哮,騰空而行一日千里。所以原文沒有描述這些生物,可能是真的沒有見過,或者太遠了看不清,因為后面講了,這山不能上。猨翼之山多白玉,這個也就是字面意思,玉石之白色者也。多怪蛇,此處的“蛇”我建議不當作我們熟知的蛇類動物來理解,應當理解為一種身體圓細長并且有鱗無爪的動物,再一個貼地蜿蜒前行的動物在當時也可以用蛇來形容。那么怪蛇的參照物我們就能夠大致明確了,至于具體是什么樣子,書中沒記載,大家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力。 至于蝮蟲,郭璞對其的注釋是“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綬文理所當然是綬帶紋理,這是一個造型并非顏色。那為什么郭璞要用其來形容蝮蟲的顏色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綬文一定是有一種標準的顏色,郭璞才會這樣來形容,而這種標準顏色就是紅白相間的紋理。而它還有另外個名字,叫做反鼻蟲。忘了提一個關鍵的知識點,此處的“蟲”是“虺”的本字。虺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毒蛇,常在水中。南朝祖沖之所著《述異記》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彼阅?,蝮蟲就是蛇,并且是一種鼻子尖尖的蛇,于是我在網(wǎng)上找了下,尖吻蝮(俗稱五步蛇)的形象相當吻合。并且也在我國南方廣泛分布,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尖吻蝮之所以被稱為五步蛇,就是因為它的毒性很強,不要以為被它咬了只要不走路就能活。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臨床表現(xiàn)為流血不止,包扎壓迫都止不住那種,據(jù)資料顯示在湖南辰溪石碧鄉(xiāng)一帶被五步蛇咬傷的基本都沒救過來,而被眼鏡蛇咬傷的基本都能救過來。所以這種蛇毒性比眼鏡蛇還大。所以看到就遠遠避開。猨翼之山的介紹就差不多了,總的來看猨翼山有趣的動物和植物基本沒有,但是不要著急好東西都在后面,慢慢就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