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佛塔作為佛教的象征,也一起傳了進來。但是中國早期的佛塔與印度原來的窣堵坡,卻在外觀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是為什么呢? 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在犍陀羅地區(qū)興起。犍陀羅藝術重視建造佛像,佛像出現(xiàn),就使得信徒可以直接禮拜佛像。這一時期出現(xiàn)“開龕造像”的做法,在窣堵坡上鑿出一個石窟,建造佛像。這就使得窣堵坡可以分離出來,自身成為禮拜的對象,并且逐漸出現(xiàn)專門的建筑用以安置窣堵坡。 犍陀羅窣堵坡 神仙方術的影響 而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建筑體系。當時的民眾對神仙方術很崇拜。漢武帝時期,方士公孫卿就提出“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并建議武帝建造高樓,伺神降臨。 漢代陶樓 佛教傳入中國后的初期,當時人們對于佛教的認識尚淺,有很多人將其看作是神仙方術的一種,認為佛是西方列仙,佛教主要是用來懲惡勸善、延年益壽的。 犍陀羅窣堵坡 嵩岳寺塔剎@李衛(wèi)國 所以佛塔一開始建造,就深受“登高接神”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采用方形多層重樓的形制,并延續(xù)下來,成為鮮明的風格。而原本的窣堵坡,則縮小為塔剎而存在,置于重樓之上。閣樓頂部疊加窣堵坡的建造方式,就形成了早期中國的佛塔。盡管在東漢時期,這種建筑思對佛教教義有誤解,但卻為佛教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并且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塔的傳統(tǒng)形制,意義深遠。 早期佛塔實例 早期木構的佛塔不易保存,我們只能通過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來了解。文獻中記載的最早的佛塔,出自《三國志》中,笮融在徐州建的浮圖寺,“重銅架九重,下為重樓閣道”。這與什邡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佛塔圖,較為吻合,并且在之后的石窟石雕上也有所體現(xiàn)。 什邡漢畫像磚佛塔圖 云岡石窟北魏佛塔浮雕 此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是洛陽永寧寺塔。永寧寺塔,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這座塔也是當時北魏都城洛陽的制高點,從塔上俯瞰洛陽城,好比梵天佛國。根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塔,木結(jié)構,高九層,高九十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見。塔的上方又有塔剎,復高十丈,四面懸著鈴鐸。每當夜靜,鈴鐸為風所激,清音泠泠,聲聞十里。 永寧寺塔,為當時篤信佛法的靈太后胡氏主持修建。為防止母后專政,北魏一直實行“子貴母死”的政策,北魏宣武帝元恪立太子元詡,就必須殺死愛妃胡氏,元恪思忖再三,決定廢除祖制。元詡繼位后,元恪的高皇后成為太后,胡氏在與高太后的斗爭中,取得勝利。胡氏在幾度生死存亡斗爭后,最終掌權,掌權后,胡氏便以皇家的規(guī)格建造了永寧寺,永寧寺塔也成為胡氏權利的象征和精神的支柱。 后來胡氏在與兒子元詡的繼續(xù)斗爭中,又將兒子殺死。然而,不久都城就被攻破,自己也被殺害,尸體被扔進黃河。之后,永寧寺塔被雷電擊中而毀于天火,從建成到被毀,僅16年。 后來,考古學家發(fā)掘出永寧寺塔的塔基,并根據(jù)塔基進行了復原,讓我們能夠了解到當時佛塔的面貌。 永寧寺塔復原圖@楊鴻勛 永寧寺塔復原圖剖面@楊鴻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磚燒技術日益提高,往后磚造仿木構的塔出現(xiàn),并逐漸成為主流。 來源:杭州潮音禪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