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夸美紐斯創(chuàng)立了以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在教育史上為人類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并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課堂教學。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變化,它表現(xiàn)出某些先天的不足,以致在20世紀初,形成了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這種理論在批評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足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其存在的弊端。 20世紀40、50年代,凱洛夫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F(xiàn)代的教育理論很多,諸如完整性教育論,有效教育論等等。在教育專家面前,小編不敢妄言,只是嘗試從目前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中,探討“教”的職能、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角色等問題,供大家參考。 ?對目前課堂教學行為分析 課堂教學行為是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一種有意識活動。一般來講,教學行為源于教學思想。每一種教學思想的形成,都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我們不該非議。對于其客觀存在的不足,我們可以改進,甚至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為。目前普遍存在的課堂教學行為,值得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注意: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理性主義特點突出。重學生發(fā)展的共性,統(tǒng)一性,輕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特殊性;以“講”代“教”,以“教”代“學”的行為顯著;重科學文化知識傳授,輕學生智力發(fā)展和個性特征培養(yǎng);重視“教書”,輕視“育人”,學生的道德,審美情操不能得到很好的熏陶;課堂組織重理智控制,輕情感溝通;重嚴格的教學程序,輕靈活變通。教師主觀盲目地教,學生被動呆板地學,長期以來,累了老師,苦了學生,促使學生學習惰性的形成和主觀能動性的泯滅。許多教育學者將這些不正常的教學行為看作是教育理論的衍生物,并定性是教育理論的不足或弊端,這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有失公平的行為。我認為,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不是我們教育理論存在的不足或弊端,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運用不當或不能駕馭而造成的一種行為結果,或是教師害怕復雜的教學工作而采取的一種逃避行為,是教學惰性的一種表現(xiàn)。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有那些勤于鉆研教育教學理論并付諸實踐的教師,才能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發(fā)展問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教學的舞臺讓給學生,將課堂的“主角”讓給學生?!皩W生的素質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知識、技能、道德情操等的內化過程,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學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在客觀的東西,對學生的發(fā)展都是外因,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積極‘吸收’、‘內化’,才能轉化為主體內部穩(wěn)定的特征。”“教”豈能代替“學”呢? ?關于“教”的職能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邊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同時受到教育規(guī)律,師生心理活動的支配或制約。“教”和“學”是它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對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敖獭笔菫椤皩W”而“教”,“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易學,更會學,是為了讓學生學得更會、更好;“學”是在“教”下“學”,它以“教”為方向,以“教”作指導?!敖獭钡哪繕酥朴?、內容安排、方法選擇、過程設置等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必須以實現(xiàn)教學目的,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素質整體提高為中心。無論何種“教”法,都應該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真正實現(xiàn)師生心理活動、行為活動共振的效果。我認為,“教”應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職能。 (一)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是“主體的機能和最重要的特征”。意識是一種心理活動,對學生而言,我認為,它應包括學習的動機、興趣、意志、態(tài)度、方法以及學習的思維等。一般來說,主體意識的積極性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積極的意識活動愈強烈,學習的熱情越高,學習的欲望越強,學習的潛能越易被激活,學習效果往往越好。后進生的形成雖無先天的稟賦有關,但絕大部分是非智力性的,是他們的主體意識的積極性沒有得到激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發(fā)展性?!敖獭表毤ぐl(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契機,加強學生學習目的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具體而明確的學習目標,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正常的情感交流秩序。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興趣小組,讓學生有自主鉆研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適時適度啟發(fā),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客觀、公正、恰到好處地評價每一位學生,承認學生發(fā)展的層次性和差異性,肯定學生存在的優(yōu)點和長處,及時表揚取得進步的學生,鼓勵后進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都能看到希望。 (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認為,好的學生不是教出來的。這倒不是我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否定學校教育這種環(huán)境對人發(fā)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只是想把我們一部分極力夸大教育作用的教師從“環(huán)境決定論”中拉出來,讓一部分教師從“非教學生不可”的思想中走出來。誠然,順境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利于出人才,逆境同樣能造就人才。教師一手一腳扶著學生走,不如讓學生慢慢學會自己走,學生摔了,挫折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站起來,不經(jīng)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另一方面,現(xiàn)階段的青少年,面對五彩繽紛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好奇心強,渴望獨立的愿望強烈,不希望一切由父母包辦,教師代辦,而愿把自己看成是能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年人。 教師應致力于建設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利用自己的主導地位,通過“指導”、“引導”、“開導”或“導讀”、“導練”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問題要緊扣教學內容,具有典范代表性,能突出教學內容的基礎、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對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存在的發(fā)展水平。在學生相互議論時,教師則在教室內巡回觀察,了解學生議論的情況,收集學生議論的熱點,共同存在的問題,預測和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進行個別指導、補救。對學習狀況好的學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提出新的或更高的要求,對學習狀況差的學生作必要的心理暗示,力求啟而不發(fā)。教師收集、記錄各類情況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當學生議論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可以“結”,教師可以“評”。何時進行“評”、“結”,一定要根據(jù)學“情”而定。一般地來說,難度小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完成,難度大的問題多數(shù)學生完成,少數(shù)已接近完成,個別已弄清問題關鍵時,進行“評”,效果較佳。太早,對中“差”生不利,太晚,又會使“優(yōu)”生吃不飽,從而浪費教學時間,難于完成教學任務,降低課堂教學效益。 教師“評”的方法可多種多樣,可以“評選”、“評定”、“評估”、“評價”、“評講”、“評判”等等,學生聽完教師“點評”后,要以獨立或共同總結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規(guī)律和注意的問題。教師的“評講”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多問幾個為什么,“點評”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具有條理性,系統(tǒng)化,不能聲東擊西或泛泛而談,要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表揚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的同學,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存在的原因,學生的“龍”畫成后,教師充當點“睛”之人,同時將“評”“結”的主要內容在黑板上通過勾畫,形成一個關系網(wǎng)或框架圖,并讓學生整理好筆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代評”,然后再“補評”。 以上環(huán)節(jié)完成后,教師出示測試題,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測試題要求高質適量,具有代表性。測試題可以是針對教師備課時,估計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而設計;也可補充針對學生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設計的相關習題;還可以單獨針對個別或少數(shù)學生設計習題。學生在練習時,教師可巡視輔導。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特點,組織1-3道探究性習題,供學生參考和選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相互協(xié)作探討,并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寫好探究實驗報告。課后,教師需要作好教學情況記載,寫下教學心得體會。 (三)開掘學生的主體潛能 潛能是指“可能性的存在”。對學生而言,小編認為它是學生在特定的學習階段內存在的發(fā)展空間,機會或可能,它是對具體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的最高發(fā)展層次要求。不同學段的學生或同一學段的不同學生個體,其潛在的潛能大小不同;同一學生,在環(huán)境的不同程度刺激誘發(fā)下,其潛能被激活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希臘哲人德漠克立特主張,教育力圖達到的目標不是完備的知識,而是充分的理解。 物理學家勞厄則進一步指出:“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把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敝R是形成能力的基礎,但不等同于能力,這正如有磚、瓦、梁木不等于有房子的道理一樣;能力也不同等于知識,它是知識更高形式的表現(xiàn)?!敖獭苯o學生知識必要的,但不能為教知識而教知識,陷入狹障的教育思想中不能自拔,拋棄“教”的其他職能而降低“教”的效果。 在這“所剩下的東西”中,除了他們指出的能力(水平)、思維智力(水平)外,我認為還應該包括人的個性心理傾向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這對21世紀的人口素質而言尤為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心理傾向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最高調節(jié)者,也是個性的積極性源泉。”人的創(chuàng)造力“它可產(chǎn)生一般思維前所未有的思維結果”。它們都是實現(xiàn)這種“可能性”轉換為現(xiàn)實“存在”的關鍵。 試想:在工廠生產(chǎn)中,同一模子鑄就的標準件有何差異呢?“教”如果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不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與工廠中生產(chǎn)標準件又有何區(qū)別呢?“教”出的學生豈不一般模樣?學生的主體潛能開掘又從何談起呢? ?教師角色 角色原指戲劇或電影中演員所扮演的劇中人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E.米德首先把它引進社會心理學領域,并定義為:“人處在某一位置,有一定的權利和責任”。在社會中,角色由社會文化規(guī)定。社會對每一角色都有一定的期望或規(guī)范要求,這些期望或規(guī)范要求確定了個體在占據(jù)某一位置時所應表現(xiàn)的行為和所應具有的特征。由此看來,在社會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教師與人交往,表現(xiàn)出的角色是不同的,因而教師的角色是很復雜的。在這里,不想談教師在社會中、家庭中的角色,只想談談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往的角色,也許有人會說:“對學生而言,教師不就是教師?!逼鋵嵉览頉]有這么簡單。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由于學生的性別、年齡、成長的文化背景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因而在課堂中表現(xiàn)的心理活動特點不盡相同;另一方面,面對教師的不同氣質,人格力量,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學生的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這一群性情各異的學生,就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與學生交往角色的多樣性。作為教師,雖然不能苛求人人到“家”或成為“百家”,但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起碼需要具備某些角色的某些精神或素質。 需要教育家出神入化,萬象俱生的教育技巧。 需要心理學家聽其言,觀其行,而知其意的能力。 需要學問家吸納眾長,博大精神的學識。 需要指揮家統(tǒng)領全局,運籌帷幄的組織和協(xié)調才能。 需要藝術家揮灑自如,收放有節(jié)的表演。 需要演講家激情洋溢和滔滔不絕的口才。 更需要春蠶和紅燭的奉獻精神,需要父母對子女拳拳的關愛之心。 ?教育心語 有人習慣將學校比作工廠,這其實并沒全錯。一方面這種說法肯定地指出兩者都是人類再生產(chǎn)活動的場所?;蚴菍ξ覀兡壳暗慕逃虒W現(xiàn)狀不滿的一種情緒表現(xiàn),“教”的目的若只是為了傳授知識,這與工廠中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又有何差別呢?另一方面,這種說法卻忽視了兩者間的本質區(qū)別。忽視了“教”的職能多樣化,忽視了“教”的創(chuàng)造性特點。如果說工廠是制造產(chǎn)品的場所,學校則是創(chuàng)造人才的搖籃,課堂是創(chuàng)造人才的車間?!敖獭钡穆毮芗敖處熃巧@類問題,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