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永鑄 從這種解釋分析,“錯”是一種相對于線面裝飾的平面涂抹,這種工藝形式不僅僅單指用于青銅器裝飾,漆器、木器、石器等都是這種工藝的適用范圍。這里也要明白“金”這個字的字義范圍,《說文》中稱金子為“黃金”;銀子為“白金”;銅為“赤金”,這說明,不管是金子、銀子、銅(這里指紅銅)都概稱為“金”。 就銅器而言,這些不同種類的“金”又是如何體現(xiàn)在裝飾上的?《周易參同契》上卷中記述了一句話“金以砂為主,稟和于水銀?!边@就是最早關(guān)于金汞劑的記載。而青銅器上有一種稱為“金涂”的工藝,就是通過這種金汞劑的化合形式完成。那么什么是金汞劑?簡單說就是按一定的比例把汞與金、銀、銅等化合在一起,(一般汞與金、銀的比例多在1:5至1:7左右)使之成為膏狀,并用非金屬器具涂抹于要裝飾處,(汞除了鐵可與任何金屬化合)然后烘烤加溫使汞揮發(fā),(一般加溫在360度以上),最后修整打磨后再做壓光處理。這種用金汞劑的方式用于青銅器紋飾裝飾,成熟于戰(zhàn)國末期至秦漢時期,這時期稱為“金涂”或“錯彩”。 那種在范體預(yù)留凹槽后鑲嵌金、銀、銅的裝飾手法,古代稱為“鏤金”,這種工藝在春秋晚期即以成熟,一直到戰(zhàn)國早期還在流行。青銅器中最早使用這種裝飾技法的是嵌紅銅工藝,也泛稱錯銅工藝。 現(xiàn)在資料顯示,這類青銅器錯紅銅工藝最早成熟于吳楚之地,也許來源于漆器裝飾啟發(fā),但紋飾裝飾風格還是傳承于中原地區(qū),錯工多以塊面的形式表現(xiàn),主要工藝技法有兩種,一是采用范體鑄出馬蹄狀凹槽后適當修整,然后捶打嵌入紅銅,修整打磨平整后,產(chǎn)生視覺差異;二是把銅片盤繞后再捶打嵌入預(yù)留的凹槽,這種技法這一時期使用較少,為何采用如此形式,不得而知。 2010年9月臨淄淄江花園出土戰(zhàn)國早期青銅錯銅壺 1978年秋至1979年11月大武西漢齊王墓出土的金涂銀盤 一般這種鏨刻,線條部位多鏨刻較深,塊面部位則采用淺刻挖剔。這種金銀混錯的工藝發(fā)展到戰(zhàn)國末至秦漢之際,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一種金銀“花鎏”的工藝。也就是在戰(zhàn)國中晚期鏨刻、挖剔的基礎(chǔ)上,變成了只用鏨刻線條表現(xiàn)裝飾的輪廓,金或銀在輪廓內(nèi)采用金涂的方式鎏上,這種工藝形式也就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錯”,金涂的工藝。 秦漢金涂工藝青銅盤(圖片來自網(wǎng)友) 這時,線條輪廓所顯現(xiàn)的鏨刻刀痕都歷歷在目。這種金涂工藝,直至西漢到以后流行的素器整體鎏金、鎏銀工藝都是在這一基礎(chǔ)上的延伸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