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筆名:元首衛(wèi)隊 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zhàn)史及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zhàn)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wǎng)站和《突擊》、《戰(zhàn)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fā)表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 請關注本頭條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 這段時間,國內(nèi)網(wǎng)絡上流傳了這么一個新聞: 故事有鼻子有眼睛的描述了100多年前的“烏龍事件”。又結合最近沸沸揚揚的“茍晶事件”,一時網(wǎng)上熱議。 不止一位朋友把這個新聞轉發(fā)給本人,要本人解讀一下真?zhèn)?,為了以正視聽,特此撰寫此小文還原事情的真相: 這則新聞不是最近發(fā)生的,而是在6年前:2014年11月19日,一位叫尤爾根·馬沙爾(Jurgen Marschal)的作者在奧地利網(wǎng)站《每日新聞》(Die Tagespresse)上發(fā)表的一則文章: 故事是這樣的,說是住在奧地利林茨市洪堡大街31號一個普通家庭在周二早上收到了一封從郵局轉寄來的信,寄出地是維也納藝術學院,收信人赫然寫著:阿道夫·希特勒。 男主人奧爾梅茨在接受采訪時,回憶了剛收到信時的感受: 一開始我還在想:這是什么啊?藝術學院的申請?是我女兒誤入歧途了嗎?這次我才讀到第一行:親愛的阿道夫·希特勒先生?!?/p> 報道中還提到這里正是107年希特勒曾經(jīng)在林茨生活過的地址。 上面為該信的全文,而最重要的是第一句話: ?Hiermit teilen wir Ihnen mit, dass unsere Entscheidung bezüglich Ihrer Aufnahme an der k.u.k.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positiv ausgefallen ist“ (我們在此通知你,我們決定接受你進入奧匈帝國美術學院的申請。) 注:k.u.k為德語kaiserlich und k?niglich的縮寫,直譯為帝國與皇家,特指奧匈帝國的雙重君主政體,表明哈布斯堡君主同時為奧地利皇帝(Kaiser)和匈牙利國王(k?nig) 后面是對希特勒的入學作品的一些評價,落款者是學校入學考試委員會主席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爾教授時間為1907年10月2日。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封信真的是在郵局里沉睡了100多年?希特勒本可能成為一名美院學員甚至畫家嗎?而這一事件是否就是最終引發(fā)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上世紀最大的“蝴蝶效應”? ?答案是:“Nein!”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新聞! 首先《每日新聞》網(wǎng)站都是以報紙文章的風格發(fā)表關于奧地利主題的諷刺文章,這些文章都是虛構的。 而關于本封信,最明顯的破綻是,1907年奧匈帝國的各機構辦公室均使用的是梅賽德斯5型(Mercedes Nr.5)或者比亞爾·弗羅因德牌(Bial & Freund)打字機。 而這封信的字體肯定不是來自這兩種類型的打字機中的任意一種型號:因為在1907年,這兩種類型的打字機都沒有德語的變音符號(?,?,ü),其實不僅是這兩種打字機,幾乎所有在世紀之交發(fā)明的打字機都沒有變音符號。 所以,信中帶有變元音字母的單詞,例如”Künste'(藝術), “K?pfe”(頭)等等肯定不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至少不可能是在藝術學院的公用打字機上打的。 另外雖然有點黑色幽默,但是80%的奧地利人都認為希特勒是德國人,所以關于他的信,是不太可能寄到林茨的。 歷史上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07年10月在維也納藝術學院的普通繪畫學校(Allgemeinen Malerschule)申請過藝術學習,但未獲成功。 在9月的藝術學院第二次入學考試中,他不再被允許參加試畫。而在1908年1月到1913年,希特勒假扮成一個美院學生,每月領取25奧地利克朗的孤兒撫恤金,再靠著他母親最多1000克朗的遺產(chǎn)過活。 為了繼續(xù)領取他的孤兒撫恤金,他沒有向他的親戚透露自己求學路上的一連串失敗和住所。而且在換房子時,總是假裝自己是“學院派畫家”或“作家”。 從1910年開始,希特勒就通過臨摹維也納明信片上的圖案,復制成水彩畫來賺錢。期間他使用“學院派畫家”的事情還被其他畫家匿名舉報過,警察隨即禁止撒謊的希特勒繼續(xù)冒用這一頭銜。而且當時為希特勒代理銷售畫作的三個商人還都是猶太人。 他宿舍的室友卡爾·霍尼施(Karl Honisch)后來寫道,希特勒“瘦削、營養(yǎng)不良、雙頰凹陷,深色頭發(fā)打在臉上”,“衣衫襤褸”,每天坐在寫作室的同一個角落,不停地畫畫。” 到1913年5月,混不出名堂的希特勒搬到了慕尼黑,繼續(xù)作畫,主要是臨摹一些城中的重要建筑,并賣給慕尼黑的一位藝術商人。他后來聲稱,自己渴望去到一個“德國城市”,并想成為一名“建筑畫家”。 本文開頭提到的,2014年《每日新聞》上發(fā)表的這篇文章,巧妙地將事實與想象結合起來。 作者尤爾根·馬沙爾繪聲繪色的描寫了他的“發(fā)現(xiàn)”,還添油加醋了一番,一個雄心勃勃的未來魔頭是怎么等待自己的入取通知單的: Jeden Morgen hetze ich zum Briefkasten, aber schon wieder keine Nachricht für mich. Ist meine Malerei schlecht? Verstehen diese Herrschaften denn nichts von Kunst? (每天早上我都沖向郵箱,但還是杳無音信。我的畫不好嗎?難道這些先生對藝術一竅不通嗎?) 為了讓故事更加戲劇化,馬沙爾還重構了郵局是怎么發(fā)現(xiàn)這一失誤的:當時,這封信滑入了一個標題為繼續(xù)教育的郵件分發(fā)柜。但是100多年來沒有人檢查過這一點。 作者甚至還編造了奧地利郵局為這個錯誤而感到的遺憾聲明: “Unsere Mitarbeiter stellen t?glich fünf Millionen Sendungen zu. Wenn durch etwaige Fehler Verz?gerungen eintreten oder ein Weltkrieg ausgel?st wird, so bedauern wir dies natürlich sehr” (我們的員工每天遞送500萬件郵件及包裹。當然,如果由于錯誤而出現(xiàn)拖延,或者引發(fā)世界大戰(zhàn),我們非常遺憾。) 為了彌補這一損失,奧地利郵政希望為所有在納粹統(tǒng)治時期受到傷害的種族和少數(shù)民族提供發(fā)行《第二共和國》特別郵票時5%的折扣。 當然奧地利郵局并沒有也不可能發(fā)表過如此言論。 如果再接著讀下去,已經(jīng)可以完全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的真?zhèn)瘟耍?/p> “根據(jù)奧地利郵政消息,希特勒在50年代下達過一道轉遞郵件到巴拉圭的命令,但是目前地址未知?!?/p> 而下面的故事就更加離奇了: 在內(nèi)部調(diào)查過程中,郵局中與希特勒有關的另一個“失誤”也浮出了面:1939年,奧地利格拉茨的木工工程師格奧爾格·埃爾瑟(Georg Elser)給阿道夫·希特勒寄了一個炸彈包裹,據(jù)專家們說,這個炸彈的威力足夠炸死他。然而,炸彈一直沒有送到,郵遞員當時只給希特勒留了一張黃色字條。 但是這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虛構故事。歷史上真正的埃爾瑟其實是來自于德國符騰堡州的柯尼希斯布龍(K?nigsbronn),作為一名反納粹的抵抗分子,他制造了一枚炸彈,并于1939年11月8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館暴動原址的一次集會上引爆。但是沒有傷及到希特勒本人及其主要黨羽;1945年4月9日,埃爾瑟在達豪集中營被殺害。 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爾教授直到死后還因拒絕希特勒的入學申請而出名。1907年當希特勒第一次參加評審時,他給出的結果是:Ungenügend (不合格)。 而希特勒次年第二次再次嘗試的時候,教授的評價更加尖銳:Nicht zur Probe zugelassen(不予以試畫),連正式的考試機會都沒給。 事情到這里已經(jīng)明了了,但維也納藝術學院在1908年9月的這個決定,是否標志著一場震撼了一個世紀的大災難的開始? 如果維也納藝術學院的招生委員會做出了不同的決定呢? 這位二十歲,只如何給建筑明信片上色的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會成為一名畫家嗎? 是什么條件讓一個人,從藝術的世界中成長為如此殘暴的未知怪物? 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有答案了,而諸多的可能也就留給各位去自由設想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