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探秘千菌方 樺剝管孔菌別名白邊、樺剝管菌、樺滴孔菌、樺多孔菌、樺黃,是擬層孔菌科真菌樺剝管孔菌的子實體。 【功能主治】 藥用有潤肺、消痞、降氣、平喘、祛風、除濕、利尿等功效。 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胃痛、腎炎、尿路結(jié)石、吐血、毒蛇咬傷、咽喉腫痛及牙周炎、慢性支氣管炎。中醫(yī)還用其作為健胃、發(fā)汗和腹痛、感冒、結(jié)核性盜汗等癥的藥物。 實驗顯示,該種具有如下藥理作用: 1.子實體的熱水提取液加乙醇結(jié)晶對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49%,子實體的熱水提取物加40%NaOH及乙醇后,所獲得的沉淀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抑制率為72%。 2.該菌子實體內(nèi)有蹄酸菌(ungalinic acid)對化膿小球菌有拮抗作用。能抑制綠膿桿菌和黏質(zhì)沙雷菌的生長,還對金葡菌、枯草桿菌和恥垢分支桿菌有抑制作用。 3.從此菌可分離到多孔菌酸(polyporenic acid A、B、C),可抑制分枝桿菌的生長。 4.此菌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質(zhì)炎。 【原形態(tài)】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無柄或幾乎無柄。菌蓋近肉質(zhì)至革質(zhì),扁半球形、扁平,靠基部著生部分常凸起,4-24×5-35cm,厚1.5-9cm,表面光滑,初期污白褐色,后呈褐色,有一層薄的表皮,可剝離露出白色菌肉,邊緣內(nèi)卷。菌肉很厚,近肉質(zhì)而柔韌,干后比較輕,為革質(zhì)。菌管層色稍深,菌管長2.5-8mm,易與菌肉分離,管口小而密,近圓形或近多角形,每毫米3-4個,靠近蓋的邊沿有一圈不孕帶。 【生境分布】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四川、云南、貴州、新疆、西藏、河南、陜西、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專門生長在樺木屬的樹干上,一年生。引起木質(zhì)部形成褐色腐朽。 【化學成分】 蹄酸菌、多孔菌酸。 樺剝管孔菌一般作藥用。幼嫩時可食用。孢子借風傳播至段木的切面與傷口處發(fā)生危害。在香菇段木栽培中,發(fā)現(xiàn)后應當立即刮除,拿到遠離菇場的地方深埋或燒掉,感染區(qū)噴灑1%的硫酸銅水溶液或0.5%的波爾多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