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rèn)為,脾升而胃降,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使人體的消化有條不紊的進行。但治療疾病之時,消化系統(tǒng)的毛病又不可局限于脾胃,肝主疏泄,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陰元陽,如釜底之薪火,都可影響到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 噯氣者,如飽食之后的噯氣,但如非飽食之后或噯氣不止者,則為病態(tài)。噯氣原因,或脾不健運,或胃陽不通,或肝橫胃逆,或肺脾不和,總不離清氣不升,濁陰不降之理。 今日選讀葉天士醫(yī)案,充分反應(yīng)天士“胃以通為補”的理論特點,請詳細(xì)體味。 初用辛通見效,可知病乃胃陽不能通降所致。 長期使用,辛通有耗氣之嫌,氣不足則痰濕易積,所以不應(yīng)。需補氣消痰,下氣鎮(zhèn)逆。 人參補氣,干姜、半夏、茯苓溫陽化痰,旋覆花、代赭石下氣鎮(zhèn)逆。 嗜酒之人,易積痰濕。勞者耗氣,積勞成疾,陽氣久傷。 附子、干姜通陽,半夏、茯苓化痰,旋覆花、代赭石下氣。 患者二十,正陽氣生長之時,胸膈不舒,此為輕癥,略為引導(dǎo),自然痊愈。 白術(shù)、益智仁固護脾胃陽氣,守而不走,以合患者陽氣生長之勢。然患者胸膈不舒,此為氣不舒展,痰濕積聚,需舒展陽氣,行氣消痰。半夏燥痰下氣,茯苓消痰利水,陳皮行氣,生姜辛散,生發(fā)舒展陽氣,亦可散積聚水氣。下而行之,辛而散之,氣機流暢,自然痊愈。 食前為虛,食后為實。噫氣不除,無非氣郁痰濕而已。桔梗、杏仁舒上焦之氣,半夏、陳皮舒中焦之氣,厚樸舒下焦之氣,全方有引氣下行之勢。郁金疏肝,以解氣郁。 噯氣腹痛,肝脾不和。腹微痛者,腹部肌肉緊而不舒也。肝主筋,諸緊縮痙攣,皆屬于肝。炙甘草、人參、茯苓益氣健脾,白芍柔肝。炙甘草合白芍,酸甘化陰,為益陰緩急之良藥,古方有一名為“去杖方”,治療下肢痙攣疼痛,就以炙甘草、芍藥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