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常言道:"人有三急",這點古代人與現(xiàn)代人都毫不例外。而我國古代因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文雅人對如廁又有不同稱法,像東漢時期的人們就把上洗手間叫成"清也"。 那么當時的科技均沒今日發(fā)達,各種設施和日常用具都很原始,古人上廁所的地方、設施、用具均是什么樣子的呢,茅房到底有哪些發(fā)展歷程呢? 古代洗手間的設計特色及名稱,廁所直接建在"豬圈"上對古人來,茅房就是排除污垢的場所,文獻《周禮·天宮》有寫:"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 周朝時皇宮里設有宮人一職,其和現(xiàn)代的廁所清潔工、服務員、泥水工差不多,主要負責給周朝皇室修建茅房(廁所),清理糞便,除臭除污,給皇帝、妃嬪打理寢宮衛(wèi)生等。 古代石廁 井匽說的就是井狀的廁所,漢朝文人鄭玄,認為匽多是指路邊的茅房,清朝王念孫則稱井匽為偏僻隱秘的洗手間。 建造井匽,多為在指定位置挖一個大坑,呈井狀,以方便古人在上面如廁,有些地方則是挖水溝、挖水池來充當井匽。 古代廁所挖坑充當井匽 有關中國廁所的記載大約于3000年之前,古人美其名日:" 宜常修治,使?jié)嵡逡?。這點證明了,周朝以及更遠的朝代,華夏民族就懂得注意衛(wèi)生,如廁有規(guī)定地方,不會隨地大小便。 然而皇帝有高級的茅房,民間百姓則有簡陋的茅房,通常茅房又稱為茅廁、溷藩。"溷"字指古代的豬圈,溷加藩則成人所用的茅廁。 低檔點的古廁所一般就是一個坑或一條水溝被你解決,高檔點的則配有中國式馬桶或洗手池等,等于是現(xiàn)代的洗手間。不過古人稱這種較完善的廁所叫"盥洗室"。 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大小城池就已修建有公用盥洗室,具體有城上五十步茅房,而溷則為城下積不潔之處。 密林里廁所 所謂盥洗室(洗手間)自誕生以來備受華夏民族注重,有書《說文字釋》記錄:"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 言之穢之處宜常修治,使結清也",這方面突顯中國古人早有注重身體潔凈、注意個人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以至于城池中每五十步就修建一個洗手間廁所供百姓方便。 另外,古代將士方便的時候,通常都會到城下建造或城墻附近的盥洗室解決,這種方式據(jù)說可以統(tǒng)一管理糞便,使其達到最潔凈化,充分減低對城池的污染,避免該垢污引發(fā)人畜疾病。 古代城市排水設施 周朝的盥洗室設計有盛水的地方,供給人用水沖洗盥洗室,隨著技術發(fā)展進步,盥洗室內逐漸設計出更好的沖水系統(tǒng)。 到了秦朝漢朝后,盥洗室內的墻壁開始挖開口子做成通氣窗口,以達到通風排氣效果,讓如廁者不再那么難受,茅坑左右會鋪墊稍高的踏板,避免古人的長袍衣尾染中污垢。 為了更好的除臭味道,則在盥洗室內堆放一些香氣類花香樹干以及小石頭,以緩沖室內的臭氣。并且在漢朝初期,為了方便區(qū)隔男女共用一廁的尷尬,將廁所分為男、女廁所。 除此還在茅房門口的下坡處,建設石階梯,用來防止滑摔,該功能有效解決舊盥洗室的泥坡易滑幾率,之前有人上茅房太著急,往往因走的太快,而在盥洗室門口摔倒。 廁所外建石階防滑倒 然而秦朝僅有高檔點的地域修建有盥洗室,落后點的鄉(xiāng)村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多為"蹲坑"模式,即是在原來的石欄豬圈上鋪墊石板,再挖出許多小坑口,以此來方便古人蹲上去方便。 人糞給豬吃 而人的糞便會自然落入豬圈里,供給家豬再"品嘗"一遍,再化為豬糞淪入莊稼地,據(jù)說這種做法既節(jié)能環(huán)保盡到"物極所用",又能把家養(yǎng)得更加肥胖,肉質吃起來更鮮美。 漢朝誕生沖水式廁所,僅有皇族能用,晉景公掉廁所"淹死"根據(jù)出土文物得出,我國東漢時代已經有了沖水式的盥洗室。這種盥洗室被一位東漢大將帶入墓中當做了陪葬品。 其盥洗室位置修建在陵墓東北角落,蹲坑周邊建造有牢靠的扶把手,供給使用者排泄完后,借力站起來。 另外漢朝陵墓所挖掘出的《仆人滌器圖》透露,漢代的盥洗室一般修建在府邸的左墻外部,位置稍高,地下不設坑井,以大水缸替代,以便集中積累糞便,再由倒夜香的人負責倒掉,漢朝普通人多數(shù)使用的是這種大缸盥洗室,沖水式盥洗室屬于高檔奢侈設施,唯皇族人才能使用。 晉景公劇照 《左傳·成公十年》記載著一句話:"將食,漲,如廁,陷而卒",說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君主晉景公掉茅坑淹死的慘事。 有一天,晉景公吃完飯后突感腹中脹氣迫人,忍不住就快步趕去茅房,或許是跑的太過倉促,一不小心就掉入茅坑中被屎尿淹死了,然而這種茅坑下設置的是一口大缸,屬于收集式盥洗室,為圖容量足,故此輜這種缸的體積都是又高又大,足可埋進一個成年人。 以此看出,春秋時的廁所,其屎缸很大,則可容一個人掉進去淹死。后來,隨著朝代衍變,秦漢的茅房開始改良,貴族們逐漸用上安全潔凈的盥洗室,而大坑型的茅廁均為窮苦老百姓所用。 古代廁所圖 古代建廁所講究方位,故稱"上廁所",慈禧上廁所為何是“香”的時至今日,中國人為什么習慣說上廁所,而不是下廁所,而進廚房也會說成是下廚房呢?其實這和古代茅房、廚房的修建位置有關系。 廁所和廚房的方位 在古代,茅房是一個隱晦藏污納垢的地方,古人最不想提及,隨著知識素養(yǎng)提升,部分注重文雅之人,就不想再直言自己上廁所,改而用出恭喜,解手代稱,這樣一來既然文雅有不失禮貌,同時還彰顯出自己有學問。 但一些基層人士,墨水不多,也無過多計較,上廁所就是上廁所,蹲坑就直接說自己蹲坑。故此,上廁所一詞被沿襲下來。 廁所之所以用"上",則是因為古代的廁所茅房所數(shù)修建在家中大院的北邊稍微向東的位置,古人注重陰陽五行、風水之術,蓋房造屋都要選吉日,以及根據(jù)方位五行,設計房屋結構,而東方乃木位,北方則水位,在五行中水能生木,為此茅房就被安排建在水位(北向)之上。 而排積的糞便能充當肥料滋養(yǎng)農作物,東向木位則代表農耕繁榮、萬物生長之意,故此屬于主北偏東,茅房就順理成章的修在院子北向稍東的位置了。 而一般的茅房下面需要埋一口大缸,故此提高水平線,使得一些茅房位置偏高,需要走上去,另外主要是,古代地圖有一種"上北下南"的規(guī)定說法,去北向多數(shù)叫上北,去南向多叫做南下或下南,那么古代的廁所多建在北面,就習慣性的叫做上廁所,而廚房一般建在南向,則叫成下廚房。 古代木質馬桶 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技術的進步,到了明清兩朝,皇族們已用上了更便捷的馬桶如廁。這種馬桶一般采用木料制作而成,皇帝的馬桶均是上等的優(yōu)質木材所造,如沉香馬桶、檀香馬桶等,該些木材本身自帶一種天然香氣,以便遮蓋污物的臭氣。 每當皇帝想如廁的時候,則就地找一處宮殿或房間,命太監(jiān)宮女把"整套設備"逐一排開,諸如把一座挖開圓坑的椅子擺放后,下面放入香木馬桶,燃起香煙,備好毛巾、廁紙、鼻煙壺、水盤等,一干人等默默服侍完皇帝如廁后再原樣收拾清理干凈。 清朝時期的馬桶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用的馬桶更精致高貴,其為工匠挑選上好檀香木,雕琢美麗紋理,耗費時日制造而成,為了成全慈禧的虛榮心,還專門在馬桶上鑲入各種瑪瑙寶石,以金銀鑲邊,馬桶內還鋪墊濃厚的香料與木屑,該檀香馬桶所散出的香氣完全遮蓋了慈禧如廁時的臭味,充分表達出"連屎都是香的"的謬論。 當慈禧駕崩后,該鑲金馬桶也被當為陪葬品,隨慈禧遺骸埋入定東陵,后來遭到軍閥孫殿英盜墓后,該只檀香鑲金寶石馬桶從此不翼而飛。 清朝貴族使用的馬桶 結語從周朝開始中國人就注重如廁衛(wèi)生,不會隨地大小便,貴族的如廁條件一直比平民要好。而民間百姓多數(shù)是蹲茅坑、茅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茅坑又大又高存在安全隱患,過程中偶爾有人掉糞坑死亡,或摔傷。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廁所用缸做坑 中國廁所文化發(fā)展到漢朝,開始衍變出沖水式廁所,但該類型廁所均為皇族或貴族能使用,老百姓還是以蹲坑為主,普通人家的廁所主流建立在院子北側偏東位置,響應五行中水木的理論。 明清時期,古人開始流行用馬桶,多為中國式木制馬桶,且在房間內隱秘使用,特別是權勢人物的馬桶均是上等材質制造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