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為殺弟不成謀劃逼宮,結(jié)果事情泄露被廢為庶人并流放黔州。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就空懸了,究竟讓誰來做這個太子成為李世民和臣子們重點思考的問題。 當(dāng)時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分別是排名第四的魏王李泰和排名第九的晉王李治。李泰生于620年,已經(jīng)23歲,而李治生于628年,只有15歲,兩人之中必然有一位會成為太子,將來繼承李唐江山,但究竟立誰還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說,李泰的機會要比李治大很多,李治本身就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之人,他并沒有參與到爭儲之中來,不過李泰卻已經(jīng)第一時間開始謀劃太子之位。他在李承乾被廢之后天天進(jìn)宮盡孝,陪在李世民身邊,為了成為太子,他甚至投進(jìn)李世民的懷抱,對李世民說:
這話一下子就打動了李世民,他自己的得到這個位置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重蹈覆轍,他還是希望他們心中留有親情,能夠兄友弟恭的,所以李世民對李泰承諾讓他成為太子。 有李世民的保證,李泰本來以為這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椋瑓s沒想到出現(xiàn)了阻力。儲位之爭向來關(guān)乎國本,并非單單是皇家的事,外廷的臣子們也會牽扯其中,李泰最為最熱門的太子人選,自然是有不少人支持的,比如岑文本、劉洎等勸李世民立李泰為太子。 但在當(dāng)時存在感還不強的晉王李治也有支持者,而且支持者還比較強悍,那就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人都反對立李泰為太子,長孫無忌更是“固請立晉王治”,在李世民說出承諾立李泰為太子之后。褚遂良便對李世民說:
這一句話點醒了李世民,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感情用事了,不能這樣草率的立太子,他要好好想想這件事。在李世民按兵不動的日子里,李泰又行動了,他看到李世民猶豫,知道事情有變,于是打算在李治這邊打開一個缺口,他對李治說:“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 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弟弟,是李泰和李治的叔叔,他曾參與到了李承乾的謀反案中,而他和侄子李治的關(guān)系向來很好,李泰就用這個來嚇唬李治,想讓李治有所行動從而犯錯。 哪知李治并沒有行動,而只是憂心忡忡,這種心情甚至讓李世民感知到了,一問之下,才知道李泰在其中發(fā)揮了作用,再聯(lián)想到之前的事情,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立李治為太子,而謀嫡的李泰則被降封外地。 對于立李治為太子這件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舉雙手贊成的,緊接著李世民留下長孫無忌、褚遂良、房玄齡和李勣開會,李世民“抽佩刀欲自刺”,目的就是要越過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趕緊說:“謹(jǐn)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 看到李世民居然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其他的人自然也沒有異議,而李世民又丟給他們一個難題,那就是說服外廷的臣子接受這個事實。長孫無忌進(jìn)一步說:
有了長孫無忌的保證,李世民就在上朝的時候詢問臣子們應(yīng)該立誰做太子,大家?guī)缀醍惪谕暤恼f應(yīng)該立仁孝的李治為太子。 就這樣,晉王李治成為大唐的太子,李泰從此與那個位子再也無緣,甚至不被允許回京都。其實我們看,李治之所以能被立為太子,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里可能很多人就有一個疑問了,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皇后親生的,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無論是誰做太子和將來的皇帝,長孫無忌都是名正言順的元舅,那么,他為什么反對李泰而支持李治呢? 要知道李泰和李治之間,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李泰都比李治強很多,李泰聰敏絕倫又才華橫溢,而且深得李世民寵愛,禮秩逾制的事情有很多。李世民甚至準(zhǔn)許李泰“置文學(xué)館,任自引召學(xué)士?!?/span>這和當(dāng)年李世民被賜為天策上將的時候有什么區(qū)別? 李泰招了不少學(xué)士,編纂成一部《拓地志》,被李世民珍藏于皇家藏書閣中,由此可見李泰的才能,在其他方面也是表現(xiàn)突出,也因此,李世民越發(fā)喜歡這個兒子,這種喜愛甚至引起了外廷臣子的注意,魏征等人多次進(jìn)諫不應(yīng)該對李泰如此縱容,只是李世民并不理會。 李泰的才能和李世民對他的寵愛讓太子李承乾感覺到了深深的威脅,所以才有了殺弟逼宮之謀劃。李泰實在是李承乾穩(wěn)坐太子之位最大的威脅,如果沒有了李承乾,李泰幾乎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選,相信外廷的臣子們也知道這個事實,但為什么長孫無忌反對他呢? 按理來說,長孫無忌應(yīng)該是最不急的臣子,畢竟李泰和李治誰做太子都是他的親外甥,但長孫無忌還是第一時間做出了選擇,即繞過李泰而請立李治為太子,一直站在他這一邊的褚遂良自然也持同樣的觀點。 而長孫無忌之所以選擇李治,并非是認(rèn)為李治才能在李泰之上,也不是真的認(rèn)為李泰做錯了什么,雖然他真的在謀嫡一事上做錯了。 長孫無忌之所以選擇李治就是因為李治“仁懦”,這兩個字是李世民對李治的評價,實際上就是說李治軟弱無能、優(yōu)柔寡斷,又年齡小,身邊根本沒有組建自己的勢力,這樣的一個人將來做了皇帝,最容易被拿捏,是長孫無忌這樣的權(quán)臣最喜歡的皇帝人選。 反觀李泰則不一樣了,李泰已經(jīng)23歲,他謀嫡之心早就有了,身邊也早就有了自己的團(tuán)隊,而且李泰很有才能,也有魄力,是類似于李世民一樣的人物,這樣的人當(dāng)上皇帝,自然不是臣子能隨便拿捏的,所以長孫無忌并不希望李泰成為太子。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登基,最開始幾年也的確如長孫無忌想的那樣,很好拿捏,《舊唐書》記載:“時無忌位當(dāng)元舅,數(shù)進(jìn)謀議,高宗無不優(yōu)納之?!?/span> 李治做什么事情,幾乎都要問過長孫無忌,真正自己能決定的事情很少,這從后來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帶著金銀財寶去長孫無忌府上發(fā)生的事情就能看出來,當(dāng)時李治不僅帶去了金銀財寶,還給長孫無忌的孩子送去了官職,為的就是希望長孫無忌能同意讓武則天成為皇后,但長孫無忌卻閉口不談這件事,硬是讓李治和武則天開不了口。 但長孫無忌把持朝政也沒有幾年,武則天給了李治莫大的勇氣來對抗長孫無忌,最終立武則天立為皇后,長孫無忌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后來被許敬宗輕易誣陷,被流放被逼自殺,家族子弟也都被流放嶺南,李治對這個舅舅可一點都沒有心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