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平寺下來,駛過小金山便踏上了栗家溝村的土地,路面變得平整寬闊。林州文學采風團的七輛車子像一條小龍,沿著彎彎曲曲的紅旗渠,不多一會兒就到了村子。栗貴生書記帶著俊現(xiàn)、合生、志剛等村支兩委班子成員早已在村西頭等候。
這次采風活動是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名青年作家呂志勇前兩天和栗家溝村支部書記栗貴生商量好的。呂主席擔心采風會影響到村里正在緊鑼密鼓的扶貧工作。然而,栗書記的一句話打消了這個擔心——“農(nóng)村、農(nóng)民精神世界的貧瘠和靈魂深處的空虛,何嘗不需要撫慰?”這句高屋建瓴的話引得文友一片贊嘆?;蛟S別人不了解栗書記,我深深地知道他是一位有“思想”的支書。
采風活動第一站是參觀白衣堂廟。文友們在村老領導栗常林的帶領下來到白衣堂廟前。白衣堂我是不需要參觀的,她對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小時候白衣堂當過教室。改革開放大搞經(jīng)濟建設的年代,“金老漢”在這里練過鉛,栗福生老師在這里開過碳刷廠。如今,白衣堂作為村民祈福安康的地方,香火旺盛,從未間斷。
還是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和保林、秋昌、朝興、白蛋、五蛋等一幫同學由村的各個角落搬遷到了新居——白衣堂附近。白衣堂就成了我們同學放學后的娛樂“天堂”。拍三角,頂拐,彈溜溜球……孩提時期的嬉笑猶在昨天,轉(zhuǎn)眼已過半百,胡子拉碴。白蛋當上姥爺,五蛋早已經(jīng)死去多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令人不勝嘆息!
白衣堂四周,由于搬遷,已然是瓦礫一片、滿目瘡夷。廟前那棵倒栽槐顯得比往日高大起來。往日里,老槐樹下從來都不缺少歡聲笑語。我娘、朝興娘、建國娘、保林娘和文書娘一群老太太常在這里打撲克、玩骨牌。而今,我娘已經(jīng)仙逝七個年頭,其他幾位老太太因拆遷有的住城里有的住到其他地方,四分五散了。熱熱鬧鬧的白衣堂前,這棵老槐樹孤寂地在那里守望著,無奈地迎接著暑去與冬來。
采風活動的第二項是在村委會議室里,林州文學舉行六月份最佳文章頒獎典禮。在頒獎舉行的同時,熱情的栗家溝村民,早已為客人準備好了熱騰騰的午飯,同志們大快朵頤。
趁著中午大家休息的空兒,我從大隊部西側小門出去來到村舞臺前的廣場上。舞臺是我村政治文化活動中心。站在寂靜空曠落寞的廣場上,往日的一幕一幕像電影膠片一樣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xiàn)。
那是一場莊嚴肅穆的聚會。在沉痛的哀樂聲中,同學們胸帶小白花,低頭默哀三分鐘,有的已經(jīng)低聲哭泣。這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后的一場追悼會在這里隆重舉行……
盛夏的夜里皓月當空,舞臺的廣場上隱隱約約的看到一大群人,焦躁不安地在一塊兒爭論。調(diào)皮的孩子們,掐掉螢火蟲的屁股貼在腦門兒上,在人群里鉆來鉆去。突然一片光明,來電了!人群一陣歡呼,電影繼續(xù)上演?!渡倭炙隆房芍^萬人空巷,李連杰成為了無數(shù)青年的偶像。
我從記憶的深處醒來,走近舞臺,伸手撫摸著那些曾經(jīng)在上面上跳來跳去的石頭思緒萬千。栗家溝村文藝宣傳隊的影子似乎又呈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福鎖叔主演的《掩護》里,四叔是個跑龍?zhí)椎慕巧?,曾?jīng)戴過我的八路帽,使我倍感榮幸,常在同學面前炫耀;《小二黑結婚》里那段臺詞“九歲了,屬猴哩”到現(xiàn)在還讓我忍俊不禁;對了,還有林縣豫劇一團著名演員侯栓琴的穆桂英掛帥等等,都給鄉(xiāng)親們帶來了無數(shù)的歡樂。
“看,這石頭上還有字兒!”北京歸來的王曉平和栗書記不知道什么時候來到了我的身邊。栗書記介紹到,這些被扣去字的石頭大多是私人墓碑。這一圈兒大約有二十多塊。是“破四舊立四新”時候被砌到這里的,對了,還有白衣堂的碑。我和曉平不約而同地嘆息了一聲。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好在這些被扣去了字的碑,仍然安靜地躺在栗家溝的大戲臺上,見證者栗家溝村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聽著栗書記的介紹,我的思緒又一次回到了以前。栗家溝大舞臺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似乎看到,當面的民兵營長、如今眼前的書記栗貴生領著名震中原的基干民兵颯爽英姿地走了過來;我似乎看到,一身白衣的太極拳表演隊在翩翩起舞;我似乎看到,老年人門球隊的比賽在這里激烈地進行。 如今大舞臺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落寞地卷縮在空曠的廣場里。 ……
采風活動的第三項是參觀六七七六。沿著大隊部東墻外面一段上坡路大約兩三百米,就是曾經(jīng)輝煌而神秘的六七七六國家倉庫。要不是老村長栗常林的介紹,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栗家溝人,還真不知道為何把“要以溝”稱作“六七七六”。
在上世紀備戰(zhàn)備荒的年代中,國家在全國好多地方修建了戰(zhàn)備倉庫。大凡戰(zhàn)備倉庫要選擇隱蔽而又交通方便的地方。要以溝這塊地方正好符合這個條件,被國家選定為珍貴中草藥的戰(zhàn)備倉庫。由于批復的時間是一九六七年七月六日,所以就取六七七六為倉庫的代號。村民們簡稱她為六七七六。
六七七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神秘莫測的。大門外荷槍實彈,戒備森嚴,讓人望而止步。那幾輛軍綠色的解放牌大卡車時不常地從倉庫里進進出出,我們也偶爾會撿到從大卡車掉下一些中草藥。我撿到后嚼了一口連忙吐掉直搖頭嘆息,六七七六為何不是儲存蘋果的倉庫呢?而那輛綠色的吉普車,成了家長激勵孩子們發(fā)奮學習的目標——長大后當個坐吉普車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六七七六也失去了當時的意義,從而轉(zhuǎn)交給了地方。如今是栗家溝村辦企業(yè)乾元恒瓶業(yè)有限公司的倉庫。 看得出來倉庫在栗軍成董事長的悉心愛護下,完美無缺地保持了當年的風貌。
走在六七七六里面的水泥甬道上,但見兩邊山丘上綠草成茵山花爛漫。院里的鉆天楊和新栽植的風景槐樹高低成趣、相得益彰。走在山谷里涼風習習,實為消暑之勝地。栗書記指著不遠處一座高高的瞭望臺說“到上面看一看”,大家欣然響應。
大家順著窄窄的臺階拾級而上,上面豁然開朗??粗鯐洑舛ㄉ耖e而我們卻已氣喘吁吁,不免自愧弗如。瞭望臺被改造為登高望遠的景觀,有風情的地方從來不缺浪漫,主人在其上立了兩塊石鐘乳石,亭臺隨即妙趣橫生。
在栗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在兩座倉庫中間的水泥地上席地而坐,相談甚歡。主持人著名詩人劉俊生首先致辭: “我們采風不是考古,不能光專注于名勝古跡。更不是游山玩水。我們采風的意義在于專注民風民俗,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像栗家溝村這樣有故事、有積淀的村,我們大家要好好體會認真思考?!贝蠹覉笠詿崃业恼坡?。
既然是文學采風,就要來點兒“酸事兒”。
王玉芳老師誦讀黎明的散文《老家老家》可謂聲情并茂;申曉芳老師和常萬朝老師朗誦趙風云的《小時光》同樣迎來掌聲雷動;建樹的歌曲《為了誰》,被一群獻花獻草的文友打亂了節(jié)奏,引起哄堂大笑,算不算一個小高潮?黎明談《小滿記憶》的創(chuàng)作體會時數(shù)度哽咽,郭莉花演唱《母親》時失聲痛哭!這些真情的流露,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
有人說詩人是“瘋子”。
或許也會有人說,這是一群“神經(jīng)病”。
我想,一個人還是需要有文化滋潤的!否則心就會荒蕪。就像這個有過輝煌歲月的六七七六,她有那么多的過往,才使得她如今不單單是一個十五座倉庫的建筑群。由此我想到,白衣堂更是如此,栗家溝村何嘗不是如此? ?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授權發(fā)布 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