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當車【讀音】ānbùdàngchē 【釋義】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進宮來。顏斶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nèi),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顏斶,走過來!”不料顏斶還是一步不動,并呼喚宣王說:“大王,您過來!”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斶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怎么行呢?” 顏斶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xiànmù)他的權(quán)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quán)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得好。” 齊宣王惱怒(nǎonù)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斶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斶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jīng)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yì)。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的墳?zāi)苟疾蝗绨??!?/p>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斶,過來!顏斶,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qiānshèng)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放肆了!” 顏斶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yǔ)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guān)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wù)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經(jīng)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而慚愧?!?/p>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唉!怎么能夠侮慢君子呢?寡人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聽到君子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收寡人為弟子。如果先生與寡人相從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車,先生的妻子兒女也必然錦衣玉食?!鳖仈邊s辭謝說:“玉,原來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pìrǎng),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原來的風(fēng)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一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chéng)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quán)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您大王,而盡忠直言的是我顏斶。臣要說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賜歸,讓臣安步返回家鄉(xiāng)?!鳖伿裾f罷,向宣王再次行禮后就告辭而去。 所以,“安步當車”這個成語最初是指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現(xiàn)多指人能安于貧賤自行其樂的意思。 安居樂業(yè)【讀音】ānjūlèyè 【釋義】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故事】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dān)。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guǎ)民”的理想社會。老子是這樣描繪他所設(shè)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fēng)俗習(xí)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老子的這種主張是遠離實際的,更不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所以,只是一種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但同時,它反映了人們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和要求過上安定快樂生活的愿望?!鞍簿訕窐I(yè)”這句成語,就是從以上老子的幾句話里提煉出來的。 閉門思過 【讀音】bìménsīguò 【釋義】過:過失。關(guān)起門來反省過失。 【故事】出自《漢書·韓延壽傳》:“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p> 西漢昭帝時期,東郡(今山東鄆城)太守韓延壽,謙虛大度,善于聽取部下的意見,并積極地采納好的想法付諸行動。在他任東郡太守這三年,明察秋毫,令行禁止,辦案快捷(jié)機敏(mǐn)。在這段時間,他把東郡治理得井井有條,秩序井然。他還善待百姓,教化民眾,使東郡明顯減少了大案和重案。一時間,東郡成為當時全國治理得最好的一個郡縣。 后來,韓延壽又當上了左馮翊(Zuǒpíngyì,今陜西大荔縣)太守。剛上任那幾年,他怕耽誤(dānwù)地方官員處理政事,擾亂民生,因此從不出門巡視各縣。有一次,一個部下建議說:“你應(yīng)該到各縣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民俗民情,視察一下地方縣官的政績?!表n延壽卻說:“每一個縣的長官都很嚴明、賢能,督(dū)郵也能夠明辨善惡。我相信各縣有了這樣的官員一切都會順利進行,井井有條的。如果我下去巡視各縣,他們肯定會抽出時間來應(yīng)酬(yìngchóu)、招待我,這樣反而給他們添了不少麻煩,還耽誤了他們治理各縣的政事。所以我還是不去得好。”部下又說:“但是現(xiàn)在正是春忙的時候,農(nóng)民都在忙著耕種,你應(yīng)該下去看看農(nóng)民們耕種的情況啊?!表n延壽一聽,這與人民的生計有關(guān),于是就出行前往各縣。他剛走到高陵縣(今陜西高陵),就有兩個兄弟吵嚷(rǎng)著來找他告狀。他一問才得知原來是要春忙耕種了,兩兄弟在爭奪田地。這個說他應(yīng)該多得,那個說他應(yīng)該多得,爭辯不休。但是韓延壽看到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難過,他沒有想到這種事情會發(fā)生在他的管轄(guǎnxiá)地。于是就說:“我是一郡之長,作為地方官的太守卻不能做到宣德通明,教化百姓,讓親骨肉之間為爭奪田地而訴訟(sùsòng)公堂,這些都是我的責(zé)任,是我沒能盡職才導(dǎo)致這種事情的,我明天就退職讓賢?!钡诙欤娴耐寺毞Q病,關(guān)起門來反思自己的過錯,不理政事。地方官員看到自己的長官如此自責(zé),都深感愧疚(kuìjiù)和失職。 再說那爭奪田地的兩兄弟看到太守為他們的事而自責(zé)思過,都非常懊悔(àohuǐ)和感動。于是兩兄弟由互爭變成互讓,并且主動赤身來向韓延壽請罪。韓延壽看到這兩兄弟開始互相謙讓非常高興,親自開門迎接他們,并用美酒佳肴(jiāyáo)熱情款待他們,勉勵(miǎnlì)他們知過悔過。這件事讓當?shù)氐睦习傩蘸偷胤焦賳T更加敬佩、尊重韓延壽。成語“閉門思過”便出于此。 大公無私【讀音】dàgōngwúsī 【釋義】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F(xiàn)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fā),毫無個人打算。 【故事】出自漢代馬融《忠經(jīng)·天地神明》一書。原文“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在朝堂上問祁黃公:“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yīng)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祁黃公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Xiè)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逼焦@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祁黃公說:“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公說:“現(xiàn)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公說:“祁午能夠勝任?!逼焦制婀制饋砹耍瑔柕溃骸捌钗绮皇悄愕膬鹤訂??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祁黃公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鬃诱f:“祁黃公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啊!” 成語“大公無私”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F(xiàn)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fā)而毫無個人打算的品行。 不貪為寶【讀音】bùtānwéibǎo 【釋義】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故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襄(xiāng)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p>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kāizáo)石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dōu)著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鑒別(jiànbié)。玉工仔細看了后,贊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jīng)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便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宋人心里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秘密藏好。盡管如此,他還是擔(dān)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占了便宜(piányi)。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后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fā)現(xiàn),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hǎn),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guī)湍戕k什么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 宋人慌忙搖頭說:“我沒什么事要您幫我辦。據(jù)玉工鑒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因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喪失了寶物?!?/p> 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著他。只聽子罕繼續(xù)說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 宋人見子罕說了這通不收寶玉的道理,只得如實說道:“小民留下寶玉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 子罕沉思了一會兒,叫宋人暫時留下。接著,命一位玉工為這塊寶玉雕琢(diāozhuó),并把它送到市場上去賣掉,把錢交給宋人,然后派人護送他回家。 這就是“不貪為寶”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意外之財,潔身自愛,一身清白,就算得上有德行的人了。 不為五斗米折腰【讀音】bùwèiwǔdǒumǐzhéyāo 【釋義】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p>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chuàng)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jīng)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太守派出一名督(dū)郵來視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quán)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cūsú)而又傲慢(àomàn)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意思是我不能為了縣令的五斗米的俸祿,就低聲下氣地去侍奉這些小人。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成為不事權(quán)貴利祿的別稱。 奉公守法【讀音】fènggōngshǒufǎ 【釋義】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guī)矩。 【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shē)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mánhèng)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jù)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fā)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xiàn)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tǒng)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后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guī)范。 負荊請罪【讀音】fùjīngqǐngzuì 【釋義】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Lìn)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戰(zhàn)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zhàn)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藺相如又在澠(Miǎn)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xiūrǔ)他一番?!碧A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藺相如卻說:“我哪里會怕廉將軍?不過,現(xiàn)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bì)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jīng)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jié)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后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zé)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請罪”。 甘棠遺愛【讀音】gāntángyíài 【釋義】舊時頌揚離去地方官的政績。 【故事】出自《詩經(jīng)·周南·甘棠》。 周武王滅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傳給了兒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時候年幼,幸好有兩個賢臣輔佐他。這兩個賢臣,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為輔佐周朝嘔心瀝血(ǒuxīnlìxuè),政績也非常顯赫,因此大家又尊稱召公為召伯。 召公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到基層去,深入各地方去辦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封地召地(在今陜西省岐[qí]山縣城西南)去辦公。當時天氣炎熱,召公就不在屋里待著,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召公在當?shù)卮瞬簧偬?,處理民間事務(wù)。他辦事非常認真公正,給老百姓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具體難題。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懷念他,說:“這樣的好官太少了。不僅到我們百姓中來,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辦公完了,也不吃我們老百姓的飯食,也不拿我們老百姓的東西。如果天下的官員都像他這樣的話,不就太好了嗎?”《詩經(jīng)·周南·甘棠》里有一段話描述這件事情。召伯死后,老百姓很懷念他,對甘棠樹都不忍傷害,他們唱道:“蔽芾(bìfèi)甘棠,勿翦(jiǎn,同‘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什么意思呢?翻譯出來就是: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伐,召伯搭過草棚。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拜,召公曾經(jīng)在這里住宿過(“說”在古時就是住宿)。 從《詩經(jīng)》這幾句詩,我們可以看出,召伯作為一個國家官員,在基層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過認真替百姓做事,換來了百姓對他的愛戴,也留下了這個成語?!案侍倪z愛”指的就是對離去之人的懷念,或贊頌離去官員的政績。 開誠布公【讀音】kāichéngbùgōng 【釋義】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故事】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shàn)托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后,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jīng)受先帝委托,擔(dān)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么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jiāguānjìnjué),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jīng)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將要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tǎnshuài)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后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布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tài)度誠懇,坦白無私。 李勉葬銀【讀音】LǐMiǎnzàngyín 【釋義】喻指人與人之間要恪守(kèshǒu)誠信,互相關(guān)愛,互相幫助,不求回報。 【故事】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六》。 李勉,字玄卿(qīng),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十三子李元懿(yì)。李勉少時喜歡學(xué)習(xí),曾任開封府尉,后從肅宗李亨(hēng)于寧夏靈武,擢(zhuó)監(jiān)察御史。任期內(nèi),力勸肅宗皇帝勿殺俘虜。晚年居相位二年,卒年七十二,謚(shì)號“貞簡”。 李勉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xué)習(xí),住在一家旅館里。正好遇到一個準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里。兩人一見如故,于是經(jīng)常在一起談?wù)摴沤?,討論學(xué)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臥床不起。李勉連忙為他請來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藥,照看著他按時服藥。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著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粗諠u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著急,經(jīng)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尋找民間藥方,并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藥店里買不到的草藥。 一天傍晚,李勉挖藥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guān)切地湊(còu)到床前問:“兄弟,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回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嗎?只要靜心休養(yǎng),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p>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p>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里面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pánchɑn),現(xiàn)在用不著了。我死后,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p>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只好答應(yīng)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愿,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后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埋在棺木下面。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到李勉報喪的書信后趕到客棧(zhàn)。他們移出棺木后,發(fā)現(xiàn)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歷后,大家都被李勉誠實守信、不貪錢財?shù)母呱衅沸兴袆印?/p> 后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而李勉葬銀的故事也成為中華民族誠信做人的美談典范流傳后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讀音】táolǐbùyán,xiàzìchéngxī 【釋義】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故事】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p>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名叫李廣。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wèi)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shǎngcì),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tǒng)統(tǒng)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yīng)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惜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p> 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èhào)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tòngkūliútì),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dàoniàn)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币馑际钦f,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zhì)贏(yíng)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玩物喪志【讀音】wánwùsàngzhì 【釋義】指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故事】出自《尚書·旅獒(áo)》:“玩人喪德,玩物喪志?!?/p> 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周后,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qū)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于周室。 懾(shè)于武王的威名,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都先后派人到鎬(Hào,周都,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向周王朝稱臣納貢,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只叫做獒的狗。這只狗身上的毛呈黃褐(hè)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很是兇猛,善于搏斗。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púfú)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后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這件事被太保召公奭(shì)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退朝以后,他寫了一篇《旅獒》呈給周武王,告誡武王“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意思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愛的事物,就會喪失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很是感動,想起了從前紂(zhòu)王荒淫無度,導(dǎo)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xùn),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玩物喪志”就出自這個故事。 為善最樂【讀音】wéishànzuìlè 【釋義】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常用為勸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故事】出自《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劉蒼是劉秀的兒子,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晉爵為王。劉蒼博學(xué)多才,他的哥哥漢明帝對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視,都把京城交給他管理。劉蒼雖然地位很高,卻毫無驕奢淫逸(jiāoshēyínyì)的貴族習(xí)氣,而且很關(guān)心百姓的生活,還常常提醒漢明帝,為東漢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他品德渾厚、待人至誠,聲望也越來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請求辭去職務(wù),想回他的封地東平國(今山東東平縣),漢明帝拖了很久才答應(yīng)?;貣|平后,劉蒼仍對國家大事提了許多有益的見解。漢明帝很關(guān)心他。有一次問他在家里做什么最開心,劉蒼說:“為善最樂。”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后來人們常用此成語勸人多行善事。 玉汝于成【讀音】yùrǔyúchéng 【釋義】愛你如玉,幫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艱難困苦條件下。 【故事】出自北宋·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張載(1020—1077)是北宋郿縣(在今陜西)橫渠人。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xué),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yè)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xué)問。后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后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于直言,觸犯了執(zhí)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xué)。 橫渠是個窮鄉(xiāng)僻壤(pìrǎng)。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yíránzìdé),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鉆進書房,關(guān)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hān)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在思考回味,有時直達通宵。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xué)。有些學(xué)生家境貧寒,沒有學(xué)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是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煉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 “玉汝于成”是說像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
|
來自: 四地閑夫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