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海少年與母親爭吵之后直接從橋上跳下身亡的新聞刷爆了各大社交平臺,剛看到這個新聞,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在指責孩子,認為他的行為不負責任,對于家人來說是個很大的傷害。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經(jīng)歷后才發(fā)現(xiàn),錯的更是孩子的母親,據(jù)說這位少年之所以選擇跳橋,是因為受到了來自母親的語言暴力。 當日,少年與同班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被母親知道之后又受到了批評,情緒過于激烈的少年直接推開車門跳下了橋。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打是親、罵是愛”,很多從小受到父母語言暴力的人長大之后也成為了喜歡使用語言暴力的家長,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都受得了,為啥現(xiàn)在的孩子就不能承受?可是語言暴力的影響并不是短期的爆發(fā),而是長期的累積。 就像這位十七歲的少年這樣,他所承受的語言暴力不可能只有一次,在他的成長歷程中應該經(jīng)歷過多次語言上的打壓,在與同學的矛盾的催化下,不良情緒轉(zhuǎn)化成了自殺的決絕。
Iowa大學曾經(jīng)做過調(diào)查,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中不超過兩成的是正面的,倘若孩子一天受到了10句夸獎,那么也會同時受到130句批評、辱罵、抱怨。因此家庭語言暴力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認識不到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以為自己的打壓會讓孩子變得更好。 曾有位網(wǎng)友說過自己的遭遇,那就是從小到大她都很難得到父母的表揚,成績考不好被打、被罵,成績考好了就會被嚴肅的對待,說是不能驕傲。 她的經(jīng)歷得到了很多人的點贊,這可以看出打壓、否定是很多家長自以為能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教育方法,可是卻導致孩子悲觀、自卑、自我否認。
好好說話似乎是家庭成員中特別難做到的事情,兒童時期父母對孩子兇,辱罵、批評陪伴著孩子成長;青少年時期孩子對父母兇,不耐煩、冷漠伴隨著家長變老。 明明大家都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卻總是用最壞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開端就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避免語言暴力,家長可以試試和孩子建立朋友一樣的平等關(guān)系,這其實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把孩子當作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屬物。 不高高在上、不指揮命令,這樣的態(tài)度在孩子看來就是尊重,而尊重就是平等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有了平等的關(guān)系,家長不會對孩子口出惡言,孩子有任何想法都會和家長分享。
當孩子身上出現(xiàn)問題時,比如17歲少年與同學的爭執(zhí),家長不必從一開始就利用語言暴力指責孩子,無論他有沒有錯都應當了解他的感受并接受他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再給予合理的意見甚至是批評,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大多數(shù)孩子不會因為語言暴力而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是語言暴力將會讓他們痛苦,還會改變他們的性格、心理。因此聰明的父母們請不要使用語言暴力了,像北風一樣凜冽的語言暴力不會比像太陽一樣溫暖的好好說話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
|