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丁玲提出的“一本書”觀點,其要義是指一個作家必須寫一部立得住、傳得下去的書,要有一本足以支撐自己的書,即作品不能光圖數(shù)量而忽視質(zhì)量。丁玲諄諄告誡文學青年:寫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 顯然,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它有不同于一般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特殊要求,優(yōu)秀的作品應該是充分顯示獨特藝術(shù)個性的不可重復的“原創(chuàng)”。 后來我又從書上讀過這樣一則故事,說有一位男作家被邀請參加筆會,坐在他身邊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輕的女作家,她衣著簡樸,態(tài)度謙虛。男作家認為她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問:“小姐,你是專業(yè)作家嗎?”“是的,先生?!薄澳敲?,你有什么大作發(fā)表嗎?”“我只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么大作?!蹦凶骷腋幼C明了自己的判斷。他得意地說:“你也是寫小說的,那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經(jīng)出版了339部小說,請問你出版了幾部?”“我只寫了一部?!蹦凶骷冶梢牡貑枺骸班?,你只寫了一部小說?那能否告訴我這部小說叫什么名字?”“飄?!迸骷移届o地回答??裢牡哪凶骷翌D時目瞪口呆。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瑪格麗特.契爾,她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F(xiàn)在,全世界的人們大都知道她的名字,但那位自稱出版過339部小說的男作家的名字卻已無從查考了。 從丁玲的“一本書主義”和后面的那個故事,我們是否從中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一輩子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是何等不易!而如果能真正做好了一件事又是多么的令人開心快樂! 聯(lián)想到當下的音樂世界,每個人都喜歡唱歌,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歌唱好,這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其實,我們從媒體上看到各種歌唱大賽絡(luò)繹不絕,但真正成為一個歌手卻非易事,他們不僅需要嫻熟掌握演唱的各方面技能,而且還要臨場有良好發(fā)揮。比賽到最后,只有將一首作品演繹得恰到好處,才能贏得評委的高分,一舉奪魁。 或許有些喜歡較真的朋友會說,那是參加比賽,你沒有金剛鉆就別攬那瓷器活唄。我們唱歌是自娛自樂,管那么多干啥?振振有詞的背后似乎顯得開通與豁達。殊不知,娛樂往往維系娛己和娛人兩個方面,除非是一個人閉門造車,否則大家在一道卡拉OK的時候,能不顧及“聽眾”的感受嗎?! 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我在學習器樂的時候就經(jīng)常遇到,很多琴友貪多嚼不爛地學了許多的獨奏曲,說起來什么曲子都會演奏,但要讓其當眾正兒八經(jīng)地演奏的時候,不是音準出錯,就是節(jié)奏把控不對,更糟糕的是往往在某些技巧難度較大的樂句上生生卡殼,至于演奏的完整性和音色、韻味,以及二度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那就甭說了。這就是人們常比喻做事不認真的“二胡糙子”。 記得有一位聲樂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唱歌無非就是扣字。仔細想一下,從某種角度琢磨還確實是這樣。一首完整的歌,如果你想把它唱好,就必須把每一個字唱好、唱到位,正所謂字正才能腔圓。這雖然是一個細節(jié)問題,但只有把細節(jié)做好了才能體現(xiàn)整體的美,才能真正地唱出那首歌的味道。眾所周知,唱歌是一門學科,在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系統(tǒng)訓練時,在一點方法也沒有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的大白嗓子扯著喊,高音上不去硬頂,低音下不來猛壓,可以想象那種情況下唱出來的歌會是個什么狀態(tài)? 我們暫且撇開正規(guī)練聲環(huán)節(jié)不說,就唱歌的學習過程而言,其實作家丁玲的“一本書”觀點很值得借鑒,而那個男作家與女作家對話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最起碼在認知上,要建立循序漸進和厚積薄發(fā)的意識,除去演出任務之外,平常只選擇一首適合自己演唱的作品,哪怕是模仿學唱,也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從形似到神似。同時通過這首作品深度打磨演唱技巧,直至熟能生巧且能舉一反三。屆時即便需要拉出來溜溜,也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曲目”。 總之,唱歌是學問,唱歌有門道,唱歌博大精深,唱歌樂趣多多。進一步講,唱歌如人生,人生即唱歌...... 小提琴曲《寂色》 親,喜歡就轉(zhuǎn)到群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